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江都市实验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规划

江都市实验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规划

江都市实验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规划

  一、创建数字化校园指导思想:

  1、营造数字化的管理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规范的管理数据,提高行政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

  2、营造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信息交流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

  3、营造数字化的科研环境,为师生提供科研活动的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教、学、研”一体化。

  4、营造数字化的服务环境,为师生提供健康便捷的生活服务。

  二、工作目标:

  利用信息手段和工具,实现校园内的管理、教学、科研和服务流程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使现实的校园凭借信息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三、现状分析

  对照扬州市教育局下发的《扬州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评估标准(试行)》,根据我校实际状况分析如下:

  (一)基础环境建设:

  1、硬件状况:

  (1)学校常规教学设备齐全,有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校园广播网及校园电视台。

  (2)学校建成校园网,并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信息点覆盖到学校办公和教学所有场所,有独立的网络中心,服务器两台。

  (对照标准是服务器不少于3台,尚缺1台。)

  (3)学校有计算机网络教室,有222余台学生用计算机,80余台教师机。

  (对照标准,尚缺电子阅览室,尚未达到生机比11:1。)

  (4)学校有教师用多媒体制作设备(含打印机、扫描仪、视频捕捉卡、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小学不少于2套。

  (5)学校建有两个多媒体电子教室(含投影机、视频实物展示台及计算机等)。

  (学校已拥有5套教学演示设备,另外每个教室的电脑信号都可以通过电视显示。)

  2、软件状况:

  (1)学校有符合省市统一标准的、具有一定开放性、扩展性并能彰显个性的数字化校园平台,有学生管理、教务管理、财务管理等软件。

  (对照标准还缺少教学、教师人事管理和、校产管理、图书管理、课题管理、实验管理等软件。)

  (2)学校加强个性化资源建设,整合优质资源,构建开放性的校本资源库(含案例、课件、试题、教学素材等),资源容量达40GB以上(其中视频以外资源容量不少于30GB),并动态更新。

  (资源库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扩容与增效。)

  (二)教学应用水平:

  (1)教师素质要求:

  ①教师能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备课。1958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男教师,1963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女教师能利用相关教育资源和素材进行电子备课。

  (标准要求规定年龄内的教师能进行电子备课并有每节新授课的电子教案,我校尚未要求全员电子备课,目前只有一学期的电子教案。)

  ②教师能在现代教育理念的科学指导下,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对照标准,我校教师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进行教学并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开课课时尚未达到学期总课时的30%。)

  ③教师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学习成绩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

  (目前使用了E*cel、但具体操作模式尚未统一)

  ④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研活动,并积极开展校内外网上研讨交流。

  (我校教师能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研,但缺少计划、活动记录,活动次数尚不足20次。部分教师能通过个人blog在校园网上进行研讨交流,建议至少有30%的教师能利用这样的形式进行教学交流。)

  ⑤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成果较多,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竞赛并获奖,学校在推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

  (2)学生素质要求:

  ①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能力强、成果较多。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竞赛并获奖。

  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具有较强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的能力。

  (标准要求学校每学期每班开设2次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我们尚未达到要求,没有活动记录。)

  ③标准要求校园网内有学生网络社区2分,有安全的师生网上互动交流工具1分,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发展友谊、展示作品的互动平台。建议学校主页要增设“学生论坛”“师生交流”两大版块内容。

  (3)教学管理要求:

  ①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基础上,增补校本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②学校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加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学校信息化设施向学生开放。

  ③近三年内学校在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经验、工作总结在市级及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市级及以上会议上介绍或在市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成果能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1分,学校能经常对外开放,有其他学校来参观学习、交流经验1分。

  ④学校建有内容丰富、构架合理、服务教育教学、展示师生风采的学校网站。有专人负责维护更新,积极参加市级及以上的网站大赛评比并获奖。

  (对照标准每个学科组或年级组还没有教师管理的主页)

  ⑤学校有省级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教科研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信息技术科研,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并有随研究进度而更新的课题网站。

  ⑥学校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对照标准,学校专题网站已经达到5个,能利用“同步课程”等教育资源开展远程教学,但持续性不够。

  ⑦学校利用网络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加强师生上网管理,对师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和自觉抵制能力。

  (学校没有通过专题网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⑧学校积极参与市、县两级教育资源库开发建设及优质教育资源评比活动,有激励教师参与学校资源建设的机制。

  ⑨学校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开展教师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教育技术师资培训方面我们有足够的经验,但学校还有待各部门之间进一步的整合,并需要加强对新进教师群特别是35岁以下人员的培训)

  (三)管理应用水平:

  ①学校有基于城域网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应用平台能将教师人事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务管理、图书管理、课题管理、实验管理等各管理系统相对集成,有通用的数据格式和数据交换标准,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后勤服务管理的数字化。

  (对照标准,软件需进一步到位,管理需进一步完善。)

  ②在日常办公事务的数字化上,我们学校做得不是很好,希望能充分发挥相关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实现学校信息处理、工作活动安排、文件收发、公用场地调度等管理功能。

  ③在教师人事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建立学校完备的教师人事档案和学生学籍档案,对教师的学历、职称、进修及考核获奖等情况进行管理,对学生的毕业升学、留级借读及平时表现等进行管理。

  ④在教务管理方面,实现对学校教学基本信息、教学计划、学生成绩、学科和课程、课表和课务等管理功能。

  ⑤在校产管理方面,实现学校校产编目、入库、领用、调拨、报损、查询、汇总等功能。

  (学校校产管理还没实现数字化,配套软件与人员素质等需进一步建立与完善。)

  ⑥在财务管理方面,按财务管理的要求,对学校帐务进行数字化处理。

  ⑦在图书管理方面,实现学校图书的入库、借阅、催还、挂失、查询、统计等功能。

  (该项要实现目标比较难,面广量大是其中的一个问题)

  ⑧在课题管理方面,对学校科研课题的申报、过程研究、中期评估、结题等工作实行数字化管理。

  ⑩在实验管理方面,实现学校实验仪器的购置、入库、入橱、台帐及使用管理等功能,并能实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项目管理。

  ?在档案管理方面,初步实现对学校文件档案进行归档、流通、拆档、注销、销毁、权限设置、查询等功能。

  ?在后勤管理方面,实现对学校餐厅、宿舍、商店等后勤服务设施的数字化管理。

  (我校在以上第⑤条--?条有关财务、后勤、图书、档案、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信息化工作做的相当不够,与之相关的配套软件与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建立与完善。)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机构,组织到位。

  加强领导,建立以一把手校长牵头、分管校长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

  组长:z(校长)

  副组长:z(党支部书记)

  z(副校长)

  z(副校长)

  成员:z(技术装备处主任)

  z(教导处主任)

  z(教科室主任)

  z(总务处主任)

  z(信息技术组组长)

  (二)认识差距,明确目标。

  对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标准,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下一阶段我们要针对排查出的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一方面完善硬件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软件的应用和推广,让先进的设备和应用系统渗透到学校的所有工作中,达到数字化校园的标准。

  (三)加强研究,形成共识。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在这样的过程中,全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现代化素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培养和提高,“数字化校园”就会得到雄厚的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支撑,“数字化校园”才会名副其实。

