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2)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2)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2)

  《文化苦旅》读后感

  正如余秋雨所说,一个真正的文明人都会过着许多与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了这种生活,生命就很容易风干和脆折。

  ---题记

  我想从敦煌刮过来的黄沙是不会被埋没的,它会一直不停的刮,不停的刮,直到风化了文化史上那个千古的罪证。

  莫高窟,千佛洞,多么响亮的名字,萦绕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古代艺术家们的心血,在那坚实的墙壁上凝结成一幅幅震撼千古的生命,那立体的生命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咆哮,翻腾,在文化的征途上深深印刻,以至饱受千余年风霜的它,依然屹立,向下一代人诉说着奇迹的诞生。

  然而,这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终究还是毁在了中国人手上。哪个王道士,为了少得可怜的几枚银元,恭敬地让人从中国大批大批地运向国外。只有国家的强盛,才能让文化强盛,仔细想想,也许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错,因为中国的文化,并不是靠个人的力量来维护的。

  莫高窟,是整个民族的伤口,千百年来,鲜血汩汩流淌。

  中国人的文化苦旅啊。

  白发苏州,二千五百年的岁月没有使它衰老,跟那些江南小镇一样,反而更显清闲、幽静。这一份鱼水之乡的环境,赢得了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但大多只是进来小憩却不愿长久居住,因为这里太过安逸,缺少了一份金陵王气。

  正是因为这里的水,才养育出了江南人的朴实与清丽,才筑造了江南的园林瑰宝,正是这里的洒脱,才让唐寅、金圣叹、仇英大肆挥毫,谱写了非官方文化的潇洒与悠扬,在沉重的中国文化里添上了几笔艳丽。

  也许,只有在江南的小巷里游走,才更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渊远流长,这里的静,韵量出了文化的内涵,这里,是中国文化宁静的后院。

  中国人的文化苦旅啊。

  一个民族的灵魂,是靠文字这一条坚硬的览锁紧紧串连,漫长的历史被它凝聚。而天一阁,正是为断残零落的文化史提供了栖脚之地。它,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固守的梦。

  天一阁,圣洁、崇高,神圣不可亵渎,因此,钱锈芸的命运注定要成为悲剧,哪怕庄严面前仍飘浮着那幽怨的眼神。天一阁,在漫长的岁月里被打磨的光滑,它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驻足欣赏了一下文化的瑰丽,但这一看,却看了整整几百年。

  一代一代的不断传承,我们可以说,天一阁是成功了,它不仅将中国文化四处翻腾的火星珍藏,更将中国人努力维护文化的投影剪辑,这是一个极端艰难的过程,而天一阁,成了这个伟大过程的见证者。

  中国人,甚至连外国人都对中国文字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因为中国的文字,能描绘出其他语言所不能表达出的美,像清雅,像悠悠,像脱俗,这种美,征服了每一个人,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中国的文化旅途是一条充满坎坷的路,几经磨难,大起大伏,但最终,中国文化坚强的站起来了,更多了几分锐利与气魄。像天一阁、青云谱、庐山、白莲洞,还有很长的路,如今,我们只是拾起了历史的截头,中国人的文化苦旅仍然要继续走下去。

采编:www.234fw.cOm

篇2:小学读后感《教育走向生本》

  小学《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年6月第一版,20**年8月第九次印刷。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

篇3:《由春晚想到公开课》的读后感

  《由春晚想到公开课》读后感

  在《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杂志上,我看到了一篇很有意思也很有见地的文章--《由春晚想到公开课》。“春晚”和“公开课”两者均承载了很多东西,被寄予了厚望;为了让观众、听者印象深刻,都作了很大程度上的“美化”,结果都“走了样”;都走入了两难的境地,让人又爱又恨。

  读完这篇文章,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作为青年教师,每个学期至少要上一堂教研课,平时也会听到很多的公开课、观摩课。而这样的课,承载着太多的东西,教师们希望在课堂上展示出最新的理念,最好的水平,最精美的课件,最高效的课堂,所以教师们怕在公开课上失败,怕在公开课丢脸。众所周知,公开课与常规课相比,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还加入了“第三者”--观摩者,与常规课的封闭性相比具有公开性。因此公开课教学总是具有双重的主客体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观摩与被观摩的关系。面对公开课,扪心自问,我们总会本末倒置,把观摩与被观摩的关系放在了教与学关系之上。为了让观摩者印象深刻,将一堂公开课进行“包装”,作了很大程度的“美化”。或是哗众取宠,或是标新立异,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放大自己的亮点,让观摩者印象深刻,而能否让学生有所得就没有过多地考虑。

