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生命与使命同行》读后感

《生命与使命同行》读后感

《生命与使命同行》读后感

  《生命与使命同行》之读后感

  在最近几天的师德楷模培训后,拜读了《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书中一段段生动形象的文字,一个个令人难忘而为之动容的故事,一篇篇发自肺腑的访谈。让我产生许多感慨,并得到很多启迪。

  故事中的老师们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们一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自律自勉.教书育人。

  教师是一缕清晨的阳光,无私的放射出自己的光芒,照耀着学生。他们视教育为一生的使命,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嫩可爱的脸,面对一个个灿烂甜美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王生英老师说过她承诺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是这样一位淳朴的老师,有着一颗简单的心。即便这样,老师们还是耐心的去寻找,寻找着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他们时刻坚信着,只要用心去教,每位学生都会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这样给给予之爱,无求之爱,忘我之爱,超越之爱,为学生们铺上一条通往广阔世界的路,把一批批的学生送上了光明而无穷智慧的大道。身教重于言行,老师在学生一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老师用自己的无私成就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教师就是在以一颗普通人的心灵,播撒着爱的种子、让种子在阳光明媚的情况下茁壮发展,培育爱的心灵的过程中,奉献出自己的一生,成就着辉煌的人生!

  另我感动之余,我也更加需要自我反思。在进行学校分配的同时,并不如自己所愿,刚踏入德政村,踏入汇南小学,怀着忐忑的心情。但在第一天报道时,林校长对着我们新老师说,家里的装修他都不在,而学校的装修,几乎整个暑假都在,只有热爱自己的学校,才能在教师的岗位做得更出色,既来之,则安之。是啊,就是这几无心之话,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既然有缘来到这所学校,在硬件设施又毫无挑剔地情况下,我应该怀着喜悦的心情,来接受未来美好的生活和教学生涯。

  相比书中老师,我们现在的条件好的多,为什么他们都能坚持,并且克服了一切困难,引领着孩子们,走出农村,走出大山,迈入知识的海洋。老师不应该对学校产生怀疑,不应该去选择学生,学校需要我们去发展,学生靠我们去教育和指导。就像书中徐英杰老师所说“没有差生,只有天使”。是的,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未来的路还很长,现在只是我的教育事业中新的开始。我知道,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爱我的学生,爱我的学校,并引以为自豪。

  作为即将站在教学的舞台上新老师,这样培训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同时也给我漫长的教书育人之路指明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我想我会在教师这条辛苦而漫长的道路上慢慢去体会这样的点点滴滴,我相信它会让我更加体会到辛勤园丁的美好,让我更加了解师生之间那份延绵不断的情谊。

234范文网-Www.234fw.com

篇2:《童年》读后感

  《童年》读后有感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

  暑假里,经常去书店看书,带着这句我崇拜的名人名言的好奇心读了举世闻名的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每当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著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舅舅,还有两个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感觉自己真是太幸运、太幸福了,在家里,有父母宠爱着,关心着,保护着。在学校有老师们教导着,同学们陪伴着。无忧无虑着成长着。想到这些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学习呢?

  这本书还告诉了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做人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要合理的计划好每一天,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朝自己的理想大步迈去,争取长大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高尔基的成就不正是靠他自己的争取吗?

  总结主人公的一句话: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永远以那种积极,勇于拼搏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篇3:二年级语文教研组《中国教师缺什么》之缺乏尊重读后感

  二年级语文教研组读《中国教师缺什么》之缺乏尊重有感

  --hand in hand,we can see the sunshine.

  “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晨就可以读完;说在嘴上的爱,一转身就能忘记;而惟有老师和母亲的爱是写在大地和天空,永远和永藏在心底的。”教师的爱浸润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作者黄燕仔细聆听来自教师、孩子和社会的声音,结合教育教学的所见所闻,提出中国教师目前最缺乏的几种典型素质。人们常说教育是爱的事业。在黄燕看来,教师的爱应当包括七个要素:理解、尊重、宽容、平等、关怀、给予和责任。倘若失去了理解,爱便显得盲目和无知;倘若失去了尊重,爱就会变成支配和控制;倘若失去了宽容,爱就会变成苛求;倘若失去了平等,爱就变成了专制和功利;倘若失去了给予和关怀,爱便显得空洞和苍白;倘若失去了责任,爱就是轻薄的。是的,教育的全部技巧就在于一个爱字。

  爱,是教师工作的动力;爱,是孩子进步的力量。课堂上,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句轻轻的提醒,都从心灵深处感染和激发学生。课堂外,努力给孩子一个微笑、蹲下身来聆听孩子的声音、俯下身来凝视孩子的眼睛,关注孩子细微的变化,鼓励孩子点滴的进步。慢慢地,孩子便喜欢和老师在一起,喜欢和老师交流。亲师、爱师的种子便在不经意间播种在了孩子的心灵中。