  (四)不断探索,科学规划。

  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了。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学校更要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强调应用向技术提要求。所以,学校要在区教育局电教中心的指导下,向学校各部门的了解需求,加强整改,同时要不断探索,掌握足够信息,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把好方向。

  (五)落实培训,共同提高。

  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背后是教师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此拥有一支善于学习、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建成“数字化校园”的根本保证。学习培训是促进教师观念升级、素质提升的唯一途径。学校将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外聘专家教授到校讲学,外派教师学习取经,完善升级教师发展环境,促进优秀教师展示才华、快速成长。结合教学实际,举办多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活动,探索改进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以理念、技术的不断升级促进教学的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

  (六)继续投入,稳步发展。

  “数字化校园”是学校发展的必然目标,也是我们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该项建设需要相当的资金支持和保证。学校将克服一切困难,保证资金的投入,一部分用于设备的购置,一部分用于设施的维修、维护、保养,一部分用于教师的学习、培训,确保“数字化校园”目标的实现。

采编:www.234fw.cOm

篇2:江都实验小学创建数字化校园总结

  早在20**年6月,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ET-CEO论坛)召开的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为主题的第3次年会中,将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的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观念。数字化学习具有三个要素。一是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以及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以及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三是数字化学习方式。具有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几种途径。

  我校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生机勃勃的百年老校,是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是实验小学的特色之一。目前,学校共有总部、分部、建乐校区三个部分,各校区在地理位置上相隔较远,给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管理带来了不便,因此学校积极地进行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和重组,争取形成三地共建、共享的格局。

  一、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在数字化校园的创建过程中,由于领导、教师的理念不同,对于信息化、数字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造成了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就目前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认识上的不到位 有许多老师和学生认为数字校园网络只是用于教学管理和信息交流,是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事,校园网的其他应用和他们无关。

  操作技能的局限:一部分老师和学生虽然已经意识到校园网的重要性,但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使他们不能得心应手的应用网络为教和学服务。

  网络应用的空缺:目前,许多学校都拥有一支在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方面的高素质队伍。但在数字校园网络应用中,很少投入人力、物力去设计和开发,从而影响数字校园网络为教育教学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网络资源库的贫瘠:基层学校建设资源库由来已久,但普遍内容陈旧、更新慢,不能迅速地和新的课程理念、内容接轨。

  教科研与教学脱节:数字校园网络在具体运用时不能和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比较浮躁的基层教科研活动不跟教学活动挂钩,无法指导和支持课堂教学,这是目前各数字校园网络应用中最大的一个误区。

  二、多管齐下,整体推进

  绩效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也是一种衡量评价体系,我们致力于寻找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为方式,参考扬州数字化校园的标准,尝试从应用层面出发,归纳整理出一些具体操作策略和方法。

  (一)树立意识是前提

  电教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撑点,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阵地,是深化教改实验的大平台,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突破口。因此,我们把创建数字化校园工作看成是对过去电教工作的一次经验总结,更是把它看成是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程度的新起点。力求用数字技术改造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学校管理的有机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效率、教学效率和管理效能。

  (二)设施建设是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校园网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器”,我们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提供基础保障。

  硬件环境学校遵循的“适用够用、适度超前”八字方针,从1998年到现在一直得到切实的体现,多项设备技术指标处于全市基层学校领先地位。

  ★ 1998年配置学生电脑并开设计算机课程,是都江市最早到位的小学;

  ★ 1999年在都江市最先采用百兆光纤接入方式,实现计算机互联;

  ★ 2000年完成教师课件制作室和新芽电视台的建设工作,最先拥有两台服务器和一个独立IP公网地址;

  ★ 20**年建成两个多媒体大教室,重整双向闭路电视系统;

  ★ 20**年全校65个班级实现“班班通”;

  ★ 20**年又建两个多媒体电教室、两个师生电子阅览室,11个毕业班全部安装多媒体演示系统,新添14台联想笔记本等;

  ★ 20**年9月起,无线网络覆盖总部校园。

  目前,学校各类电教设备齐全,多项指标超过数字化校园“标准”要求。400多台电脑通过有线或无线同时在线,能安全高速平稳运作,有力地支持了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管理有机整合与运用,为学校基于数字平台的教育教学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软件支撑学校有符合省市统一标准的、具有一定开放性、扩展性并能彰显个性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学校在基于城域网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应用平台的基础上,结合自主开发,将教师人事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务管理、图书管理、课题管理、实验管理等各管理系统相对集成,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数字化。

  (三)资源开发是重点

  数字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科研信息库等,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元素,它直接关系着数字化校园的具体使用。资源丰富、操作便捷、覆盖面广的资源库可以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资源和相应的软件支持;创立一个共建共享、学科完备、内容优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各种教辅资料、优秀课例、多媒体课件和素材,又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自主学习的资源和优秀教师的教学辅导。这样才能调动学校广大一线教师和众多学生的热情,让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落到实处。

  我校重视加强校本资源建设和积累,以学科教师队伍和专门成立的资源开发小组为依托,结合“资源开发奖励办法”的激励措施,几年间,积累的自制课件、积件、专题网站、试卷、教学设计、素材、论文等类别的资源达到50G以上,并且在不间断的添加中;购买的南京师友公司的三个平台涉及语数外科学四大学科,总容量100G;每学期从上级电教部门购置的音像光盘资源分类做出索引,自主开发了音像资源查询系统,教师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借阅登记,总容量200G以上;新芽电视台专题视频资料每学期也有50G的容量。

  目前,质量较高能运用于日常教学的各学科课件已达数百个,同时自制课件、积件、自主型学习网站等资源在各级各类评比竞赛获奖数已达近百个。

  ★ 苏教版小学语文《家》课件获中央教科所评比三等奖;

  ★ 苏教版小学语文《大海中永生》获江苏省教研室评比一等奖;

  ★《小河与小草》获扬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一等奖;

  ★《美丽的丹顶鹤》获第二届扬州市研究性专题学习网站评比一等奖;

  ★ 学校门户网站获第三届扬州市中小学优秀学校网站评比一等奖;

  ★ 科学《简单电路》获江苏省信息技术与整合评比一等奖;

  ★ 美术《秋天来了》获中小学美术教师说课及课件展示一等奖;

  ★ (省市级等级奖和都江市级一等奖略)

  有了充足的数字化资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就有了更多的手段和更广阔的空间,从而使数字化校园和教育教学结合更加紧密。

  (四)数字化队伍培训是关键

  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背后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此拥有一支善于学习、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是建成和应用“数字化校园”的根本保证。

  学习培训是促进教师观念升级、素质提升的唯一途径。我校的信息素养师资培训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坚持不懈,并在多次的自主培训活动形成了鲜明的“校本培训”特色,在省、扬州以及都江市相关电教会议上均作过典型经验介绍。近年来,为了贯彻数字化校园的理念,又实行了“普及与提高并重、学用结合、竞赛促进”等措施,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校园信息化总体水平:20**年获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称号,20**年获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集体称号;学校“九五” “十五”省电教课题均顺利结题,并获得专家组的高度赞扬,“十一五”电教课题《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于20**年12月获得中央电教馆的立项资格,一举成为国家级独立课题,最近又以《数字化校园环境中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申报成功国家级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学校门户网站从2000年开始纯自主手工独立开发到后来的ASP技术架构,一直到20**年共改版四次,前后获得都江市一等奖5次,三度获得“扬州市十大优秀网站”的提名,并于20**年1月获得扬州市中小学十佳网站称号;65个班级主页至今也已改版两次。

