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是郭教授所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思想,他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20**年,生本教育被列为教育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课题之一,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大陆、香港、澳门等地的100多所中小学、职业院校、幼儿园等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还记得上班之初,初出茅庐的我对“生本教育”并不知晓,第一次讲公开课,是二年级的《晚上的“太阳”》。试讲时,我滔滔不绝,课堂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自我感觉相当良好。可是讲完后,孙主任对我说,教学并不是教给学生1+1=2,而是教给学生1+1等于几,甚至1+1等于3。当时听的迷迷糊糊,后来听了郭思乐教授的一段话才明白其中含义。

  曾经一位企业家问郭教授,什么是教学?郭教授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于是我们就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现如今,无论是国家、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十分的重视教育,可偏偏是学习的主人公--孩子们讨厌教育,把学习当作压力,当作束缚,这该怎么办?郭思乐教授曾说***把土地还给农民,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同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事情是学生自己愿意做的,他学什么都懂,不是他自愿的,硬强调也不行。课堂本来就是孩子们读书学习的地方,老师讲多了,孩子们学习的空间就少了。课堂是孩子们施展才华的地方,而不是老师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老师们应该退居台后,把课堂还给学生,激扬学生的生命,放手让学生自己学。

  我们原来的教育体系基本上就是一种以教师为本的体系,一切为了老师好教而设计,而不是为学生好学服务。郭思乐教授称这种教育为“师本教育”。在这个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一种机械的、单向式的传输状态,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和学生就像是大小两个齿轮,连带着进行运转。

  常年来,教师辛苦付出不少,但收效甚微。郭思乐教授把传统的“教师苦教”比作插秧,多少年来,农民把秧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越多。可是这样做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有给它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这恰如我们师本教育体系下的孩子们。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就是建立在对师本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之上。他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认为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教师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生本教育就是把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这时候的老师与学生不再是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激发者与被激发者的关系。正如我们给了学生钥匙去开动汽车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于是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就被激发出来了。

  郭思乐教授有这样一句话“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说明脚是在一种“忘我”的状态,忘我的工作。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儿童自己在学习,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就起了作用,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从这方面说,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教育的本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而生命的提升最终是依靠生命自身。

  (一)学生观:起点非零

  生本教育的学生观是学生起点非零。

  过去的教育总把学生比作一张白纸,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担心学生完成不了学习任务,所以常常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去做,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潜能不可限量,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我们应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

  (二)教师观:生命的牧者

  生本教育认为教师是生命的牧者。

  生本教育教学中,并不是不需要老师,而是老师退居台后,由过去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在生本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像牧者一样,把学生带到水草丰富的地方,让他们吃饱,风暴来了,带他们找地方躲避,狼来了,要事先有所警惕等。教师不再是过去满堂灌的知识灌输者,而是抛砖引玉的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观:教皈依学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是“教皈依学”。

  过去的教学可以概括为“我教你”,我们在课堂上过多关注了老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其实也就是忽略了学生本身。生本教育明确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我们应该把教学从“教”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学”,让学习成为儿童成长的自然过程。

  (四)评价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是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郭教授认为,考试评价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学生学习。但当把考试当成一种管理和控制工具时,学生就产生了一种抵触和逆反心理,考试评价的意义也就变了。考试评价的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应该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整个教育从控制生命回归到激扬生命。

  郭教授主张无为而治的原则,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以削弱考试评价中的比较竞争,而保留其学术活动的本质。在评研试卷中,让学生小组互评,评后讨论,接着让学生再出一套试题进行测试,再评研一次。通过这样“两评两研”,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加充分和扎实,也避免了传统评价中的控制效应,让学生在创造的氛围中激扬起学习的兴趣。

  (五)哲学观:无为而为

  生本教育的哲学观是“无为而为”。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对生本教育的许多问题作了哲学的思考,其中多次谈到“无为而为”的思想。在教育中,教是为了不教,善教者少教甚至不教。在教学中,教师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习自主学习。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习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理想。

  (六)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四个流程: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郭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的十六字方针: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郭教授认为,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是不平等的,教师都是有备而来,而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们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

  这里的先学,不是漫无目的的学,而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一个前置性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知识的储备。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我已经学会的,那第二天的课堂上他就有了展示的欲望,也为后来的小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前置性学习,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或对或错的有了一些自己的研究心得,都愿意在同学面前展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肯定会有更多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

  然而如何让小组交流活而不乱,就需要我们老师恰当地引导。首先营造一种以互帮互助、合作学习为荣的学习氛围,另外可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小组内学生的互帮互学。

  3、班级交流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已经学会知识的补充和分享,二是提出仍存在分歧、疑问的地方,大家交流讨论,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由学生自己探究讨论所得的知识会比老师直接告诉的知识更容易理解。

  4、老师点拨是最后的环节,当学生通过个人先学、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仍存在疑问时,教师就要适时地给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但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仍应留给学生自主交流,在质疑、合作、交流中主动学习,培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本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在实现理想过程中,我们必将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理论的学习再熟练,也需要付诸实践,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聆听到教育春天里最美妙的成长之声!

