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总结:在观课议课中成长

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总结:在观课议课中成长

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总结:在观课议课中成长

  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总结:在观课议课中成长

  20**年4月27日至29日,在z三小,我们参加了市教研员培训会。会议历时两天,但容量很大。我市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向大家展示了七节观摩课,与会人员参与了互动评课,最后于老师还做了关于有效备课研究的报告。会议上,让我们感动的镜头有很多,比如老教研员的出场、于老师亲自颁发给他们的奖牌;与会人员的积极主动参与评课;几位资深教研员的思考,等等,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教研情怀”。

  我不是教研员,但我作为了一名教师,在这种互动参与的过程中,也收获到了许多──

  1. 讲课者所带来的

  这次会议上,参加讲课的是七位年轻的骨干教师,也是我们小学数学团里的“团友”。刚刚和他们一起从南京归来,学习的热情还没散去,这些人又重新踏上了z的讲台──我一边看课,一边在为他们感慨:成长,不容易。

  他们展示的,都是名师的课堂。在短短的七天内,想还原出名师的课来并不容易。因为名师的课堂包含的东西太多,上课者既要学习他们的语言,又要理解他们的设计,还要努力还原出他们的思想,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深层的思索,没有一点一点的努力,是很难还原出其精髓的。

  但这些年轻的骨干教师不怕,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的,有领导和朋友们的期望,更有自己对自己的苛求:想成为一名好的教师,就要有勇气面对课堂,要一次次在这种场合下挑战和磨炼自己。

  透过这些课堂,我看到了临沂三小和临沂四小团队的力量。据他们说,是将全校十几个人的学习笔记拿到一起,反复琢磨,才拿出了这节课。我看到了王晓艳老师的努力,她能将顾娟老师的评价语言都学习得十分到位,可见下了多少功夫。我还看到了张学峰老师的好学与用心,他那么忙,甚至连试课的时间都没有,但还是用自己的风格上出了课的精髓。还有,梁绍美老师对名师课堂的改进、韩桂美老师对课堂的适度把握、刘英老师的大胆与开放,都让人敬佩不已。

  没有自己的一番努力,哪来今天这样的课堂?我想,所有的与会者都要深深地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展示出的名师的风采,感谢他们对名师课堂的改进,感谢他们呈现出来的、真实的自己。

  从他们身上,我也看到一种年轻的、向上生长的力量。无论条件如何,无论环境怎样,就是要成长。向着明亮那方,努力长成自己的模样。

  2.观课议课者所折射出的

  这个群体当中,我最佩服的是那些教研员们。他们天天听课,面对课堂应该有一种本能的职业倦怠感,不想听或者懒得记都是能理解的。但事实完全相反,听得最认真的是他们,思考的最深刻的也是他们。潘主任关于“从0到1是1厘米”的剖析,让人如醍醐灌顶,他对于课堂的许多思索,也让人敬仰;徐主任对于课堂的独特见解,让人耳目一新;于老师对于细节的追问与把握,更是让许多教师和教研人员都望尘莫及。教研员身上这种不倦的研究和思考精神,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的。

  在观课议课群体中,还有许多教干和教师,也是让人佩服的。z老师对教材的纵横比较、深度把握,z主任对于名师课堂的精确剖析,以及蒙阴那位老师关于“进制”与“进率”的追问,z小伙子关于进制的解说,都让人看到了一种研课人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我的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学习者,他们有的是教干教师有的是乡镇教研员,白天听课、晚上议课,学习的时间尽管不长,但密度很大。即使这样,很多人依然在认真地参与着、思考着。面对课堂和研讨活动,大家有着同样的热情,和不同程度的思索。

  观课议课是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课堂。它不仅是教研人员的工作,也应该是一线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只有为课堂把准了脉,才能对症下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上所说是几点收获,当然这次学习也给我带来许多新的思考,那就是:我们与名师的差距究竟在哪?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我们上出的就是不一样的效果呢?名师,究竟名在何处?思索和对照之后,发现我们身上缺少的,是名师的思想。名师和专家对于课堂的理解是深邃的。无论是把握教材,还是了解学生、接近学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看上去很随意的一句话、简单的一个提问,实际都有着它独特的内涵和用意。如果说一节课是一口井,那么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井面的东西,而对于井内部的构造与连理,则认识得不够。或许,每一细节的打理与挖掘,都只有打井人自己知道。