  教师数字化素养:①教师能在现代教育理念的科学指导下,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②1958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男教师,1963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女教师能利用相关教育资源和素材进行电子备课;③班主任能利用E*cel等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学习成绩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④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研活动,130名教师能通过个人blog在校园网上进行研讨交流;⑤100余名教师参加省《信息技术与教育》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核,以合格率100%的成绩高居都江市学校首位;⑥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成果较多,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竞赛并获奖。

  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能力强、成果较多;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竞赛并获奖;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具有较强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的能力。学校从1998年春学期开设信息技术课,历年均参加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从20**年开始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创新大赛(NOC),累计获奖数省级一、二等奖44人,国家级银奖3人、金奖3人。

  (五)规章制度是保障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的建设过程,“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数字化校园必须由专业的队伍和管理制度保证才能正常运行,管理必须和建设同步发展。

  1、制度保障 进一步健全学校信息技术领导小组,确保学校信息化工作有效开展。建立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评估制度,对于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开展得好的教师予以奖励。

  学校规定每学期各教研组必须完成至少一个专题讲座、一节优质录像课和一节公开研讨课;同时要组织本组教师的力量自制课件,每学期大组(语、数、外)必须上传5--10个自制课件,小组上传2--4个自制课件,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教研组评比范畴,作为考核教研组工作的一项基本条件。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上传至少2份教案、1份教学心得体会(教学反思),考试试卷、此外,教师个人的教学计划、教学总结、获奖论文、发表的文章、收集的应用软件等都可上传到校园网,以便统一管理和查询。

  2、经费保障 学校年度预、决算时,信息技术的软硬件投入占学校设备总投入的30%左右,每年的独立经费都能保证添置和维护设备,将努力在20**年完成学校所有教室多媒体演示设备的安装。

  3、信息化环境保障 建立网络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设立专职或兼职电教员、网管员计9名,对学校电教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定期维护网络设备,确保畅通,最大限度地预防计算机黑客和病毒的侵害。

  四、坚持不懈,创建特色

  在数字化校园的创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形成了一些显著的特色。

  (一)师资自培的领头优势得到加强

  在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培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四支队伍:

  操作应用队伍 由学校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组成,100%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应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科教学及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及探索性学习。

  资源开发队伍 由20多名熟练掌握开发设计多媒体课件和制作网页的青年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学校资源库的建设。

  网络维护小组 各年级组中精通电脑的教师和学校的电脑教师构成,解决一线教师的硬件问题,定期维护设备,防止各种病毒的感染和“黑客”的攻击,确保网络畅通。

  电教科研队伍 以学校课题为引领,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以网络环境下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为重点,使计算机及网络的运用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鼓励教师参与整合课的研究。

  (二)教师博客呈现百花齐放的势头

  我校教师博客从20**年初起步,现在已是生机盎然,气氛活跃,逐渐成为教师网文的集散地、教师思维的碰撞地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大舞台,推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博客建设总目标:打造都江教育一流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极大地提升都江实小教师群体的知名度和学校的品牌形象。

  在刚刚开始建立博客的时候,许多教师对于博客的认识和所持的观念是参差不齐的,参与的教师很少,所以发展到现在活跃的程度也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孕育。

  萌芽统一领导班子理念,对教师进行了宣传和动员,扫除教师对博客的认识误区。提出参与博客的教师发文是否原创不限。注重领导层、骨干教师以及先行者的引领作用;

  成长在全校大范围参与博客的基础上,逐步提出原创稿件的类型和具体要求,限制或禁止转载文章的出现。同时,各备课组教研组形成相对独立的博客团队,一批教师在博客锤炼中脱颖而出,博客平台在周边学校的示范作用明显加强;

  成熟成熟博客文章大批量地被正式发表或获奖,教师信息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的作用日臻明显,电教工作的特色之花形成,学校品牌形象得到强有力提升。

  (三)科研课题的引领作用

  “九五”期间,我校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科学意识和知识技能,重点选择数学和音乐学科进行了省级《应用电教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课题并申请立项,组织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于20**年元月结题。通过“九五”课题的摸索和研究,我们总结了得失,同时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的电教骨干队伍,为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坚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走发展内涵之路。

  “十五”期间,我校开展的省立项电教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的设计研究》于20**年1月顺利结题,我们运用教学过程设计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对大量实验课例进行分析,充分肯定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设计的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同时加大了理论学习的力度,较多地参加了教学研究活动,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主要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成绩:1、学科教学过程设计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2、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上既重视优秀传统的传承又注意模式的创新;3、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4、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多种学习的体验;5、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不断学习、善于思考,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取得了大批教育教学成果。

  继“九五” “十五”省电教课题均顺利结题后,“十一五”电教课题《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于20**年12月获得中央电教馆的立项资格,一举成为国家级独立课题。20**年秋,又以《数字化校园教师专业培训模式研究》申报成功国家级重点课题的子课题。为了加强“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国家级课题的管理力度,我校已经确立多方联络专家指引,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创建数字化校园的东风,积极独立开展课题研究,争取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四) 六类专项网站的建设

  在学校门户网站(****)的正常运转的同时,我校新设计了“十一五”立项课题专项管理网站(****)、德育专题网站(*****)、语文(*****)、数学(****)、外语(****)以及研究性专题学习网站(****)六大类别。在建设过程中,强调实际运用和个性彰显,并且制定专门的奖惩措施促进网站的常态常新。

  数字化校园和传统的校园相比较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的可持续性、教育全民化、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体现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育理念。这全新的生活学习和管理模式将使校园与社会、校园与家庭更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综合的教育环境。我校将借助创建扬州市数字化校园的东风,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开创数字技术新局面。

篇3:南菁高级中学新一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为加快学校优质特色发展步伐,实现学校“高效能管理、高品位运行、高质量回报”的办学目标,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省、无锡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江阴市“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前期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二五”前期,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菁南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形成了加快发展、开拓创新的良好局面。

  (一)文化菁南建设成绩突出,菁南美誉度不断提高

  20**年新校区投入使用,新校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既传承了百年书院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展现出现代化的气息,体现出生态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的特点。特别是菁南文化景观的新建整理和创建,创设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极大优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

  (二)管理文化更趋开放包容,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校依法治校的步伐和力度不断加快,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党委的领导作用不断加强。学校的民主法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健全的制度,规范的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创造性。学校呈现出团结奋进、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

  (三)校本教研稳步推进,教师主动发展意识明显增强

  学校以新课程改革和制定学科组三年发展规划为契机,注重教育内涵发展。严格执行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编订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做到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有机统一。以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为骨干的教师队伍综合实力、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师承担的教育科研课题数量、级别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师的科研水平显著提高,科研成果明显增加。

