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死亡诗社》:像基廷一样做老师

读后感《死亡诗社》:像基廷一样做老师

读后感《死亡诗社》:像基廷一样做老师

  《死亡诗社》读后感:像基廷一样做老师

  我一直无法拒绝对他的怀念,我一直无法拒绝向我的同行和我的学生们推荐这部影片--《死亡诗社》,我为我自己还能有这份热情的感受犹如醉酒后第二天清晨醒来失忆的尴尬。这是一部19***的好莱坞电影中描述的现象,基廷先生就是影片中那位在校方看来出位并最终被开除而被他的学生们拥戴为船长的我的追随者。17年过去了,我仍然丝毫没有时空的距离感,仍然强烈地感受到了对这部电影进行价值追问的意义,简直让人觉得这部电影就是针对当前的中国教育而拍摄。一部电影,如果能打动你,一定是如青春遭遇恋情击中了你的内心,使你说不出的隐痛得以抚慰。

  在没有遇见基汀老师之前,我不是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汀老师之后,我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也因此,我看到了我们的职业生涯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剧情!在撇去功利主义的浮光掠影之后,是做一个体制内的灌输者,还是,做一个导引青春航程的船长?真的能轻易地作出回答?我无法回答自己。站在讲台前已有多个年头,有过踌躇满志,有过鲜花掌声,但面对基廷先生,所有的成就感显得是如此的廉价。“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但面对在丛林里分叉的两条路,我无法象基廷那样选择走人少的那条。浪漫的诗人基汀走了,被放逐,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者承负了盗火的恶名,他是一个被放逐的游吟诗人。浪漫的诗人尼尔(影片中基廷的学生)去了,走向死亡。他被点燃的生命激情无法再回到铁屋般禁锢的体制,如鲁迅先生描绘过的那个没有窗的大铁屋子,他醒来,无法接受这现实,只能把自己骨骼捏碎,为维护精神的自由选择了毁灭。而我,依然在这里,小心翼翼地珍藏起那些梦想和诗意的火花,独力承担起自身的命运。

  影片中基汀老师上课的每一个情节都是那样的让我热血贲张。什么叫个性?这才是有意志的人。他让学生们撕掉了诗歌教材那算术公式的前言,教他们用自己的心去欣赏诗歌。具体的情节是这样的,基廷首先要求优秀学生尼尔朗读教科书上一篇普利查关于“如何鉴赏诗”的导论。文章的作者普利查博士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式对诗歌进行了“科学地分析”。“这是狗屁!”基廷老师一语惊四座,然后他让学生把这些“狗屁”的教科书言论统统撕掉。“撕吧!这是一场战争,它关系到你们的心智和灵魂,你们要学习独立思考。”这不啻是学生内心中的一场风暴。他让学生们站在课桌上尝试换个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他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走路。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渐渐从生活中找到了诗意,并理解了诗歌的最大精神--自由。尼尔重组了基汀老师年轻时组织过的死亡诗社,带领同伴,在夜里奔行向那个印弟安山洞。夜的迷雾间,苏格兰风笛响起,那些年轻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正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那种激情飞越的时分,尼尔真正体味到了幸福,他通过诗歌寻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美丽、脆弱、高贵得一塌糊涂。

  像基廷一样做老师,到了我这年龄还给自己树一个榜样,连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滑稽可笑,但他的确是一个能够给你力量的人。基廷抵抗的势力不仅仅来自学校,更为关键的来自社会,我们的成人社会。不是吗?我们的成人社会,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于是,我们的孩子开始学习各种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

  在我们的实利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孩子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变得现实,变得善于钻营,变得急功近利。也许他们会成为一名合乎我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却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像成人社会一样,整日忙忙碌碌、蝇营狗苟,然而这却不能够让他们的生命快乐。

www.234FW.com 234范文网

篇2:《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

  读《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有感

  --沟通需要方法

  我们曾经说过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孩子什么都不肯对我说!”当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否曾经想过,我们的说话方式是否有问题,我们是否善于倾听?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是美国家庭教育十大畅销书之一,销售300多万册,被译为3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长踞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出版20多年长销不衰。《波斯顿环球报》评论:这是一本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圣经。《洛杉矶时报》说:这本书会让成人俯下身和孩子一样,然后把孩子上升到成人的水平,一旦成功,这种快乐的交流平台就能真正创造家庭的和睦。虽然这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但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同样具有借鉴作用,它会改变我们的沟通理念,沟通方式,从而和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