  每个老师都爱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每个老师都爱他的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些老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为孩子的成长劳心劳力。每一个老师都希望用自己全部的爱为孩子的成长铺就一条五彩路。爱孩子,已经成了每一个老师的一种本能。教爱,如阳光温暖每一颗稚嫩的童心。师爱,如雨露滋润每一朵蓓蕾。孩子们因为喜欢老师才会喜欢老师所提供的教育。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关爱别人,就是尊重他人。

  因此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教师爱学生首先就应当尊重学生。孩子们总有自己的处事方式、总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老师们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孩子。不是老师不够爱孩子,正因为太爱孩子了才会严格要求孩子,以至于恨铁不成钢,说出了伤害孩子的话。其实有时候,语言的伤害胜过行为。教师对学生哪怕是一个眼神,都会是一种暗示,都会让孩子产生心灵的震动。

  有一个故事:在一次考试中,一个孩子完成试卷后习惯性地转了下头。就在此刻,他发现了试卷上的错误。可是就在他拿起笔改正的时候,老师大声地喝止了他。全班都转过头来看着他,那一刻老师的话在他的耳中显得这么的刺耳,他只觉得自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因为转头时,他的眼睛掠过同桌的试卷,老师把他当成了考试作弊的典型。下课了,同学们当着他的面谈论着这件事。他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从此,他开始讨厌这个老师,甚至每次考试的时候他在转头的时候都闭上了眼睛。故事中的老师因为担心孩子养成作弊的习惯而大声地喝止了他,在人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候,明白一个人的感受比明白真相更重要。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孩子的自尊。如果故事中的老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找孩子私下交流,听一听孩子的想法,真正了解孩子,也许就能保护好孩子的心灵。

  这让我们想起了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两个孩子在玩扔可乐瓶的时候,一个孩子不小心被另一个孩子扔到了。受害方的家长不依不饶地批评了孩子,一定要老师严肃处理。于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老师为了自己的面子批评了孩子。孩子哭了,接下来的几天,无论老师说什么,孩子都反着做。而实际上,这个孩子只是不小心扔到了同学,他不知道玩游戏适可而止的道理。可是孩子的这些声音,老师在那一刻却没有去理会甚至没有去了解。是啊,有时候大人们为了自己的面子,总会选择去伤害孩子的心灵。有时候,老师们因为太爱这个孩子,有时候老师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选择当众批评孩子。伤害孩子的心灵,只需要一句话,哪怕只是一个眼神,可是要孩子重新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却需要很多很多的努力、很长很长的时间等待。记得有人说现在的老师在辛辛苦苦地害人。是啊,正因为老师们太爱学生才会在有的时候采取了不恰当的方法。爱,有时候会迷惑我们的心、蒙蔽我们的双眼。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条小溪。小溪虽然不能掀起滔天巨浪,但却有自己美丽的涟漪和欢乐的歌唱。在教育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也要珍视孩子们的意见和见解。有人说小学的老师整天在辛辛苦苦地害人。这句话的科学性暂且不去讨论。但是老师们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在课堂中无意中会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不尊重。暂且不论孩子的回答是否科学,老师应报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引导、激发学生进入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最后寻找到知识的真谛。

  尊重学生的见解,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书中那两个孩子关于得到捐助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让我感触深刻。老师们,当我们用爱的清风抚慰孩子心灵的时候是否校正过爱的角度?当我们用爱的细雨滋润孩子心灵的时候,你是否斟酌过爱的能量?别让爱的奏鸣误伤了孩子的心弦。只有当你走进孩子的心灵,师爱才会在孩子的心中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升起一轮鲜红的太阳、迎来一季温暖的春天。教育无小事。关注细节,方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的力量。每一个孩子,由于个性特征、价值取向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等不同,教师的同一种行为便在其身上不同的效果。当我们忽视了孩子的差异,也便忽视了孩子的尊严和利益。

  在美国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所罗列的一个好老师的人格魅力的12个方面中,友善的态度、尊重和仁慈宽容位居前三。可见,尊重和爱心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因此老师们要关注到孩子的个体差异,以一颗仁慈和宽容的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需要。

  所有的爱都基于一份尊重。虽然我们有时候很难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孩子的心灵需要,但是一颗尊重孩子的心,可以让我们避免错得太多。鲜花因阳光雨露而美丽,生命因关心呵护而灿烂 。

  俯下身,平视孩子的眼神,蹲下身,倾听孩子的声音,去真正地尊重孩子。牵起孩子的手,我们将与孩子迎来成长路上的每一道阳光。hand in hand,we can see the sunshine.