采编:www.234fw.cOm

篇2:《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作为教师,我才感觉到自己该改变角色了。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我觉得其中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内部自然的外在表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教师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不要“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欢乐”。

篇3: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研讨会学习体会

  “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研讨会学习体会

  20**年5月10日-12日,我有幸去东庭参加了z省“生本高效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研讨会。会上聆听了省语文教研员李家栋老师做的理论讲座。接着便是z省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精彩课堂展示以及薛老师与观众的现场互动。随后,是来自全省的五所实验区学校的推出的7节生本高效课堂展示。时间虽短,收获颇丰。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梳理如下:

  李家栋老师先介绍了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成果,这让我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了明晰的方向感。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少,教师无效的教学组织活动多;二是课堂预设的教学活动多,生成的教学活动少;三是教师组织检查的活动多,有价值的引导活动少;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少,丧失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多;五是单一的教学资源多,丰富的有文化含量的教学资源少

  生本高效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目前取得的成果:

  1、明确了其内涵。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关注了学生生活经验,尊重的学生生长需要,遵循了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的规律,师生共建的、生态的、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语文课堂。

  2、形成了若干理念。如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学课文是为了学语文,教学内容=预设内容+生成资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

  3、课堂是生命课堂、生活课堂、生活课堂、生成课堂、学生学习语文是自自主实践,主动预习、主动读书、主动记忆、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合作、主动延伸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是少教中的教,只叫学生不会的。

  4、基本要素已经明确。李家栋老师引领大家研讨并确定了“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的结构,即尝试自学、合作交流、探究解疑、拓展补充、评价反馈五步,统一建立《自主学习记录本》。

  薛法根老师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更让人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薛老师打破了我们以往的教学思路,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反复质疑,引导学生概括出议论文的写法。我相信,学生上完这堂课弄明白的不仅是议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通过这几天的观摩学习,我发现这7节展示课都体现了“生本高效”。比如说,在田晓玲老师的《凡卡》一课上面,学生就表现的很好。田老师在带领学生理解“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来反衬凡卡悲惨的命运一段时,反复指导学生填空:“多么的日子啊!”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得感情与主人公共鸣。尤其是田老师自创了一段文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时,学生精彩的表现赢得了阵阵掌声。此时,教学难点巧妙的被解决了。再比如说,在王璇老师执教的《穷人》一课,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体会内容和表达方法,学生创造性的理解了课文。

  两天的学习,有些东西是有感而难言的,因为明确了方向,所以我会坚持不懈地去尝试,追求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

篇4: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读书报告会方案

  好书伴我成长 作家与我同行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读书报告会方案

  一、活动目的

  1、将作家请进校园,让学生在听作家儿时与书和写作结缘的故事,与作家面对面畅谈阅读和写作心得的过程中得到读书、写作乃至人生的启示,提高读书兴趣和品位,在读书中成长。

  2、创造浓厚的阅读环境和书香气氛,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二、活动时间:20**年4月21日下午。

  三、活动地点:晴天、阴天放在大操场;雨天放在多功能厅,学校闭路电视直播。

  四、参加人员:全体师生、局领导、新华书店领导、兄弟学校老师。

  五、人员分工:

  z:全面策划实施本次活动。

  z:主席台布置,领导嘉宾的引导。

  z:准备名誉教师的聘书,邀请电视台采访及接待记者工作,邀请作家留言。

  z:报告会、签名售书安全预案及现场安全指导。。

  z:负责欢迎仪式、报告会过程,主持人准备及现场指导,献红领巾、献花。

  z:主持小记者采访活动,指导做好一定数量的欢迎标语,学生提问事先审查及现场纪律安全维持等。

  美术组:宣传海报、多功能厅背景文字及协助各班制作欢迎标语。

  班主任:4月13日前指导好学生选择自己想购买的书,并作好统计;指导学生做好2-3幅欢迎标语;报告会时本班学生的管理。

  体育组:安排好场地。

  z:负责音响设备(大操场)

  信息组:负责音响设备(多功能厅)、网站宣传、现场拍照、录像。

  六、具体过程及相关人员岗位职责:(如果没有按时开始,顺延相应的时间)

  1、12:20z到校。(z负责迎接,带到校长室休息)

  2、12:30-12:40各年级组带领学生到操场指定位置就座。(体育组、班主任负责)

  3、12:40-13:00 欢迎仪式(z负责整个过程的指导)

  (1)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学生代表敬献红领巾。(准备7个学生)

  (2)校长致欢迎词。

  (3)学生代表发言。(zz负责)