  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4个技巧,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5个技巧,代替惩罚的7个技巧,鼓励孩子自立的6个技巧,赞赏孩子的3个技巧,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的6个技巧。读了这本书,我们将拥有31个沟通的技巧。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运用。比如,关于孩子看电视问题。以下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式:

  1.“你怎么老是看电视?你就不能少看点,你就不能看看书?”这是责备式,孩子可能想,我就是要看电视,怎么样。

  2.“再看电视,眼睛会坏的。”这是威胁的方式。

  3.“马上关掉电视。”这是命令式。

  4.“你看看某某,每天都看书,很少看电视。”这是比较式。

  还有讽刺挖苦、说教等方式,这样的方式孩子不太喜欢接受,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我归纳一下父母与孩子也可以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交谈时最忌讳的言行是:

  (1)、恶言:傻瓜、说谎、无用的东西。

  (2)、侮辱:你简直是个废物。

  (3)、责备:你又做了错事,真是坏透了,真是无药可救了。

  (4)、压抑:住嘴!你还强辩。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强迫: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6)、威胁: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你敢出去就不要再给我回来

  (7)、哀求: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8)、抱怨:你做这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9)、贿赂:你若考一百分,我就给你买脚踏车。

  (10)、讽刺: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

  我在暑期里也遇到了孩子盲目看电视这个问题,但在这本书的指点下,我采用了写便条的方式。在看电视之前看30分钟的书,每天不能超过1个小时。后来通过协商变成看25分钟的书。我们把字条帖在墙上。成为全家必须遵守的规定。我发现,他起床后不是先看电视而是先看书了,时间也能基本遵守。

  再如提供选择,孩子玩玩具不想整理,我现在不像以前一样唠唠叨叨,或是大声斥责,而是运用选择的方法:“你是想三分钟以后整理还是五分钟以后?”“你是吃饭前整理还是吃饭后?”“你是3分钟整理完还是5分钟能整理完?”通常他能够去整理。布置学生写作业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你们觉得做3个作业好呢,还是5个作业”,学生都会选3个,其实我本来就是要布置3个作业。如果一开始这样布置,学生肯定觉得多。

  再如赞赏也一样。我们习惯于笼统地赞美:“你真棒”“你真能干”。现在我知道了描述法,就是把你看见的和你的感受描述出来,然后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比如:“玩具都整整齐齐地待在属于他们的地方,没有一个在外面,这就叫会整理。”“客人一进门,你就向客人问好,还给客人递水果,这就叫有礼貌。”“一个小时到了,马上关电视,这就叫守时。”描述法同样适用于看到的坏现象。例如一进教室看到讲台桌上乱糟糟,地上都是纸屑。如果这样说:“这是谁干的?怎么弄成这样?”学生的反应会是:谁干的?老师生气了。或者因为互相指责耽误时间,或是因为老师的批评而浪费时间。而是描述所看到的:“讲台桌比往常乱了很多,地面上有许多纸屑,我是不是走错地方了。”效果比批评指责好得多。

  我们与孩子谈话的失败,往往不是缺乏对孩子的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耐心与尊重。在与孩子交谈时,我们又习惯于要求孩子完全放弃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做法只会导致孩子对与我们交谈的害怕。要成功地与孩子交谈,我们必须始终有耐心地小心翼翼地去维护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还要用体贴入微的理解代替“谆谆教诲”。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去体察孩子、理解孩子、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想法和感受是多么合乎情理。我认为人是需要被理解,不是需要被教训。在交谈的过程中,要慎用批评、问话要适当适切、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注意孩子的时间表、奖励诚实、替他们保密。

  总之,读了这本书,我们能学到很多,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学到的方法持之以恒地运用。另外这本书与艰深的理论书不同,它读起来很轻松,书中还提供给我们经验和方法,让我们能够自学这些技巧,并提供一些问题让我们去实践训练,另外,书中还配上了漫画,生动展现每个技巧,可以调节读书的心情和节奏。

篇3:《学校会伤人》读后感:多一把尺子培养学生

  读《学校会伤人》有感:多一把尺子培养学生

  现在初三一个班级的学生大概有三类,一类学生学习比较认真自觉,但在内容多、进度快的初中学习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压力很大,甚至有一种挫折感,需要老师去扶他们一把,助他们一臂;第二类学生是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上课只想睡觉,作业完成不了,回家除了打电子游戏之类的爱好,其他皆无;第三类学生是学习兴趣很浓,学习积极性高,成绩优异。针对这种情况,这学期我校为了初三的孩子们进一步在学业上更进一步,毕业时能升到理想的高一级学校,决定进行分层教学,使得孩子们对学习更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试行半个学期,经调查不同层次的31人,百分之百说有好处,学习态度变了,也有目标了......。但我读了《学校会伤人》这本书,结合我是教B班的,想想这批学生原来确实是受到从小学到现在的学校各种“教育”,伤到了:

  “每天”丢失学习的乐趣;

  相信我们不聪明,不能很好地学习;

  相信我们的能力已经固定了,不能通过努力、训练、外来干预或自我理解而得到提高;

  相信我们“只是中等或就是差生”而已,感觉自己不断在变得渺小;

  在学校里经历了羞辱,这种痛苦和焦灼的记忆产生了广泛的焦虑感,把自己封闭起来;

  由于过去在学校受到不公待遇。不被注意的经验,对于老师以及权威人物有着一种长期的、习惯性的愤怒;

  由于学校的经历,相信我们在智力或认知方面“不如别人”;

  不太愿意动用智力;想要做正确的事情或“就是把任务给完成了”;

  容易非此即彼的观念来判断别人和我们自己,比如简单化的聪明、愚蠢,艺术、非艺术的分类。

  这样一对照,我把对待B班的孩子态度不仅仅是学业,更多的是情感投入,给他们创造成就感,因为“教学也是一种才能、一种爱,以及一种富于灵感的激情,应该给学生在生活的每一分钟里带来了活力、智慧、平衡以及乐趣”。在与我们的孩子或学校里学生的互动中,我们变得像成人一样对于教育和学习有着一种未经处理的强烈的感觉。

  站在家长角度看这本《学校会伤人》,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也想让自己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但我也希望他们在情绪和精神层面上,在学校里“过得很好”。所以这样看:这本书又是写给家长们的,你们拷问着自己,如何才能保障孩子们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安全,并且在学校保持良好的表现,以及如何在学校体系中有效发挥作用,这个体系似乎一边在邀请你加入和互动,一边又在把你们推得远远的;

  站在老师角度看这本《学校会伤人》也是写给老师们的,你们可能对工作中全无改变或过多的状态感到困惑,这种状况似乎是孤立与刺手的,你们想要寻找在自己工作中以新方式进行思考的问题。

  我在反思: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学习被当作是一种产品,而不是一个过程,每一种学习经验都可以通过容易汇报的数字形式来加以评估,由此,他们自己就是未成形的产品,在这个制度里等待着被塑造、标记和分出等级来。说到底重要的研究是什么?就是为了我可以上一个好大学,得到一份好工作,住在一个富裕的地方,等等。

  但是,我们这样对待肯定是受到社会发展的冲击,如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各种各样,而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和通晓世界是我们当代人们最普遍和最便捷的渠道,互联网的发展如今在世界各个行业上都得到了运用,它给我们带来的效益远远高于我们的估计。如马云,他并算不上一个聪明的人,从他的求学途中就可以看出。读书时,小马云的成绩从没进过前三名。他的理想是上北大,但最后他只上了杭州师院,还是个专科,而且考了3年。第一年高考他数学考了1分,第二年19分。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科技大学当了6年半的英语老师。他不安于现状,他有他的梦想,才创造出“阿里巴巴”,还有很多伟人也是这样。

  而现在的我对待初三B层学生,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他们,找准定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让他们有快乐,有伙伴,有上进的心,公平对待,体验团队的合作及竞争的必要等等,也理解学校为什么会伤人,以及如何医治自己愈合伤口、恢复功能,是我看这本书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这本书也教会了我,学习者有能力治愈这些伤口,这需要他们得到恰当的检查和找前因后果,并且把教育环境变得更为人性化,更少让人感到羞辱。不过我们还必须承认在人的生命中投入学习的价值。

  所以,另一方面读了《学校会伤人》就感悟到学校也是会培养人的地方,做到“多一把培养的尺子,就不会伤人那么厉害,而是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要在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和培养人才。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应当形成一种交互式的评价网络,形成各主体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改的群体关系,各方共同进步。此外,评价主体还应包括家长和社会部门,使评价系统更为开放,从而为学生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我校的百名典型,学业优秀及学业进步奖,还有开展多形式的活动,开展多方面的平台,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使评价者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对学生来说,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养成责任感的重要方法。让学生相信自己是聪明的,在学校学习上快乐,充满勇气的,都是可以去实现梦想的。

  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学习不仅仅在学校,是人生这个过程都要学习,学习成为一种超越一切的享受,学习本身就是目的--学习不是外力强迫的而是自己延续的,并且是复杂的快乐!