  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我就思考过,上公开课是不是一定要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讨论交流;是不是一定有学生多遍朗读,且每次形式有别;是不是一定要问题一出,学生举手如林,师生配合天衣无缝;是不是一定要进行课堂拓展,让课堂联系生活;是不是一定要掐表踩时,最好是以铃声配合下课声......这样的课堂,虽也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教师不是真教,是“教”给观摩者看;学生也不是真学,是学给观摩者看的。特别是语文教学,理解文本是需要潜心阅读的,需要给时间让孩子静静地品味。而在我们的课堂上,上公开课的教师最怕没有学生举手冷场,只一味希望问题一出学生举手如林,我个人感觉这样的阅读让学生内心是浮躁的,他们在这堂课中最多也只是充当了配角,帮助我们完成了表演。正像这篇文章的作者所说的那样:“久而久之,公开课穿上了功利的外衣,便慢慢“走了样”,成了作秀的公开课、泡沫化的公开课,成了教学的异化。当公开课教学带有一点表演性,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旦表演冲击甚至代替了教学,公开课就丧失了教学的本质,进而也就失去了观摩的价值。”

  我再摘录一段原文,个人觉得作者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句句在理:“如果说春晚要的是气氛、欢乐,是收视率。公开课呢,我想一线老师要的是真实,是效益,是个性,是教学中许许多多的不能回避的问题。一堂供人研讨、向人展示的公开课,首先应有“平实”的教学品格。“平实”就要求在课堂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流程上是属于常态的,在课堂教学内容与结构上蕴含着经得住推敲的坚实品格,在教学设计上追求创新但又浑然天成。“平实”就要求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情意要素、知识能力为第一价值追求,不刻意追求和谐一致的共识或结论而自然地留下某个问题以作课后之思,不刻意追求课堂上的完美无缺而有一些遗憾和问题以待研究和改进......”

  公开课传递的是教者的一种理念,一种思考,一种研究,公开的不仅仅是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一份精彩的教学设计,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公开的还有教师的人格和智慧。不管是哪一方面,都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摆在第一的位置上,每时每刻都不忘为师者的责任,真实的教学,平实的课堂,才会使公开课这种极好的教研活动带来真正良好的示范效应,并扎实的开展下去。

篇4:《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读后感

  《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读后感

  --教师要拥有教育幸福感

  幸福感就是人们的一种较为满意的、心情舒畅的心理感受。《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一书中讲到,教师幸福的体验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职业倦怠型、职业应付型、职业幸福型。扪心自问,自己虽不是职业倦怠型的老师,但有时在工作中也有应付的现象发生,总体来说还是为身为一名教师而感到幸福的。

  下面我从三方面来讲讲我的教育幸福感从何而来。

  一、从教学过程中品味幸福。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感受,自己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学生配合默契,很多预设都实现了,伴随着学生思维的碰撞还生成了许多喜人的情况。这样的课会让师生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活跃起来,他会让你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就是深深的职业幸福感。

  北京五中吴昌顺校长认为学校要大力引导教师练好“五个一”基本功,即一口好普通话、一手好板书、一张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身好方法。这五个基本功最大的作用是能招收一大批粉丝,一口好普通话,字正腔圆,在升旗手进行演讲时,你能指导一些技巧进去,效果会很好,当着班级的面再表扬表扬,绝对有一大批学生会模仿你的讲话。一手好板书,当出黑板报的同学写了擦,擦了写的情况下,你一出马,能让他们组的板报质量大大提升。一张市级获奖证书,在学生面前露一露,一个好方法把一个很难记的内容轻易的记住了┅┅当班级中有一群学生把你当作偶象时,作为老师是幸福的。

  二、从整理归类中体验幸福

  也许是管理业务的缘故吧,每学年都要整理学校的档案,其中一本是以学校集体、教师为主的荣誉,另一本是以学生为主的荣誉。今年在整理这两本的时候,我发现比往年更厚了,获奖的级别更高了,就拿学校集体荣誉来说吧,上学年我们成功加入了浙江省小班化教学研究联盟,一大批教师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多位老师在CN级刊物上发表。文学社团的成员15人一二三等奖,车模航模在宁波市级、浙江省级屡创佳绩,看关两本厚厚的荣誉档案,我深深地为学校感到自豪,深深地为成为一名东镇小学的教师而感到幸福。我也喜欢为个人的业务荣誉做档案,把毕业工作至今的所有荣誉证书整齐的排列好,空闲时,拿出来欣赏回味下,往日埋头撰写、反复修改的画面会浮现在脑海中,那是一种非常幸福的体验。