  (4)刘校长向作家z颁发“荣誉教师”聘书。

  (5)作家签名售书活动。(每班2至3名学生,各年级组长负责带领学生排队等候。)

  4、13:00-14:00作家讲座(天气炎热,放在多功能厅)

  5、14:20-15:00互动交流:以小记者为主。(z负责,放在多功能厅。)

  (1)主持人:z

  (2)学生提问组织:z(准备好流动话筒)

  (3)作家与领导、小记者、小作家合影留念。(15:00)

  6、14:20-15:30书市交流活动。各年级、新华书店、图书馆在指定场地活动。

  七、其它:

  1、活动地点在操场的话,请4-6年级学生带笔记本记录作家的发言概要,并准备提问。

  2、如果整个活动放在多功能厅活动,由周伟军挑选30名优秀小记者,每班挑选4名小作家参加现场活动,其余学生在教室内收看电视直播。

  z小学

篇5:生本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研讨会学习心得

  省“生本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研讨会学习心得

  20**年5月11日,z省“生本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研讨会在z举行,我们潮河小学的四名语文教师怀着求知的心,还带着对名师的仰慕和即将近距离与名师对话的激动,前往z。省小语会理事会会长李家栋主持会议,会上,李家栋首先为与会者介绍了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研究成果,江苏省特级教师薛z执教了《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另有各实验学校为我们呈现了六节课堂教学。

  满满一天半的日程,却没觉出有多累,因为精彩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享受,带来了思考,听到尽兴处,忍不住和临座交流看法,散会就餐的路上,还三个一伙两个一组地不停议论着。

  生本高效并不是一个新词,课程标准中指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生本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展示”却为语文教师解决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那就是生本高效,我们可以怎样做的问题。

  正如哈尔莫斯说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也要鼓动行动。” 生本教育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习,教得少,学得多,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更重要;突出合作;突出探究,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与拓展。生本教学是有起点的,这个起点就是学生的经验和需要。而有效预习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环,当教学以生为本的时候,课堂的高效也就达到了。

  薛z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艺术的享受和思考的冲击,正如薛老师自己讲的那样:“拥有自由的心,才可成就自我。”名师是学不来的,因为他做了他自己。在没听课之前,我们就在揣摸,《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作为五年级的一篇议论文,到底该让学生有哪些收获?评价语文课堂有一个标杆:是否书声朗朗。薛老师到底会怎样引导学生读书呢?

  薛老师以四问推进课堂教学。

  开课一问:你信吗?

  对于课题的含义,学生早已领会。但是读完课题,师问学生:你信这是一个真理吗?学生都说“相信”;在说课的时候,薛老师讲如果我们的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只是懂了这样一个“真理”,却未能产生一个怀疑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教学就离真正的教育“真理”越来越远,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或者是一种悲哀。教学,不是将学生心中所有的“?”变成了“!”,而是要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找到自己的“!”。我想,这才是需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相对于理解和接受科学知识来说,怀疑、求证的科学精神,更为重要!

  解词二问:你了解吗?

  当讲到“司空见惯”这个词语的时候,学生很熟练地说出了词语的意思:“见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师问学生:“你了解这个成语的来历吗?”这一问,既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培植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品质。

  事例三问:你比较过吗?

  对于文中引用的三个事例,学生一读就懂。教学中,师提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最重要的过程为何只写了一句话?为什么要用三个事例?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从关注事例的内容上转移到事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上。

  结尾四问:你这样想过吗?

  文章最后的结论写了两段话,粗粗看来,也没觉得什么。但细细推敲,就发现大有文章:前一段说科学发现并不难,后一段却说科学发现并不易。这就有了矛盾。在矛盾中思考,明白其实这并不矛盾,是一种辩证。

  课后交流的时候,有人提出薛老师讲得过多,薛老师说:“有些问题,你不讲学生一辈子悟不出来,所以当讲则讲!”他还讲,阅读分两种,一种是感受性阅读,要把别人当自己,入情入境,受到感染薰陶;一种是解读式阅读,要站在文本之外,去思考和判断。《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适合的阅读方式自然是解读式的。思考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么不读,要么泛读,生硬地向学生索要感情:“有感情地读,美美地读,伤心地读,再伤心一点儿......”学生的那点情感,像被硬生生挤出来的牙膏。薛老师的话,无疑为我们打开了读的心结。

  z之行,让我们感到了肩上和重任:生本高效的课堂,是教师打造的!

  教育是以智慧启迪智慧。智慧的语文教师才能创造出慢智慧的语文课堂,才能教出更加智慧的学生。磨砺我们教师自己的智慧,才能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对文本的相关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研究,要下“诗外的功夫”。对于语文知识,学生可以处在“语感”的层面,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教师必须超越这个层面,达到“语识”的层面,将那些学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借助科学的概念、原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对文本的解读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才可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而不致于捉襟见肘,甚至黔驴技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