  重要的是思想。没有思想的课堂,也便没有了灵魂。同样,没有思想的教师,也是徒有其形的。

  每一次学习都能让人在原来的起点上前进一点点。让我们,所有的教研人员和教师一起,走在学习和思考的路上,不断地完善自身,做好教师和教研员的角色,担当起自己的使命来。

www.234FW.com 234范文网

篇2: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总结:有效备课的再思考

  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总结:有效备课的再思考

  20**年4月27至2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z三小举办的乡镇数学教研员研修班培训。三天时间虽短,但获益匪浅。尤其是于科长关于有效备课的讲座,不仅全面分析了当前教师备课的现状,而且系统地阐明了有效备课的方法、途径及注意事项等,引导我们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备课意义,更系统地把握备课的要求,个人感觉收获颇丰,但也有些许困惑,还望于科长及诸位专家给予指点。

  于科长对当前教师备课现状的分析,我既认同又不认同。一方面的确如于科长所说的,平常检查时所看到的教师备课(更准确地说是教案)大多是于课堂教学结束后,在检查前抄袭而来,是应付检查的(甚至于有的老师连抄也不抄),这一点我深以为然;但另一方面,平心而论,几乎所有的教师在教学前都会去备课(当然,几乎没有先周备的),很多教师备课还相当认真。这听起来矛盾,却也是现实情况,实际教学当中,我所了解的教师,绝大多数都做了两种备课活动:一种是教学前教师备了自己用的实用性备课;一种是检查前教师“备”了应付检查得分的应付性备课。从对教学的实际作用来看,前者是有效的,直接服务于教学;后者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挤占了用于正常教学思考的时间)。但对教师个体而言,二者都是有用的,前者教学实用,后者可以考核时得分。

  当然,理想的状态是二者合二为一,而且从理论上说还节省时间。但教师为什么不合二为一呢?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个人原因。

  一方面当前乡村教师的主体依然是转正的民办教师,少数正规师范毕业的教师大多也是出身农村,家务事多,农忙时无法按部就班地撰写教案;再者,由于教师个人业务素质比较低(正规毕业生中的优秀者也大多被各级各部门选拔走了),相当部分教师无力独自撰写科学、完整的教案。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职业倦怠影响着教师的积极性。

  二、备课活动本身的特性与检查需要的矛盾。

  从本质上说,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而做的各项准备工作(撰写教案只是一小部分),就像于科长说的,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形成教学思路、撰写教案等,这一系列隐性、显性的工作都是在备课。而这一系列的工作,都应该是在教师充分考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业务水平高,熟悉教学内容,教案就可以写得比较简单(甚至于不编写完整的教案),反之则应该比较详细;同时,在备课的各个阶段形成的成果(教材上的勾划、随记的卡片等),很多无须重新整理到教案中,可以在教学中直接使用,但这样做多数时候却并不符合检查要求,因为这样一来,检查者便无法从教案中看出教师完整的教学思路,无法评判备课的好坏。更何况备课活动的多数工作对检查者来说都是隐性的,根本无从评判。

  三、各级检查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如果想科学地评价备课地质量,我相信高明的检查者应该会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来进行评判,如果一位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难点处理得当,教学很成功,即便不编写教案,教师的备课也应该说是充分的。但实际检查当中,大多就是看教案是否详细,更有甚者,把教师的书写是否认真作为重要标准,让人无语。此种情况下,老师们的应付现象,或可理解?

  其实,备课作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别人是很难通过教案进行评判的,检查教案的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迫使教师造假应付,占用了大量的本该用于真正备课的时间,从实际效果来看是弊大于利。要真正促进教师的有效备课,首先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被迫进行的无效劳动。使老师们无须去应付。

  我个人认为,把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希望寄托于学校一级,是本末倒置的,各级领导的检查标准是学校教学行为的风向标,只要领导们的检查标准变了,相信老师们没有一个愿意做无用功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具体备课方法的指导,或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记得3月初我县在进行教研员培训时,张主任曾提出一个设想,就是通过教研平台推出基础教案,然后让教师们以此为蓝本进行修改,形成自己个人教案,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好的创意,既可以大幅度减少老师的无效劳动,又能让老师有所借鉴,提高备课效率。