  (四)美育特色日益彰显,菁南品牌影响进一步扩大

  菁南美育课程开发初见成效, 20**年8月,菁南成为江苏省唯一的美育教育课程基地。

  菁南的美育课程以提高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关注学生协调发展。美育(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把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作为主要教育途径,既重视学生心灵的熏陶,也重视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科学技能的培养。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一种知识或经验,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改变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促进潜能发挥、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完成各项预期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诉求也更趋多元和多样。十二五前期菁南发展的成绩为学校新一轮主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菁南新一轮主动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实施途径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20**”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20**,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菁南文化内涵和学校精神培育,以全面育人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师成长为重心,在规范化、优质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特色化、多样化、国际化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真正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1、打造文化菁南,建设魅力校园,丰富菁南办学内涵。文化决定着品牌的内涵,是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菁南悠久的书院文化中蕴含着“忠恕勤俭”的文化因子和“重实、求严、图新”的文化品格。用文化引领发展就是关注人本谋发展,就是立足实际谋发展,就是与时俱进谋发展,就是要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持续创新领先。

  2、丰富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未来强者,打造菁南气质。新形势下,“未来强者”应该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素质全面、能力较强、特长明显,既有扎实的中华文化背景,又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更有出色的国际交流本领。培养未来强者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具有菁南气质的未来强者。

  3、继续实施素质教育,加大校本研修力度,建设高效(文化)课堂。以“规范行为”为底线,带头落实“五个严格”,模范执行“五项规定”;以“把握规律”为中心,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以“高效课堂”为载体,创新教学方法,以教师“教”的高质量实现学生“学”的高质量;以“会学习”为引领,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基本战略

  1、凝心聚力,营造学校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全面提升,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的靓丽品牌。

  3、改革创新,加快学校文化课堂的建设步伐。

  4、全员参与,形成学校科研发展的有效机制。

  (三)实施途径

  1 、在认识上实现四个转变:

  变传统的政策优势为先进的理念优势;变传统的生源优势为先进的师资优势;变传统的硬件优势为先进的管理优势;变传统的升学优势为先进的文化优势。

  2、在工作上突出两个明确:

  明确学校工作的主题:加快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明确学校工作的目标:提升学校的凝聚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3、思路上强化“一二三四”:

  一个中心:育人的质量效益;二个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和高效益课堂建设;三个抓手:狠抓三风建设,狠抓教学常规,狠抓办学特色;四个机制:目标导向机制,责任落实机制,督促引领机制,奖惩激励机制。

  三、学校新一轮主动发展的战略核心任务

  (一)加快学校德育创新,立德树人,以学校文化培育学生精神气质

  1、菁南气质的内涵: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关注学生的人格,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关注学生的创新,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接受;关注学生的长远,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在。因此,我们将菁南气质的要素提炼为以下三个方面: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

  2、菁南气质的培养策略:

  (1)以人文校园涵养学生的品性和情怀

  “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文化是教育存在的标志、教育本质的反映、教育传统的体现、教育发展的核心。强调人文校园的涵养,是基于对教育工具理性泛滥,漠视人的价值存在和主体需要现状的忧思。也因此,我们格外关注学生的人格、理想、价值判断、精神气质、文化理解力等内在品性的生长。菁南的人文校园建设重点体现在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和杰出校友的人文精神情怀。

  第一、让厚重的人文校园讲述菁南的教育追求。菁南追求“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发出教育的声音,让每一块石头都彰显育人的价值,让每一个角落都散发浓郁的人文气息”。

  第二、以杰出校友的人生境界引领学生追求崇高。从菁南走出去的学子反哺母校的事迹已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四八届校友中有三位耄耋老人:沈鹏、顾明远、邢秀华。他们时刻不忘母校发展,将毕生收藏的珍贵文物、中外名家书法绘画精品及个人创作的艺术作品和学术著作捐给母校,在母校设立三座艺术馆(书屋)。如今,这三座艺术馆(书屋)不仅是文化菁南的重要标志和学校宝贵的课程资源,更成为菁南师生心中的一座座人格丰碑,引领菁南学子探寻人生的意义,领悟生命的价值,塑造高尚的情怀。

  第三、进一步完善菁南校友与母校学子定期交流的机制,聘请校友为在校学生的“成长导师”,为学生成长指点迷津。由菁南优秀校友担任主讲的“菁南大讲堂”,每年为学生提供20场高水平的精神盛宴。让菁南的一批批学生在杰出校友榜样的激励下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卓越。

  (2)弘扬书院文化,浇灌学生个性成长的沃土

  菁南自书院以来逐渐形成了“忠恕勤俭”的校训,这一校训在今天的菁南教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忠”即忠诚,学校提倡学生对待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他人和事业的忠诚,忠心赤胆,竭尽全力,造福社会;“恕”即宽容,让学生懂得对待他人要秉持宽容和理解之心,体现一种开阔和豁达;“勤”即勤奋,要求对待工作和学习有勤奋的态度,专精勤学,勤则不匮;“俭”即简朴、束约,是菁南提出的学生对待自己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求学真朴,对待浮华和喧嚣保持一种宁静。忠恕为处人应事之方,勤俭是立身成业之本。100多年来,菁南饱尝风雨洗礼,但开放包容、自主自由、经世致用的书院文化代代相传。新一轮菁南的三年发展,将进一步发扬菁南优良文化传统,倡导倡自主学习,重视个性化的关怀,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3)发展社团活动,重视社会实践,搭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菁南的38个学生社团,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自主为先”是菁南德育工作的传统经验,它反映了学生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突出而闻名的素质特点。“自主为先” 即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创新发展,凸现了主体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的菁南教育原则和实践手段。学生社团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自主为先”的德育特色。

  进一步发展好“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等品牌社团。中学生领导力社团是由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课题项目的学生发起成立的。菁南已连续4年派学生到北京参加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涌现出了像谭添尹、陈胜寒等一批有使命、敢担当、善管理的学生干部。 “橄榄球”社团是由国际班学生创立的,聘请美国老师Ruben作为指导教师,定期开展活动。在国际班学生赴美学习和美国学生来校交流期间,该社团成为了两国学生深入交流的文化纽带。进一步创造条件,让菁南的学生社团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在社会实践的舞台上奏响青春的乐章。

  在省内外建立若干个学生社会实践体验基地,为学生全面搭建平台。

  (4)加快审美教育与德育融合,提升学生美好的人生境界

  菁南美育课程实践,成为培育菁南气质的重要阵地。20**年初,学校利用独特的艺术馆资源,开设了“美育(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将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纳入常态化教学视野。20**年8月,菁南成为江苏省唯一的美育教育课程基地。

  菁南在形成了包括文化艺术、自然科学、人文素养、潜能开发、西方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课程体系之后,依托独特的艺术馆资源,进一步将德育活动上升到课程层面,开发完善有菁南特色的,具有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素质提升提供多元的环境。以课程为载体,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深刻思考,进行自主研究和体验。

  菁南的美育课程以提高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关注学生协调发展。美育(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把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作为主要教育途径,既重视学生心灵的熏陶,也重视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科学技能的培养。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一种知识或经验,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改变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促进潜能发挥、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以文化涵育品性,以活动弘扬个性,以美育提升境界,努力培养有思想、有责任、有爱和美的追求的菁南学子。

