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改变我的课堂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改变我的课堂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改变我的课堂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改变我的课堂

  最近研读了近期研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感受颇深,从心里到精神上真正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通过这段短暂的时间学习生本教育,对生本教育一些理论、实践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深入到教学中去。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让学生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认为,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

  二、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郭思乐教授的"新错误观"--"评研"的理论基础。

  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发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真知。"他提到"传统上,我们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成。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我们似乎很在意学生犯错误,希望他们能在同时间内掌握相同的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不能允许错误的出现呢?"评研",正是体现了对学生学习人格的尊重,为他们提供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

  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三、通过学习,让了解到了,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创作,重视实践,提倡学科综合,将其他学科有效的渗透和运用到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师的职业素养。

  四、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建立在美好学习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内容就是养成教育。

  以前我们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生天生就是一种向善的本能,它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

  粗浅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在今后的教学 中,我 应 该 对 我 的 学 生 应 该 多 一些 理 解 、宽 容和耐 心。把 学 习 自 主 权还给 学 生 ,引 导 他 们 自 己 去 探 索,去 发 现,在 反 复 验 证 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

  让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榜样)。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最后,一直有句话激励我,用心就好,俗话说教师是一个良心买卖,对待自己的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照顾、负责。从我们现在做起改变那种填鸭,注入式的教育,在今后的课改中,我们深入学习升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真正学习的主人,才能实现我们自己的价值,我们的孩子、子孙等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健康快乐成长。

  以上是我粗浅的认识,还有很多要像前辈们学习的地方,有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234范文网-Www.234fw.com

篇2:《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是郭教授所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思想,他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20**年,生本教育被列为教育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课题之一,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大陆、香港、澳门等地的100多所中小学、职业院校、幼儿园等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还记得上班之初,初出茅庐的我对“生本教育”并不知晓,第一次讲公开课,是二年级的《晚上的“太阳”》。试讲时,我滔滔不绝,课堂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自我感觉相当良好。可是讲完后,孙主任对我说,教学并不是教给学生1+1=2,而是教给学生1+1等于几,甚至1+1等于3。当时听的迷迷糊糊,后来听了郭思乐教授的一段话才明白其中含义。

  曾经一位企业家问郭教授,什么是教学?郭教授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于是我们就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现如今,无论是国家、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十分的重视教育,可偏偏是学习的主人公--孩子们讨厌教育,把学习当作压力,当作束缚,这该怎么办?郭思乐教授曾说***把土地还给农民,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同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事情是学生自己愿意做的,他学什么都懂,不是他自愿的,硬强调也不行。课堂本来就是孩子们读书学习的地方,老师讲多了,孩子们学习的空间就少了。课堂是孩子们施展才华的地方,而不是老师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老师们应该退居台后,把课堂还给学生,激扬学生的生命,放手让学生自己学。

  我们原来的教育体系基本上就是一种以教师为本的体系,一切为了老师好教而设计,而不是为学生好学服务。郭思乐教授称这种教育为“师本教育”。在这个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一种机械的、单向式的传输状态,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和学生就像是大小两个齿轮,连带着进行运转。

  常年来,教师辛苦付出不少,但收效甚微。郭思乐教授把传统的“教师苦教”比作插秧,多少年来,农民把秧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越多。可是这样做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有给它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这恰如我们师本教育体系下的孩子们。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就是建立在对师本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之上。他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认为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教师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生本教育就是把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这时候的老师与学生不再是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激发者与被激发者的关系。正如我们给了学生钥匙去开动汽车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于是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就被激发出来了。

  郭思乐教授有这样一句话“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说明脚是在一种“忘我”的状态,忘我的工作。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儿童自己在学习,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就起了作用,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从这方面说,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教育的本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而生命的提升最终是依靠生命自身。

  (一)学生观:起点非零

  生本教育的学生观是学生起点非零。

  过去的教育总把学生比作一张白纸,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担心学生完成不了学习任务,所以常常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去做,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潜能不可限量,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我们应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

  (二)教师观:生命的牧者

  生本教育认为教师是生命的牧者。

  生本教育教学中,并不是不需要老师,而是老师退居台后,由过去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在生本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像牧者一样,把学生带到水草丰富的地方,让他们吃饱,风暴来了,带他们找地方躲避,狼来了,要事先有所警惕等。教师不再是过去满堂灌的知识灌输者,而是抛砖引玉的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观:教皈依学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是“教皈依学”。

  过去的教学可以概括为“我教你”,我们在课堂上过多关注了老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其实也就是忽略了学生本身。生本教育明确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我们应该把教学从“教”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学”,让学习成为儿童成长的自然过程。

  (四)评价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是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郭教授认为,考试评价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学生学习。但当把考试当成一种管理和控制工具时,学生就产生了一种抵触和逆反心理,考试评价的意义也就变了。考试评价的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应该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整个教育从控制生命回归到激扬生命。

  郭教授主张无为而治的原则,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以削弱考试评价中的比较竞争,而保留其学术活动的本质。在评研试卷中,让学生小组互评,评后讨论,接着让学生再出一套试题进行测试,再评研一次。通过这样“两评两研”,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加充分和扎实,也避免了传统评价中的控制效应,让学生在创造的氛围中激扬起学习的兴趣。

  (五)哲学观:无为而为

  生本教育的哲学观是“无为而为”。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对生本教育的许多问题作了哲学的思考,其中多次谈到“无为而为”的思想。在教育中,教是为了不教,善教者少教甚至不教。在教学中,教师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习自主学习。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习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理想。

  (六)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四个流程: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郭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的十六字方针: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郭教授认为,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是不平等的,教师都是有备而来,而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们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

  这里的先学,不是漫无目的的学,而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一个前置性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知识的储备。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我已经学会的,那第二天的课堂上他就有了展示的欲望,也为后来的小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前置性学习,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或对或错的有了一些自己的研究心得,都愿意在同学面前展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肯定会有更多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

  然而如何让小组交流活而不乱,就需要我们老师恰当地引导。首先营造一种以互帮互助、合作学习为荣的学习氛围,另外可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小组内学生的互帮互学。

  3、班级交流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已经学会知识的补充和分享,二是提出仍存在分歧、疑问的地方,大家交流讨论,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由学生自己探究讨论所得的知识会比老师直接告诉的知识更容易理解。

  4、老师点拨是最后的环节,当学生通过个人先学、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仍存在疑问时,教师就要适时地给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但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仍应留给学生自主交流,在质疑、合作、交流中主动学习,培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本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在实现理想过程中,我们必将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理论的学习再熟练,也需要付诸实践,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聆听到教育春天里最美妙的成长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