  以上思考,仅是我个人愚见,也许稚嫩,但我盼望着自己能像于科长鼓励的那样-- “只要你还嫩绿,你就会继续成长。”,一直走在成长的路上。

篇3: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总结:感悟成长

  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总结:感悟成长

  20**年4月27日至29日,z市教科研中心在z组织全市小学数学乡镇教研员研修班。会上观摩了7位老师执教的名师还原课,聆听了z科长、z主任和z主任等的精彩点评,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就本次听课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或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七节还原课的体会

  第一节《小数叫法和减法》

  我的收获:

  课前交流有利于学生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估一估老师的身高环节中,学生有猜测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数与生活的内在来联系。

  我的想法:

  1.在比身高环节,师:163cm、生136cm求出的差是27cm在化成0.27m.而在尤老师设计中是直接用1.63-1.36=0.27(m)我认为,既然是新授,难度是不是有点大。

  2.在1.29-0.1问题的解决中,让编题的学生当“老师”下去巡视,让学生体会老师的教的过程,并指导其他学生,而不仅仅留在学生的自己的思想位置上,但我认为有问题,编题的学生就一定会教吗?或者他的做法一定是正确的吗?

  第二节《认识新数》

  我的收获:

  1.自己创造符号,感受符号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的意义,后面多种选择,对自己的符号进行优化。

  2“.一生说,另一生写”环节。体会合作完成活动后获得的乐趣。

  3.对学生的语言评价,注重学生的发展,一句“我相信你”,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耐心和鼓励。

  我的想法:

  “0”在认识负数中的处理,是故意设计在后面的,还是后来想起来添加上的?我感觉前面在学习温度计的时候,处理会好些。在温度计上学习,体会“0”,也是具体的数,同时他还是零上和零下之间的分界点,他不属于以上两种情况,学生会更好的认识,“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分界点。

  第三节《植树问题》

  我的收获:

  1.由“一刀两断”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探索规律,比较直观、简洁。

  2.总结出“画----找----推”的方法,为以后学生学习提出了一种方法。

  我的想法:

  提问加星的评价:(1).老师的站位,使自己注意3/4组,也能关注到1/2组,但5/6组就偏离了老师的视线,提问到的机会就比较少。(2).2组有一学生,没有用话筒,老师“我不给你加星了”就因为没有话筒吗?问法,值得思考。(3).在后面的学习评价中,我感觉有一种做作的意思,评价想起来就用,想不起来就不用,那还不如开始就不用。

  第四节《垂直》

  我的收获:

  注意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选择切入点,垂线、垂足之间的关系学习,一条直线、另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样子是怎样的?(去想像),这样就恰当启动了学生的“空间潜能”,让学生先想像,观察,并提出一个能够让所有学生同时搞清楚的数学主题。

  我的想法:

  在巩固应用中,大多数是老师出示图形,让学生来找,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找生活中的事物呢?就算课堂上也有。

  第五节《认识厘米》

  我的收获:

  整体的设计、组织比较好,在找到1cm的小棒,把小棒拿在手里去体会,去感受,去对比,这样在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的想法:

  在对学生的关注上还是有些欠缺,特别对学生的巡视,个别指导,小组讨论方面。

  第六节《平均数》

  就本节课我整体的感觉就是没有什么起伏,很平淡的就把课上出来了,就是感觉对问题的问法上有点不同的看法,但是又不知从那说起,在思考..............

  第七节《二进制》

  听了这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什么是“走在思考的路上”,观其课,便明其意。我想说一点,我的看法:思考(疑惑),本节课,是不是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只有江苏版本体现,是在“你知道吗?”中简单的两段内容,是不是对知识的渗透呢?