  三、从学生来访中品味幸福

  今年暑假,我的第一届学生大学毕业,为了圆我们曾经的一个约定,暑假里受邀参加了学生聚会。曾经调皮捣蛋的他们,已经都长大成人,在某一方面也取得了点滴的成绩,有的学生大学里就考出了英国会计师,一毕业就到了事业单位。有的学生读的是医学方面的专业,一毕业就分配到了宁波二院、市中医院等理想的单位,有的虽然没读大学,提前走上了社会,继承传统的制鞋等家业。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长大后当了三年兵,学到了许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大大提高,幽默、风趣。饭后,我们按序介绍了个人最近的近况,从事的工作,还回味了小学阶段印象深刻的事情。那一天我特别幸福,我们约定每四年聚一次。

  其实,平时时常有学生成群结对的会来到我的办公室看望我,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大多数同学的状况,我也与他们交流最近的情况,特别是学校发展的情况。有几次,几个心细的女生带着小饰品,我常常会责怪他们,还属于消费阶级的你们,别乱花钱,同时也会因这样小饰品而兴奋不已,作业批累了,心情压抑时,看着摆放在案边学生送的小饰品,所有的不快与劳累也一扫而光。

  毕淑敏曾经说过自己是个幸福盲,生活在幸福中的人,觉得自己很不幸福。请大家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们眼中的公务员真的幸福吗?我们眼中的企业家真的幸福吗?是的他们这些队伍中的小部分人是幸福的,但普通的公务员工资比我们高不了多少,干活的压力比我们的多,出了差错你替领导背黑锅。企业家在金融危机欧俩危机来临时,大面积的破产。而我们普普通通的老师,每个月初都会有一笔稳定的工资打入卡中,年终还有绩效奖金可以发,你说幸福不幸福,我觉得很幸福。再跟那些普通老百姓比比,跟那些学历远高于我们,但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了工作但比我们低的学生,我觉得很幸福。

  幸福的教育生活也激励着我,静下心来做些实实在在对学生有利的事,对学校有益的事。

篇5:《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爱的奇迹

  暑假期间,照例又是读书,我挑了一本《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是由全美最佳教师奖获得者雷夫·艾思奎斯编著的,全书字里行间处处渗透出雷夫老师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智慧。其实之前已经读过这本书,重读这本书,依然被雷夫震撼。一个小小的教室,竟然如此地吸引人,致使学生愿意提早两个小时上学,而又延迟放学时间,即使毕业了仍不忘每周回到这个教室,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爱的魔力创造的奇迹。

  雷夫的爱中有责任。一个有责任的教师,总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责任是一种态度,是工作的源泉,往往做与不做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责任。雷夫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习得本领,他会不惜一切争取。当同行告诉他要随大流时,他选择了坚持忠于内心的责任;当别人都认为学校工作仅仅是一份职业的时候,他却付出了所有的心血;当校长否定他的行程甚至恐吓他不会得到任何正面评价时,他愤怒地揉皱了校长给他的这张纸条,为学生争取到这些学习的权利。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尽了教师的天职。说得没错,这既是对自己职业的一种态度,也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就像雷夫在书的结尾写道“一切为了孩子们”。

  雷夫的爱中有尊重。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也一定是个懂得尊重学生的教师。他尊重孩子,热爱所教的学科,热爱所教的对象。他会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关爱学生,会把挚爱倾注到工作中,会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融进教学之中。

  雷夫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同样看待,他相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着独特的光芒,他让每一个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雷夫教师认为孩子也可以是教师和家长的老师,并把这样的理念付诸于行动;雷夫教师认为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哪怕那个孩子是多么不可教育;雷夫教师认为应该尊重孩子的生命,所以他坚持认为培养孩子的EQ比IQ重要;雷夫教师尊重他的学科,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融入到教学中。他常常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宣扬“成功无捷径”的理念,他会在上课第一天就把“道德六阶段”教给学生,成为全班的黏合剂等等,他会用一整天的时间通过寻宝行动来阅读经典巨著,他创造了学习8法则。

  雷夫的爱中有理想和追求。杜威用诗一般的语言这样描述了教育: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唤醒。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雷夫始终坚信教师是一项值得终身追求的事业,为了这个理想和追求,他放弃了很多,牺牲了很多,有他的时间,有他的家庭,有他的职称,他也始终认为当一个好老师是世上最难的工作,唯有理想和追求让他迎难而上,创造了奇迹。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激情,没有爱心,没有学识,没有创造,没有追求的人,他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职责?

  读完这本书,写下这些感触的时候,我不禁问自己: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吗?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你过得充实与快乐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还有什么理由牢骚满腹,郁郁不平呢?相反,倒应该抱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学生给了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感谢学校提供了提升自己的平台。

  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雷夫就像一面镜子,经常对照,能让我自警自省自励。我羡慕他的心灵里仍然有一方纯净的教育的天空。这样的人,是我前进的目标;这样的人,是我努力的方向;这样的人,也是值得我仰视和敬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