  (二)提高学校主动发展的理论自觉,大力开展文化课堂建设

  文化课堂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历史和时代的变迁,对菁南书院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现代课堂教学价值的多维审视,深刻把握教育本质,借鉴国内外课堂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现代教育理念和对理想教育憧憬的统一,寄托着菁南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文化课堂的阐释:菁南的课堂转型经历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阶段。但无论是有效课堂还是高效课堂,都没有突破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仍强调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系统教学,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菁南文化课堂的提出,经历一个不断实践反思的过程,走过了从模式建构到文化自觉的过程。文化课堂,从重视课前预设,转向兼顾课堂上的不断生成;从重视教师讲授,讲得精彩,转向重学生的积极参与、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学得快乐,学得精彩;从强调学生个体竞争,转向倡导学生合作学习。 文化课堂本质上是文化自觉的课堂,师生在文化课堂中具有更高的价值追求,学习知识、探求规律、享受探求乐趣,品位成功的快乐,理解合作的意义,感受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沉浸在课堂的愉悦和快乐中,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文化课堂中承载学生生命成长的一切价值诉求。

  文化课堂的实施策略:

  1、凸显自主为先特色,教学从“知识世界”回归到“人”的世界

  人是一种价值性的存在,其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在于价值探索、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人很好地思想,很好地说话,很好地行动,进而走向完美的生命体验。因此,菁南积极提倡自主课堂,凸显“自主为先”的教学特色。

  “自主为先”在教学上表现为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认知冲突,师生同是课堂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促进学校的教学由静态、封闭的体系结构转向动态、开放和生成,由关注知识的量的积累到关注知识的质的提升。它内蕴着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的多元观和有机观,把学生从理性禁锢下解放出来,拒斥对知识的同质理解,走向宽容、生成、开放、自主建构,回归多元丰富、内在创造、差异融合的教学生活世界,并在师生交互主体的教学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完美的人格、健康的个性。

  2.以学定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幸福成长的需要

  (1)、继续贯彻“低重心高效率的管理”和“低起点高质量的教学”的教学主张。所谓“低重心”是指将教学管理基层单位由备课组调整为具体班级,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适切的帮助。所谓“低起点”是指将教学关注点有面向大多数调整为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体现了教学对人的关注,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享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权利。基于这样的认识,菁南在试行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走班制、小班化教学,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2)、继续把“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突出亮点和教育生长点。它反映了菁南学生以知识面广泛、竞赛成绩领先和高考成绩一流而见长的知识素养。具体做法是:集体辅导与个人研读相结合,以个人研读为主;知识拓宽与内涵深化并举,以内涵深化为主;技能技巧指导与方法策略点拨共进,以方法策略点拨为主;几门同修与专攻一科双飞,以专攻一科为主;校内研修与高校受训联结,以校内研修为主。

  (3)、继续推进国际化进程。办好美国课程实验班项目和新东方委培项目。一方面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通过学习美国课程班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为文化课堂建设提供智慧;另一方面也满足了部分选择出国学习的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3、以美育整合教学内容,建立课堂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1)、适应高考改革需要,加强基础学科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2)、整合课程内容,利用独特的艺术馆资源,加大“美育(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开发力度。强调美育的学科渗透,形成了包括文化艺术、自然科学、人文素养、潜能开发、西方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课程体系。菁南审美课程使课堂状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走进艺术馆对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陶器、玉器、瓷器、书法作品、辉煌作品、雕刻作品等等)进行鉴赏,通过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形态研究,以凸显科学精神;二是走进图书馆、利用网络资源,对艺术品产生的环境即文化背景开展研究,包括时代内涵、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精神,以挖掘人文精神;三是审美鉴赏、审美实践的个性化研究,学生们成立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在研究中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

  (3)、让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生活。适应时代气息的社会现实需要, 把符合学生生活特点的内容选进来, 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寻求教材内容基础性与发展性、学术性与生活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深度融合。

  (4)、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提供更多的有质量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整合社区资源,开发社会体验课程。与江阴上市公司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学生社会实践体验基地。引领学生朝着“科学与人文兼收,道德与审美并蓄”的方向前行。

  4、丰富课堂的存在形态,培育课堂学习共同体

  课堂教学的良好形态应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创造。

  (1)、突出课堂教学的“主体性、人文性,发展性、生命性”的特征,彰显“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改变原有单调机械的课堂状态,变以教师教为逻辑起点的课堂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积极培育学生学习共同体。

  (2)、以学科三年发展规划为依托,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积极通过课堂教学结构和方式变革,建设师生、学生课堂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成员合作,集体共享,促进创新,且个人与组织相结合,与环境交互影响;就组织与个体的关系而言,组织与其成员建立起共同愿景,在支持性学习气氛下,成员间充分互动和交流,不断学习创新,形成同时发展的动态结构。学生共同体之间的合作是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而展开的,通过组内互帮和讨论,组际交流和竞争,通过知识经验的分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3)、提高菁南课堂的场域开放性,探索多元的课堂教学形态。加强翻转课堂的研究,逐步推行翻转课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学校教学管理方式。学习生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网络,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及社会,从而突破了师生生活经验及教学资源的封闭性和狭隘性,真正建立起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拓展了边界,学习生活世界因此丰富,学习的结果实现动态生成。

  5、建立教学督导组,加强常规管理,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师培养上,菁南形成了 “科研兴教、人文导向”的思路。经过了对菁南书院文化的扬弃与革新,逐步形成了打造名师的治校方略和深入教改的科研实践机制。学校积极开展菁南文化的总结和提炼,通过国家级课题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坚持教育理论学习,开展教育实验,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的传统与特色。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形成机制,以师徒结对形式的青年教师培养思路成效明显。开展教学争鸣,总结教研成果,锤炼教师队伍。学校有计划地推进青年教师成才和中年教师成名工程,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加大对教师科研的支持和奖励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6、、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以评价助推课堂教学转型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教的活动,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与学的互动应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课堂评价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新的知识。与之相适应,菁南的课堂教学评价从“同质”评价转向“异质”评价。判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承认和保持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菁南将教学过程优化所需要的内外部因素、环境和条件均纳入了评价的视野。改变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以教师为主变为综合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部门考评,从而建立更完善的客观的学生评价体系。在评价表现形式上,建立了学生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成长记录袋,既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社会实践内容,学生个性化的特长也都记录在其中,全方位地体现学生的成长轨迹。改进对教师的评价。

  四、新一轮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推进依法治校,强化体制保障

  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构,形成学校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分离和相制衡的机制。推进依法治校,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深入推进校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和监督的学校。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当家作主、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学校理事会参与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修订《江苏省菁南高级中学章程》,完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

  (二)加强党的建设,强化组织保障

  推进学校党组织建设。用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去研究和谋划党的工作;用新的形式、新的机制去实践和推进党的工作;用新的内容、新的载体去丰富和提升党的工作,更好地服务教改铸师魂、服务群众凝力量。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打造学习型党组织。做好学校工会工作、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关工委工作。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创建学习型、专家型、实干型干部队伍。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健全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三)坚持科研先导,强化理论保障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引领。通过有效的校本科研,对学校发展中一些带有普遍性、实践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运用科学方法,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各类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尤其要以科研机制的完善为先导,注重校本科研,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改变课程生态改为中心,通过实践新课程理念和校本课程建设,力求取得具有推广价值的课改成果;以国家级十二五课题的申报、研究以及省级重点课题研究为统领,促进课题研究与教学改革的一体化,完善和彰显学校科研特色;以教师广泛参与为重点,严格科研管理,提高科研质量,促进科研型教师群体的形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美育研究。