  二、就本次活动我想法:

  1.传授心得教学理念是值得学习的,问题就在于是怎么学。

  2.这种“模仿课”是否适合我们?毕竟,名师有名师的风格、思想,是否我们可以把他的思想、风格拿来借鉴呢?我认为不妥:1.风格是学不来的,人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内在素质都是有差异的。2.思想的学习,我认为只能通过听名师的课和演讲自己去“悟”,去感受。3.形式的学习,我们通常的学习,都只停留在形,而不注重意。每听到一节有感觉的课,回来之后,就马上模仿着上一节,学他人的动作、语言、上课的方式等,我认为不妥,因为到最后只达到了形似神不似的课,没有什么意义。

  3.本次的模仿课(自学的组织形式)和以往的不同,我认为用两种方法在一起上,形成一种可比性,可以从中找出学习的地方和有差异的地方,让我们才能走在思考的路上有方向性,就像同样一道“沂蒙情丝”,用我们本地的做法和南方人的做法,效果就不同,品尝者对其评价也不一样。

  我认为:

  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无中生有的,都是一些名家名师,自己慢慢悟(创新)出来的,只不过每个人悟到的不同,方法也有所区别。本次我收获最大,最欣赏的一句话:走在思考的路上。人只有不断的思考,才有可能成功。有想法就去做,哪怕是失败,那也是为下次的成功做好了准备。如果把我们比做一名厨师,我们都希望做一道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菜,但品尝者的口味不同,评价就有所不同。只能从品尝中,去体会,去感受,去悟更适合自己的那道菜...........

篇4: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总结:走在思考的道路上

  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总结:走在思考的道路上

  4月27日----2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z县第三实验小学举行的“z市乡镇教研员研修班”的培训学习。两天半的学习可谓紧张而充实,连续观摩、研讨了六节由市级骨干教师还原的名师课(模仿课),我虽然没有去南京直面感受大师的风采,但是通过六位骨干教师的用心演绎、以及优秀教研员的精彩点评,让我仿佛也亲临了南京“现代经典课堂”,特别是于科长精心策划的“现场点名评课”,更是我的人生生涯中难忘的一幕,z主任、z主任、z主任、z主任等各位的精彩点评,让我们这些教学经验不足、理论困缺的乡镇教师如同有了那种与大师直面对话的感觉。本次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同时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一、我的收获

  (一)进一步认识了自己。

  作为一个乡镇教研员,以前对自己的工作有些渺茫,认为只要能根据学校要求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即可,对自身、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有效教学以及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己的职责等都没有什么规划。通过本次研修学习,通过与其余教研员的交流沟通,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1、教研员是素质教育的推动者、引领者、课程的研究者;

  2、教研员是教师的教师,是教师中的“首席”,为教师的研究、教学服务,对教师的教学起指导、示范作用,促进教学创新;是教育专家与教师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要不断的把专家的理论传达给一线教师;

  3、教研员的职责其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即“坚定素质、深化课改、提升质量、奠定基础”;其二是能教、能研、具备理论素质,不仅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教,要有质疑精神,要能指导、策划校本教研、组织开发校本课程、要能开出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公开课;再次教研员要有专业水平,要把自己打造成能从多视角推动素质教育的理论家,具有为学校谋发展的能力。

  (二)提高了自身素质。

  本次研修学习,不仅仅是用理论武装了头脑,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些观课、评课的技巧。知道了如何观课、评课、议课。

  1、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

  六节还原课,每位教师都从不同的视角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课堂展示:z老师“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力,一节课解决几节课的内容”、z老师“结合教材积极渗透数学文化与思想”、z、z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学会到会学”、z老师那种引导学生“数学就是把不可能的变成可能”的创造性思想等都引起了我的共鸣。

  2、加强了对“有效备课”的思考。

  于科长的“有效备课的思考”从备课现状、有效备课方式、方法以及如何研读教材、《课标》等方面高屋建瓴地给我们以指引,在细心聆听的同时,我也对我们的备课进行了深入思考。为帮助教师正确解读教材,做到高效备课,我校利用信息技术、集体备课优势,集众人之所长,扎实搞好单元集体备课、课时集体备课,其方式是:

  ⑴单元集体备课:①选择主备教师:学期初,教研室就根据学科、教师特点,进行单元备课分工安排,并具体规定主备单元、时间、地点、要求。(平行班级较多,一般情况下每人只主备一单元)主备教师是选拔的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骨干教师,其余相应年级同学科教师为从备人。②主备要求: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师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细读当前所教年级主备单元教材,吃透教材在整册中的地位、作用。然后整理单元备课材料。③组织实施:主备教师提前两周完成单元备课并发给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从备教师结合自身解读教材情况研读主备稿--教研活动时,主备教师谈主备想法--集体研讨,达成共识--主备教师二次整理单元备课材料,全体同学科教师共享使用。