篇4:《发现母亲》读后感

  读《发现母亲》有感

  --什么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试验品后才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这段话是《发现母亲》这本书的卷首语。我们都知道要开车,先要考驾照,很多行业都要先培训再上岗。但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先学习怎样做父母呢?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给他把尿、喂奶、止哭之类的琐事,已经让年轻的父母忙的焦头烂额,更不要说去实施自己的教育计划了。有句话说的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是这样吗?想问一问大家,你对三岁之前的事能记起来多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开始,脑细胞纯粹是自然状态,因此不能发挥作用,婴儿出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智力的发展,逐渐出现连接着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桥梁一样的突触,只有众多的细胞互相拉起手来,才能处理外界的信息,表现出头脑的特有作用,这些脑细胞的连接,正好相当于0岁-3岁这一时期,半岁时,婴儿的脑重是出生时的两倍,三岁时可增加至成人的80%。3岁之前,宝宝的许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都基本形成,这是因为有兴趣的神经通路会越来越发达,不用的会消退,由于脑的结构基本形成,以后的改变就少得多。所以,教育孩子的书不应该做了父母之后才去读,而应该读通读懂之后才去做父母。

  我个人觉得优秀及成功的孩子必然拥有非同一般的气质和内在成功要素,同样在一群身体正常其潜质一样的孩子中为什么有的孩子到后来变得非常优秀而有些却变得如此平庸!在一些成功的孩子及家长身上我希望能够提炼出其教育的精华所在,因为不管是特殊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他们成功的精髓都是一致的。以下是我对这方面内容的感悟和整理的一些他人的案例。

  一、百善孝为先,明理的开始;

  中国人讲究孝道,在家庭中必须懂得孝敬父母,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懂得孝敬父母的孩子必然拥有一颗爱心,让孩子学会尊敬自己的父母及长辈,懂礼貌,这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做父母的要身体力行,让孩子在家庭人际交往中学到并体会到什么是爱,什么是关怀,在他成人后也必将善待他人,并受人尊重和爱戴,同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他一起工作,学习,孩子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能力也将会大大提高。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很少让大人操心,即使不怎么管他,他都能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情,而有些孩子,你即使打了,骂了,说了,依然我行我素,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因为孩子本身很多需要他自己做的事情被长辈代劳了,这导致了孩子行为能力的低下,对家人的依赖程度加强,造成了孩子在家无法满足他的需要时,易发脾气,而在外人面前则表现出不敢交流,没有安全感,封闭自己等不好的行为方式。

  有些家长对孩子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保护意识,当孩子需要什么,当孩子想要得到什么,都会尽可能的满足孩子。总想着不要让孩子吃亏,让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一切,直到孩子在一次次满足中失去了他应该得到的锻炼机会,从而变成家里是霸王,在外却很胆小,而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则会容易产生没有安全感,无法尽快融入学校正常的教学及生活。有些家长则是坚持所有一切可能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让孩子独立去做,在不断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的过程中孩子在独自完成中收获了自信,为此孩子知道那些事情我能做,那些事情我可以做的更好,从而收获成功的快乐,并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是培养孩子在思想上的成熟,做事的条理性,这样孩子可以在自己主动安排自己的时间去做该做的事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如何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内心的勇气

  一个有自信的孩子,其特点是敢于并善于与他人沟通,做事胆大心细。自信的获得应该来自多方面的培养,但是目前的教育体系一个学生获得自信更多来自他的学习以及成绩,因为这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这是一个误区,优秀的孩子不一定从小看他的成绩来判断,而是着重挖掘他的潜质,而这些潜质就像我们平时播种耕耘一样,到了一定阶段自然会生根发芽,到一定阶段会促进孩子的成绩提高。

  一位家长在他的日志上写他儿子喜欢吹单簧管,吹的还是不错的,结果第一次要登台表演,孩子心里蛮紧张的,经过多次练习,到表演的那一天,还是有些紧张,爸爸就告诉他:“这是一个心理的一道坎,你迈过去了,以后你都不会胆怯了。”另外还告诉孩子,爸爸就在台下听,你就当吹给爸爸听。结果那天表演很成功,从孩子开心的表情中感觉到他收获了自信。

  所以自信是来自于孩子有勇气完成一件事,在不断完成他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后,自然会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而这颗心脏会时常告诉他:“你能做到!你一定行!”