篇4:体育组《苦才是人生》读后感

  体育组读《苦才是人生》有感

  ****年偶然的机会读到索达吉堪布写的这本《苦才是人生》,在这之前,就在慈善场合和大学演讲中,认识了这位慈悲的智者。

  智者,甘孜炉霍下罗科玛人。对一切众生从小就有猛历的大悲心。小时候,其家中邻里宰牛杀羊,根本不让他看见,倘若彼见到,则死命地护住被杀动物,恳求勿杀。若见痛苦的有情,悲心油然而生,泪水不禁自流。

  记得索达吉堪布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一个人每天睡7个小时,太可怕了,智者勤勉, 至勤至精,日夜操劳,日不缺讲,夜不乏译,沤心沥血,竟于英年便患有严重心脏病,讲经时经常发作,脸色发黑,但从未休息。讲经余外,一有空暇,便埋头于阅览经论之中。了解了这些我开始读他的著作。

  在书里他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的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

  修心,是快乐人生的第一门功课。只要心光明,哪怕周遭长夜漫漫,人生也能充满光明。只要心温暖,哪怕天地寒风凛冽,人生也能始终温暖。只要心淡定,哪怕生活颠沛流离,人生也能安如泰山。只要心端正,哪怕路上山重水复,人生也能坚守正道。只要心透彻,哪怕世界混混噩噩,人生也能保持透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唯淡泊可以明志,唯宁静可以致远!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索达吉堪布上师一语道出了苦与乐的真谛。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论身处什么环境、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与其一味地抱怨外境,倒不如静下来调伏自心。不执见、不痴迷,内心才能宁静。明白自己的心就是世界,外在皆是由心造!

  世间人常说:“不求以心换心,只求将心比心。”又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自己,也爱别人,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最大价值。对他人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是一种善意的情感。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生活的很轻松,快乐、美好和幸福才会永远相伴。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学生、要与家长沟通、要与同事交流、要与亲朋好友相处,其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就是真诚,学会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用心去爱,也是就常说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篇5:英语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英语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读后感

  ------Teach like your hair is on fire.

  几年前某老师提起这本书的时候,自己就立马上网买了它。可是一直就躺在我的书桌上,一直在那里,从没认真地从头到尾读过。那天又听一名老师说起这本书,于是又开始拿起来。雷夫,一个真正用智慧和激情教书的好老师。读了此书,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当好老师要有信念,要真正的卓越就要有牺牲,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付出巨大努力。成功没有捷径。雷夫身上的魅力,不是每个人能学会的,他独特的个性,创意新颖,他给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停止抱怨,善待他人和自己,多读书,读书使人睿智,读书使人明理。书的魅力无人能敌,书的作用神奇无比。

  静静地读这本书,就会为书里的某个细节所感动,甚至有一种马上就要去尝试一下的冲动。全书字里行间处处渗透出雷夫老师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智慧。一个小小的教室,竟然如此地吸引人,致使学生愿意提早两个小时上学,而又延迟放学时间,即使毕业了仍不忘每周回到这个教室,这其中为何有如此的魔力?一个普通的最基层的老师,竟然获得了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感动了整个美国社会,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会施魔法的老师?读完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师角色,不自禁地感叹:做教师就应做一个像雷夫这样有追求的教师! 读着这本书,我的内心还是翻腾起不小的“浪花”:雷夫老师是一个敢讲真话、有智慧、充满爱心的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想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师教育追求。“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雷夫也是在标准化测试的大环境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但他做到了“另辟蹊径”,即实现了“终身性”教育,也没有影响应试的效果。引起我心灵微震还有雷夫的自省和不断思考的态度。因为对工作的爱与专注,才会出现“头发着火了”也不自知;因为对孩子的爱,才会不自觉得要对孩子进行终身有益的教育。让我想到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初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只有爱自己选择的职业,才会让自己的人生快乐而阳光,只有我们教育者充满了爱,才能“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是呀,爱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我们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教师。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那些发展慢的学生,我们只有爱之切,才有可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才能冰释他们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地去寻找失落的绿洲,才能使他们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读完这本书让人感动和难以忘怀,在新的一学年里我要努力向雷夫学习,做一位有心的老师。有智慧的老师才能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呼,要让自己时时感受到教书育人是件成为最幸福的事。这本让人热血沸腾的书,建议每个老师都看看,他天堂般的课堂,他不可思议的教室告诉我们教育是有无限潜能的。教育源于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全身投入教学,每个人都将会是另一个雷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