  ⑵课时集体备课

  中心小学:全部实行电子备课。程序是:在单元备课的基础上,集体商讨备课,确定内容、目标、重难点、教学程序、方法,以及相关的媒体辅助资源;--主备教师负责整理好电子备课,并将整理好的备课发至从备教师共享--从备教师下载修改使用。基本要求:要求教师规范备课、有效备课。教师在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高质量落实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程序、备作业的常规要求。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性地开展有效备课,逐步让每一节备课都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方法得当、内容精当,形成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村级学校:实行“光盘课”。“光盘课”是由教研室成员、级部主任、骨干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所下载、刻录的远教资源针对村小教师实际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将每节课备好下发至学科教师,学科教师修改后使用。对于“光盘课”课堂教学的实施,我们运作好了三个“利用”:利用“包片工作日”时间对每节“光盘课”进行指导;利用双周教研活动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带领大家学习“光盘课”教学模式;利用“教研室月查”,对教师的备课进行指导。

  在不断的探索中,虽然已经把老师们从繁重的书写备课中解脱出来,但是“我们的备课真的是最有效吗?”“全镇统一的模式是否禁锢教师个性张扬”等问题,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3、掌握了很多观课议课技巧。

  两个夜晚我拜读了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一书,让我深受启发,特别是《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想象观课议课》,更是让我久久难忘。陈教授提到的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课堂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与常见的“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优点......”(提供教学结论)和“我建议做这样的改进......”(提供教学建议)的话语方式不同,提倡参与者首先提供自己在课堂上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在课堂上,我发现......”,“在课堂上,我注意到......”,然后参与者再围绕这些事实和现象,展开对话和讨论,商量可能的教学出路和办法。这样,观课议课的重点在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需要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展开。我比较欣赏陈教授的这一观点。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降低课堂教学研究的利害关系。在议课中,讨论的对象不再是课,而是课堂上生动而丰富的事实和现象。这样降低了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利害关系,教师才更容易以更本真的方式献课,讨论课时,大家才更容易推心置腹,畅所欲言。细细品味这些语言的同时,也引起了我对我们教研评课的深入反思:也许那种评课方式伤害了多少年轻教师的心自尊、打消了他们的进取心,也许我们的一句不经意的评价影响了多少教师的生活方式,也许......真的不敢再去细想,真感觉这本书先相见恨远。

  三、我的思考

  思考一:课堂现状思考

  观摩六节课就如同在品尝六顿“大餐”,虽然仅仅是感受的大师的“形”,但是也让我对照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入反思:课改已经进行了十年,在这十年里,市县镇层层培训,《新课标》、《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在我的笔记上也许抄过不止一遍,但是对我没有太多影响,有时感觉只是应付检查,日常教学中很难变成现实。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又重新革新了大脑,加深了对“新”理念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于科长所提问题的思考,也感觉到在我们的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低效和伪高效现象,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⑴关注教师多,思考学生少。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满堂灌、包办课堂,学生思考少。⑵关注知识多,思考人性少。过于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忽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记住知识而忽视过程优化,学生作业负担重,学得苦,学得累。⑶关注媒体多,思考整合少。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利用网络优势照搬现成教案、媒体资源,忽视集体与个人备课,不能做到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的年龄、知识、认知能力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也不能深挖教材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大量媒体资源不加整合直接应用于课堂,整节课华而不实。⑷关注形式多,思考本质少。个别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上的“刺激”、气氛上的“热闹”、教学手段的花俏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唯美主义”,课堂上乱糟糟地无序无味重复浅显的表面问题,教师不加以引导,不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只重视了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这些现状的存在,导致了课堂的低效,课时的紧张,教师课上工作课下补,学生作业量大,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没有形成积极的学习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明显不足。教师教的苦,学生学的累。教育教学是一种艺术,同时它也是一门科学,作为一名教师追求“有效教学价值”将是我们永恒的话题。“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这是我们每位教研员乃至全体教师应该追求的目的,我们应该深刻理解于科长本次会议上经常提到的“我们一直走在思考的道路上”的含义。