  完善科研奖励机制,建立全员科研推进机制。

  (四)加强资源整合,强化服务保障

  后勤保障。加强后勤部门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完善相应的后勤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经费保障。调整经费使用结构,保障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合理使用学校有限的办学资金,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投入、科学配置、高效使用。

  社会保障。主动争取家庭、理事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广泛吸引优质资源流向学校,吸引有识之士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力争实现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新的三年,菁南高中将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加快菁南发展的主题,回归教育原点、建立现代学校。菁南全体教职员工将坚定信念、团结一心,向着“把学校建成‘高效能管理、高品位运行、高质量回报’的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江南名校”的发展目标不懈奋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谱写中国梦的菁南篇章。

  江苏省菁南高级中学

  20**年8月

篇4:丹阳高级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遵循党的**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要求,加快学校的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依据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结合《阳丹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背景分析

  一、发展概况

  我校1941年创立于四川青木关,前身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属中学,1946年迁来阳丹夫子庙。七十年来,学校历经沧桑,桃李满园,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向社会培养输送了数万名优秀毕业生,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学校以“校风正、教风严、学风好、质量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是首批省重点中学、省模范中学、省国家示范高中、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0**年被教育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年,在省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连续二十多年保持省“文明单位”称号,并先后获得了“全国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实验室与仪器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

  二、办学优势

  1.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建校七十年来,在大成文化熏陶下,学校确立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促进质量提高科学化、学校管理精细化和教育发展国际化,形成了具有丹中特点的学校发展模式。

  2.具有丹中特色的培养方式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多年来,学校以“德育为龙头,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五育一起抓,素质是根本”为基本工作思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推进“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优秀教师群体已基本形成。通过“135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名师工程”等活动,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3名,教授级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5人,大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40人,中学高级教师103人,拥有各类拔尖称号的教师193人,优秀教师群体已基本形成且覆盖了所有学科。

  4.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近二十年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形成了较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

  5.特色项目已成为提升学校品位的亮点。教育工作中,形成了“自主性”德育特色;教学科研工作中,形成了的“探究性”教学科研特色;体育艺术工作中,形成了“一主多项”的体艺特色。学校的特色建设成为办学品位提升的亮点。

  三、困难与挑战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存在着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首先,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丹中优质教育不断提高的期望值,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其次,学校的教育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办学理念、教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专业化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学校的管理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办学特色和品牌建设与一流高中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第三,办学经费已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硬件条件已明显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未来五年,是学校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水平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要求,坚持优质、特色发展,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与品牌建设。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办学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秉承“厚德、明理、笃行”的校训,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办学理念

  确立“大成教育”理念。

  “大成”一词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意思为孔子能把古圣先贤的善德集于一身以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大成教育”是“千年学府,百年丹中”的符号,确立“大成教育”的理念,弘扬“大成文化”,既是文庙大成殿上“大成”这一千年古训的启迪,又是科学巨匠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实践,更是对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深层次的感悟。

  “大成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大成教育”理念的精髓是“集大成,养大气,育大智,创大业”。“大成教育”的目标是“人人成功,个个成才”,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大成智慧者,努力形成具有丹中特色的“大成文化”,倾力培养“多元优质发展”的“大成人才”,出良师、育英才、有选择、可持续。

  第三部分 发展目标与实施措施

  一、总体目标

  1.办学目标:

  坚持优质特色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把学校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品牌高中。

  2.育人目标:

  培养“人格健全有智慧,勇于创新有能力,全面发展有特长”的高素质人才。

  二、规划目标与实施措施

  (一)学校文化:一核多元的“大成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办学特色最集中的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规划目标。

  围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理念,以“厚德、明理、笃行”的校训为核心,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等方面,丰富“大成文化”的内涵,打造特色品牌,使丹中成为省内著名、国内知名的文化特色学校。

  2.实施措施。

  (1)不断提炼“大成文化”的内涵。充分挖掘“千年学宫,百年丹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校史和传统文化的整理,通过对“大成文化”的深层次解读,凝聚丹中精神,发扬优良传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体现“文化传承与思想引领的统一、氛围熏陶与内涵滋养的统一”。

  (2)强化“大成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强校史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热情,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开办“大成讲坛”,发挥优秀校友的激励作用。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大成文化”的育人功能,鼓励师生开拓创新。

  (3)加强“大成文化”的宣传。加强学校宣传工作,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和经验,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将“大成文化”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中,围绕“大成文化”,提升校刊、校园网的质量,增加学术含量,发挥育人功能。

  (4)构建和谐进取的精神文化。不断推进“校风育人”工程,通过“一训三风”的宣传与学习,引导师生追求高尚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

  (5)优化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健康成长,使学校各项制度规范、科学,适应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6)打造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挖掘笔架山和砚池千年办学的历史文化底蕴,整体规划校园环境设施,创设各种文化设施,打造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大气灵动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全校师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生发展:一线多维的“大成路径”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追求。关注学生发展,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规划目标。

  以育人目标的达成为主线,进一步丰富载体,完善网络,健全制度,从道德成长、习惯养成、人格发展、社会适应、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多维展开,以思想引领、情感陶冶、实践体验、活动养成等形式多维推进,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2.具体措施。

  (1)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从起始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规划高中生活,规划人生。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综合发挥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品德指导、学业指导、职业指导、心理指导、社会适应指导等,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深入实践“生态体验式自主性德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适应指导;强化自主管理,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礼仪和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完善德育网络,加强德育的学科渗透;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做一名合格的、负责任的公民。

  (3)加强学业指导。通过专题讲座、个别指导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诊断和指导,指导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为学生在升学考试、专业选择上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

  (4)加强心理指导。优化心理校本课程,指导学生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发挥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辅导室的作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三级预防体系,开展学生心理辅导与训练,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5)加强安全教育。强化生命教育,指导学生珍爱生命,健康生活;完善各种校园安全的预案,并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举行突发事件处置的演练活动,训练避险方法,提高学生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

  (6)建设专业化的学生发展指导队伍。树立“人人都是学生发展指导者”的理念,以班主任、心理教师等专业指导教师为骨干,加强在职专业培训,形成专业化的学生发展指导团队。

  (7)完善学校宣传、教育设施。加强学生电视台建设,完善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阅报栏,办好《砚池》、《杜若》等学生刊物,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的教育指导功能,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各项实施。

  (三)课程建设:一点多面的“大成体系”

  不断满足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创新人才培育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中心。实现“大成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多层面”上努力,通过有侧重的进行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新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力量。

  1.规划目标。

  进一步优化学科课程,开发选修课程,强化活动课程,活化校本课程,建立整体优化的“必修加选修,学科加活动”的课程结构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具体措施。

  (1)在课程类型上,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在选修课程中坚持限定选修与任意选修相结合。不仅开设好“学科类”选修课,更要重视开设反映新科技、新技术、新技能和与社会实际贴近的“研究型”、“拓宽型”、“综合性”的选修课,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2)在课程形态上,坚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学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相结合,活动类课程指定课程(校班会、体育锻炼等)与自选课程(科技、艺体、学术等)相结合。