  思考二:高效课堂构建思考

  1、扎实搞好集体备课,夯实高效课堂构建基础。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有句话说的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充分,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逻辑清晰可见,学习目标明确无误,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而精心设计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是增效减负的最大着力点。作为一所乡镇学校,下属教学点仍有17处,师资缺乏,教师老龄化严重,多数教师包班,在这种状况下,“引领教师用心研读教材、细读课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我们将在探讨集体备课中寻找出路,切实增强备课的实效性,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2、课上精彩创新,落实课堂高效

  ⑴创设和谐氛围,保证学生人人参与

  和谐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置身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会无忧于教师的惩罚和同学的讥笑。没有心理障碍,就会大胆而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制定《学校工作状态》、《教学行为规定》等制度来保障和谐课堂的创建,要求全体教师必须严格落实,做到微笑进课堂,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歧视每一个差生,让后进生本意自卑的心灵得到安慰;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赏识鼓励孩子,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倾向于学生的参与度,不求一节课能教给孩子多少知识,但求每一节课,孩子都能快乐轻松的参与课堂;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例如划分学习小组,实行小组“捆绑式”评价,激励集体上进;采取“兵教兵,兵练兵”的形式以优带差,教学相长等。

  ⑵、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国家督学刘长庆主任《谈小学高效课堂教学》中说“提高课堂效率,精讲多练最有效。精讲:知识的总量原本不多,没有必要在讲的时候浪费那么多时间,而多练就是巩固,使学生由知识转化为技能,再由技能转化为能力。”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师要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由让学生被动地适应我们,转变为我们主动地适应学生。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坚持“四凡四不”,即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习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能做出的教师不启;凡是学生自己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促进高效课堂构建。

  ⑶、利用信息技术,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通过开展各学科、各学段、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组织骨干教师上引路课、示范课和开展全员性的高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现代教学手段能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看到丰富多彩的照片与音视频、带给学生大量的信息、丰富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够解决教学重难点,为教学服务。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能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在活动中,提倡“两个高效”,即每一位学生的高效和每一分钟的高效。关注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课堂上要做到放手但不放任,让学生自主却不自流,让学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神投入,紧张而愉悦地学习。

  ⑷、做好学法指导与习惯培养,促进高效课堂构建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重要保障。

  在学生习惯培养方面,一是通过学科渗透;二是注重评价;三是借助活动;以评价促养成,以活动促形成。依据《学生学习习惯评价细则》,通过学生自评、小组长评价、学科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以及教研室抽查等方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听课、作业、书写、交流、合作的习惯与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继续实施“五优、三好、一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形成。

  3、课后深入反思,推进高效课堂构建

  反思是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方式。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是高效课堂的关键。要求教师在课堂结束后应立即对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高效有基本的判断,想想哪些做法导致了课堂气氛的愉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高效,哪些做法导致了课堂的低效。及时总结提炼学生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成果;把上述反思的结果应用到以后的常态课堂教学中。

  总之,本次参加“乡镇教研员研修班”学习,让我收获很多,也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同时也更加激发了我的研究热情,并且它将会引导我在今后的教学研究道路上不断地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力争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大理论学习力度,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好地指导教师课堂教学;二是做智慧教研员,培养智慧教师,推动高效教学;三是进课堂做研究,践行“围绕课堂的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四是扎实搞好教研活动,在同伴互助中,让差异推动全镇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让我们这些乡镇教研员一路同行,始终走在思考的道路上。

篇5: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总结:在思维的路上一起成长

  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总结:在思维的路上一起成长

  20**年4月27日至29日,z市小学数学乡镇教研员研修班会议在莒南三小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记得两年前的四月,我们齐聚z举行了第一次数学乡镇教研员培训,那次的会议让初次担当教研员重任的我受益匪浅。事隔两年,在心中冥冥的期待中第二次培训如约而至。回顾三天的学习生活,些许艰辛,几多感动,它让我知道了学海无涯,我们都走在思维的路上不断求索;知道了“学最好的人做最好的自己,用别人的成功去成就自己......” 有一种痛是源自心底的快乐,痛并快乐也值得。