  --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指导。强化竞赛的组织管理,建立一支跨年级、专业化、有协作精神的竞赛辅导团队;创新培养模式,倡导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加强对外交流,提升竞赛层次。

  --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加强指导,科学规划,培训师资,提供条件,促进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拓展学生社团发展的领域,广泛开展学术科技类社团、兴趣爱好类社团、公益服务类社团的建设活动,做到学生人人参加社团,教师个个辅导社团活动。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干部和社团骨干,把砚池文学社、杜若诗社、摄影社、书法社、艺术团以及科技创新、环境保护、计算机软件制作等打造成精品社团。

  (3)在课程内容上,坚持学术课程与技术课程相结合。

  --认真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指导、研究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估,提高学生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探索、独立、合作的精神。

  --重视创造性课程的开设,加强创造发明课、科技制作课、自我设计课、自主实验课等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认真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法规,上好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体育锻炼时间,使学生有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每个学生能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认真制定好艺术教育工作规划,开好艺术类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每个学生有一项艺术爱好或特长。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开设劳动技术课,做到教材、师资、设备和场地落实。发挥课程基地的作用,认真指导并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劳动及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掌握一门职业技术或劳动技能。

  (4)在课程管理上,坚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重点做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革以及校本课程的精品化发展。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认真制定校本课程的基本结构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样本课程,学校进行评审后,组织实施。加强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加强校本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建设,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化和自主性,实现跨时空的交流和研讨。

  (四)教学与科研:一纲多模的“大成课堂”

  大力开展“一纲多模”的大成智慧课堂的探索。“一纲”,以新课改理念为纲;“多模”,积极开展“自主·合作·创新”、“发展个性,触发创新”、“分层递进,异步教学”、“导学案引领,精讲练结合”等多种体现大成智慧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立足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1.规划目标。

  牢固确立“质量立校”意识,抓实教学常规,积极探索适合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类型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全力打造富有智慧的“大成课堂”。深入开展教学科研,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具体措施。

  (1)抓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实效。抓实教学过程管理,落实教学“五认真”,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在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研究中的作用。注重集体备课的规范化,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浓厚研讨气氛,发挥集体智慧,提高集备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注重教学反思,注重因材施教,切实减轻过重课业负担。

  (2)转变教学理念,探究教学模式。彰显“自学-讨论-探究”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特色,大力打造有丹中特色的“大成智慧课堂”。强调教师内驱力与学生内驱力并举,实现从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的转变,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改进评价制度,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注重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而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学分制,从评价机制上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投入到加强基础和发展个性上。

  (4)加强课题研究,改进研究机制。建立总课题带领下由若干子课题组成的动态课题体系;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重点课题研究,保证各级课题高质量结题并有效推广。“十二五”内,完成1项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和15项市级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工作;按时完成课题的中期评估与结题工作。

  (5)打造科研品牌,提升办学质量。不断创新教科研工作模式,强化教科研“探究性”的特色。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学习型、研究型课题研究小组,浓厚科研学术氛围,实现由“被动研究”向“主动研究”转变。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办好“教科沙龙”和《大成教育》。

  (五)教师发展:一专多能的“大成梯队”

  打造一专多能的教师梯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专”就是要求教师对本职工作“专心”;“多能”要求教师有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开设选修课程、指导课外活动小组的能力,有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部分教师有进行双语教学的能力。

  1.规划目标。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培训和创新团队建设,建设一支由专家型、学术型名师和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师梯队。

  2.实施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严格要求自己,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2)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要通过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并努力实施,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业务能力精湛、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

  (3)深入实施“青蓝工程”、“1358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要特别关注35岁以下青年教师成长,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大赛等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要重视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完善奖惩条例,以赛促训、以赛争优,引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加快名师包括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发挥名师工作室效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健全教师培训机制。进一步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实效。保证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每年用于教师学习、培训、考察的经费不低于学校教师工资总额的10%。培养教学与科研骨干,打造学科领军人物,争取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达到6人,特级教师8人,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5)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责任感、主人翁意识。

  --加强制度管理。制定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师管理制度,规范从教行为,做到以奖为主,奖惩结合。狠抓制度落实,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加强文化管理。弘扬教职工的主体精神,增强广大教职工的责任心、忧患意识,提高向心力、凝聚力,将教职工的思想言行统一到学校的思想目标上来,努力形成一种学校文化精神。

  --加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和学生的议教评教。深入开展教师“三评”活动,全面评价教师工作,构建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

  (6)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丹中教师队伍。加强岗位考核,完善奖惩机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合理流动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7)增强教师的幸福感。创设和谐、民主、舒适、向上的工作氛围,使教师在不同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逐步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教师地位,维护合法权益,使丹中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六)学校发展:拾级而上的“大成模式”

  “拾级而上,阶段发展”是一条规律,也是一个策略,更是一种发展方式,是相对于“跨越式发展”的“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发展方式。“拾级而上,阶段发展”的关键是准确地进行现实定位和目标定位。

  1.规划目标。

  按照“全面提升-品牌创建-追求卓越”的要求,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追求卓越的丹中教育品牌。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精细化管理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运行机制,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并逐步化解学校建设债务;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快学校硬件建设步伐,逐步形成“文化校园、信息化校园和精品校园”,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实施措施。

  (1)形成适度发展的办学规模。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以及教育工作的周期性、复杂性,育人“不容有失”等特点,我校应以“规模适度”作为发展的原则。规模适度,一方面是办学规模控制在合理的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同步提高;另一方面是根据招生政策和生源变化趋势,严格控制择校生的比例,切实提高生源质量。

  (2)打造个性鲜明的丹中教育品牌。学校品牌是学校个性化的表现。我们要保持“全省一流”教育形象,打造出“全国知名、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教育品牌,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定位发展战略,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使学校品牌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提炼品牌精髓。要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丹中品牌建设的重点,从学校精神、制度文化、组织行为等方面积累和建构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把品牌建设过程转化为教育理念形成和教育理念实践的过程。

  --熔炼品牌实力。要从建设品牌教师、品牌学生、品牌课程、品牌文化、品牌服务、品牌标识等方面入手,把品牌建设转化为学校品质打造的过程。要把校风、教风、学风打造成学校的标志。

  --锤炼品牌形象。品牌形象融化在全校上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体现在教育教学每个环节之中,要从社会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倾听家长和学生的心声,根据他们的要求改造、创新品牌形象。

  (3)建立推陈出新的现代学校制度。坚持依法治校,逐步形成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深化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指挥畅通、运行高效的学校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分级聘任、层级管理、责权明晰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校内各级领导岗位竞争上岗制度和任期考核制。重视后备干部培养,把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提拔到干部队伍中来。建立学校与教职工双向聘用制和后勤管理的包干制与联查制,规范岗位目标责任制,强化绩效考核,完善奖惩制度,逐步探索、形成具有丹中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制。

  --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4)完善精致化的内部管理体系。通过打造精致化课程,实施精致化教学,营造精致化校园环境及精致和谐的人际氛围,实现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目标。