  一、教学设计新颖

  纵观七节还原课,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有让大家一听就头疼的计算教学类《小数加减法》、《平均数》,有充分体验建立表象的概念教学类《认识负数》、《认识厘米》,有难度最大,趣味性最强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还有让我们耳目一新,从头学起的《二进制》,这七节课涉及的内容多样,代表性强,让我们大开眼界,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机会,可见于老师在选择执教课题时花费了不少心思。从这些课中,我们领略了名师们“大气”的教学思想,“巧妙”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课堂评价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像《小数加减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出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情况,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各种情况。这样设计尊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体差异,让更多的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勤于思考,乐于探究,避免了计算教学的单调乏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识厘米》和《垂直》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开门见山,导入课题,目的明确,思路清晰,使人眼前一亮,如何灵活的处理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给了使用教学策略的一线老师们更多的启示。

  二、关注全体学生发展

  此次课堂评价更加关注面向全体学生,如学生的回答不合理时,老师们不放过一个学生,“站在学生的思维上”,认真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思路,这一点我非常佩服。曾想到一句话:如果学生沉默了,请反思自己。是啊,没有做错的学生,只有做错的老师,请蹲下身子与孩子们一起思考吧!另外于老师每堂课都坚持展出执教老师课堂行走路线和学生回答问题次数统计,并最后做了对比,我感觉这样做值得学习,通常情况下听课的三十来个学生都是从全班中六七十个人中挑选出来的,可以说他们是班级的精英,但从统计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提问率最小的大约是百分之五十几,这一数据说明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叫不到,被忽视了。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只希望得到学生最佳的答案,营造最完美的课堂,牵着学生走,熟不知,在这样看似精彩的课堂背后又有多少失落的眼神啊!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并寻找合适的机会也进行这样的尝试,希望引起老师们足够的重视。

  三、扎实有效的活动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于江美科长立足构建高效课堂,做了《有效备课的思考》的学术报告,报告中分析了目前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有效备课的策略及要求。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发现的这些问题,如教师备课兴趣不高,应付了事,备课的实效性不高,只为了存档检查等,都是采用明查暗访的形式,真实的来自于教师平时的教学教研活动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我们加强备课管理,提高备课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做了明确的指导。做一个有智慧的教研员是多少重要啊!

  四、还原课最难上

  本次活动执教的老师都是市一等奖获得者,他们都拥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但由于个人理解的不同和学生的差异,使得还原课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貌合神离。就像有人所说:“名师的课就像厨师烹饪的大餐,色香味俱全,营养健康,而我们就像是只准备了大餐的材料,至于该怎么放放些什么佐料,味道如何就看个人的演绎了。真正能在吸取原有精华的基础上上出味道、上出新意,上出水平,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看花容易绣花难啊!所以还原课难上,名师的还原课更难上。

  我的想法:

  1、名师的设计就无可置疑吗?

  比如《植树问题》我曾经听过三次,自己也上过一次。第一次是去外县参观学习,一位老师就执教的这一课,他采用了课前预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前每个学生发放一张预习提纲纸,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分解成了三个小问题,从解决这三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规律。课上请一等或二等的学生为大家讲解,其他学生相互质疑补充,老师只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这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很好,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好学生滔滔不绝,学困生无精打采,一个班级的优等毕竟占少数,长期以往我担心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两极分化。第二次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参加了省年会带来了光碟,看虞老师执教植树问题,她独特的教学设计、精彩的互动、娴熟的教学技艺让我钦佩不已的同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既要充分理解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又要加以灵活的运用,这么大的容量,这么难的问题,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实现吗?我们该第三次是我们学校举行的组内同一节课,当时共同研讨时考虑到教师自身素质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我们只讲了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栽,教学效果较好。《平均数》中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能接受吗?什么是一堂好课?教师的滔滔不绝也好,沉默寡言也罢,只要该说就说,该做就做,劳逸结合,其乐融融,用最少的付出达到最佳的效果就是一节好课。

  2、评课方式:

  本来已选出代表发言,会议进行时于老师采取了随机抽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错,调动了广大与会教师的积极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我都没闲着,走着坐着讨论课例,希望被抽到,说出心中的困惑,但又怕个人意见有偏差,忐忑不安。与会老师的学习热情都很高,课间空,饭桌上,旅馆内都能听到大家随时随地研讨的声音,真是一起走在思维的路上。但感觉评课时间稍稍有些长,从大家的评课内容来看困惑基本一致,当疑惑聚集时我们就想听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人为我们解惑。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学无止境,只要成熟就要腐烂,还是让我们一起走在思维的路上嫩绿的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