  --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完善扁平式管理模式,有机协调处室和年级之间的关系,形成政令畅通、各司其职的运行机制,构建有序、高效、民主、和谐的内部管理体系。

  --提高学校内部管理的精致化程度。坚持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在“精”字上下功夫,在“细”字上做文章,让精细成为一种工作习惯,以此来推动精品学校的形成。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的危机防范意识,健全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和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增强学校安全工作的预警防范能力。采取有力措施切实防范学校的信誉危机事件以及持续发展危机事件。

  (5)建立“一主多向”的办学经费筹措、债务化解机制。目前,沉重的学校债务已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严重制约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十二五”期间,高中择校生的比例将进一步下降,收费行为将进一步规范,公办高中依靠收费保运转的机制将难以维持。因此,我们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逐步建立“一主多向”的学校经费运行和债务化解机制,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主”:是指政府投入为主,平衡学校财务预算,逐步化解学校债务,使学校债务在2-3年时间里下降至合理水平。

  “多向”:是指多方向、多渠道,积极筹措办学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首先,要用足、用好政策,规范收费行为,努力筹措办学经费;其次,要积极争取社会的赞助和董事会的支持,充分发挥“省丹中教育发展促进会”在办学中的积极作用;第三,要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和基建维修、购物审批等管理制度,让有限的办学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6)完善学校硬件建设和设备设施建设。完善学校硬件建设。对照国家示范高中(省五星级高中)的指标,按照“文化校园、精品校园”的要求,进一步对校园各区域的功能进行定位,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认真做好校园中心景区、南苑景区、笔架山景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要根据“按年级、分区域、定功能”的管理要求,调整好各区域的功能以及年级教学、办公区划布局,提高管理和使用的效益。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做好危房改造和综合利用的工作。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解决教学场所、办公场所和生活设施中存在的不足,努力建设好图书信息中心、实验中心、艺体教育中心、学生社团活动中心等专用教学场所,及时更新教育技术装备,并加强管理,满足学校发展需要。重视师生生活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国际部综合楼”服务师生的功能,努力解决师生生活困难。

  --加快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步伐。认真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硬件设备更新的步伐,切实解决信息化建设中配置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以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平台,实现学校办公管理自动化、教学管理自动化、通讯管理自动化。

  (七)特色建设:一体多翼的“大成策略”

  学校特色建设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多年来,我校一直重视学校的特色建设,形成了较有影响的特色项目,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年,我校被确定为省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以此为契机,我们将全力推进“一体多翼”的学校特色建设策略:“一体”即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体,“多翼”即以拔尖创新试点班的课程建设、生态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教育国际化发展等为支撑,努力培养“多元优质发展”的“大成人才”,打造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推动学校全面质量的提升。

  1.规划目标。

  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创新教育的目标,加强创新型课程建设和生态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拓展教育国际化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平台,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有智慧,勇于创新有能力,全面发展有特长”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将来成为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施措施。

  (1)完善有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种理念融入前瞻性办学思想,多方论证,群策群力,完善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创造更显著的业绩。

  (2)建设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的教学改革,整合国家课程资源,重点开发人生规划、团队领导、创业设计、国学基础、科技创新等类型的校本课程,构建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创新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平台。

  (3)探索有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生态体验德育的研究与实践,结合人生规划课程,指导学生科学规划人生。探索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智慧课堂”教学方式,倡导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学科竞赛的辅导与训练方式,发展终身学习和高效学习的能力;探索开展科技活动及课题研究的方式,提供学生科技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4)加强建设课程基地建设。以省级课程基地--“生态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带动各学科课程基地的建设。加强课程实施载体建设,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把基地建设成为有特色、有影响的教学研究中心、教学成果示范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和国际国内交流中心。

  (5)拓展教育国际化领域。制定教育国际化的近期和远景规划,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步伐;加强交流,与国外学校建立友好协作关系,通过派遣老师交流培训、学生交流等形式,拓展教育国际化领域;建立有国际视野的领导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

  第四部分 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干部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要通过竞聘上岗,强化考核,将我校干部队伍进一步打造成一支业务过硬、善于学习、善于观察思考的队伍,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队伍,一支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队伍。

  (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

  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这是实现学校规划目标的强有力的保障。要坚持把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20**活动与学校实际工作结相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服务学校发展大局。

  (三)充分发挥教职代会作用,推进民主管理。

  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学校工作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以“校务公开栏”为平台,提高学校管理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增强议事程序的规范性。坚持民主办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

  (四)保障办学经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坚持以政府为主,多方筹措办学资金,使学校重大建设项目列入市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办学成本核算,规范财务管理,实现教育资源合理投入、科学配置、合理使用。

  (五)坚持服务育人,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于学校发展大局,服务于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提供保障。要以专业化的后勤队伍、严格的制度和精细化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六)加大规划执行力度。

  制定规划执行的年度推进计划,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及时解决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邀请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主动征求意见,接受社会监督,赢得各方面的支持,为实现我校发展规划目标,把丹中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有一定的国际影响”的品牌高中而努力奋斗!

篇5:园岭小学普法教育五年规划

  按照市、区法建办、区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订出普法教育五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认真践行“20**”重要思想,以***同志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理论为指导。继续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把普法教育同依法治校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民主管理和法律意识,增强师生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依法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依法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普法工作责任

  为确保今年普法工作,学校落实普法责任制,校长、书记亲自抓,完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梅仕华为组长,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陈智敏为副组长,各部德育主任为组员,党政工负责人为教师学法的宣传员,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思品教师、班主任为学生的宣传员。坚持党政统一领导,按市、区、局的统一布置,抓好普法工作,切实做到普法工作为教学工作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三、普法的对象和重点

  对象:教师、职工、学生和教职工的待业子女及家属

  重点:教职工、学生和学校保安人员校医、食堂炊事人员。

  四、普法学习的主要内容

  以**大精神、《***同志民主法制建设》和《宪法规定法》《反分裂国家法》为学习主要内容,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法》、《食品卫生汉》《传染病防治法》为重点,结合学习《中国公民手册》、《行政诉讼法》等。

  五、普法学习的具体要求

  1、普法学习坚持以集中辅导、讲座为主,结合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看录像、知识竞赛,布置作业,统一考试等形式进行,普法教育面达99%以上。

  2、定期如开校普法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人。要求小组成员要带头学法、用法,牢固树立依法办事观念,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水平。

  3、组织教职工学习专业及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亚格依法办事依法办学、依法执教,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继续开展“三让一树”活动,让学生成才,让人民放心,让家长满意,树文明校风。

  4、按照普法的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安排好学习,保证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人员三到位。普法的学习考试一年一次,成绩存档。

  5、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课、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升旗仪式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及防骗、防拐等意识的教育,增强师生自我保护意识。

  6、用健康、文明的生活占领校园文化阵地,禁止“黄、赌、毒”现象在校内发生,优化育人环境。

  7、依法等集教育经费,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同时,依法制止乱收费。

  8、在普法学习中抓好六个结合:把普法学习与进一步加强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把学习普及专业知识与加强师德教育紧密结合;把普及专业法知识与提高教职工的两个素质结合;把学习普及专业法知识与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以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紧密结合。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与普法学法、用法紧密结合起来。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扎实工作,确保普法教育工作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