  四、劳动的意义

  父母总是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为了这个家在外面工作如何如何辛苦,又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照顾他的生活,反正你说了N多道理,他可能知道,但他无法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让孩子劳动起来,他才会明白劳有所获的道理。

  一天读小学的儿子问他妈妈要五块钱,妈妈问他要钱干什么,他说天热要买冰棒吃,结果他妈妈没有给他,他气的不得了。后来爸爸问他,到底为什么这么生气,孩子说的理由让他感到意外,孩子说同学有时请他吃冷饮,次数多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想得到零花钱,来回请同学。爸爸觉得他的理由非常充分,便给了他五块钱,但又不想以后直接就给他钱,因为你给予他的,他可能会觉得理所当然,所以爸爸问孩子:“以后想得到零花钱吗?”,孩子点点头,爸爸接着说:“那我给你一个挣钱的机会怎么样?”,他听了很高兴,忙问是什么机会,爸爸便告诉他:“以后大人做饭,等大家吃完饭,你把碗筷洗了,厨房收拾干净,客厅地面打扫干净,按照这里最低工资标准乘以你劳动时间和八小时工作时间的比值,算下来每周给你六元”,从此以后家里饭后的家务劳动就交给了他,刚开始他做的挺好,但时间一长他就有些不那么仔细了,这时在扣他工钱的时候会跟他说:“如果爸爸妈妈在单位工作不仔细认真同样也会挣不到钱,老板也会扣工资的!”,甚至有一次他突然对爸爸说:“老板,今天能不能请病假?”,他举起一只手,原来有一点小擦伤,他碰到水有些痛,爸爸便告诉他,如果父母也因为这一点小毛病请假,我们同样在老板那里得不到任何报酬。慢慢的爸爸能感觉到孩子的变化,吃完饭他会很自觉的去做好他的工作,他明白了什么叫付出与得到,甚至他会有计划的花钱,因为他知道通过劳动得到的钱是不容易的。

  当孩子知道劳动的意义,我们再去引导孩子什么是体力劳动,什么是脑力劳动,当我们用生活的实例展示给孩子脑力劳动所产生的价值是体力劳动的很多倍,相信孩子会明白学习对一个人的价值体现是多么的重要。

  五、培养孩子的兴趣

  发现并挖掘孩子的兴趣,可提高孩子对事物的关注度,拓展孩子视野的同时,提升其创造力和自律能力。

  六、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

  任何人都会遇到挫折,在挫折中应该选择屈服还是坚强,我觉得在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拥有好心态,是让我们及孩子学会从好的一面来看待事物,这样孩子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生活。

  现在的教育,给予孩子太多束缚,因为成绩总是考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这结果导致了很多孩子在这样的评级标准中发现不了自己的特长,让孩子失去自信。那对于我们家长来讲,如果我们也只是去看重结果,那么孩子会完全把学习当成任务,而不能看到学习的本质。所以我们如果能在上述的描述中有所启发,那么我们的眼光就能看得更加长远些,因为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必然会让孩子明白更多的道理,明理的开始必然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从而让他们体味到生活快乐!收获精彩的人生!

篇5:《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读后感《孩子你慢慢来》

  本来我对龙应台这个名字一无所知,更没有读过她的书,甚至不知道这世间还有如此有个性的名字,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位男士作家,而后感到非常羞愧。多读书,读好书,对于读书我总显得那么的滞后。这学期,学校鼓励我们教师多读书,而且过段时间久会给我们准备一本书,开学初我拿到了《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在搜索中我才发现这是一本很畅销的书,适合广大的母亲和教育工作者来阅读,作为一个男士的我也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我觉得教育是相通的,开始很想去深入地了解她。

  一拿到这本书,看见的是封面,上面有一个母亲笑着看着远方,母亲胸前站着一个孩子,望着母亲的脸,封面的背景全部为黑色,给我沉闷、压抑的感觉,从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起我就没有认为封面跟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了其实不光是封面,而且里面的每张插图都是真实的照片。那就先从照片说起吧,看得出来,每张照片的颜色都不是那么鲜艳甚至有些泛黄,家具及汽车也都和现代挂不上钩,即便如此,我却从中发觉每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照片中的环境是那么的优美--有绿草红花,也有金黄的落叶。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是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读了这本书,龙应台女士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我和更多的幼教工作者们借鉴。在《寻找幼稚园》一章里,书中龙应台女士也就是文章中的母亲说在华安3岁半时带回台湾,去找幼儿园,但是那家幼儿园有着小学的课程表,孩子因为天气不好而不准到外面玩,孩子都是统一行动,而华安在德国都是自由活动,就是玩玩玩!她会想:这真是三岁的孩子需要的吗?这也使我想起了我问儿子的一句话:“你喜欢幼儿园还是小学的生活?”儿子爽快地回答:“喜欢小学”,我有些不惑,为什么呢?儿子回答:“因为小学里下课可以自由地活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而幼儿园里老师一天到晚管着我们,没有自由。细细想来也确实如此,幼儿园的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差,稍有不慎就会擦伤、摔痛,这是家长担心的事,也是幼儿园考核老师工作的一项内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就会限制孩子的许多活动,如搭积木不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只能坐着搭,先吃好饭的孩子只能搬好椅子看书,不能乱走,走路散步必须得排好对,不能自由走,还有上课、上厕所、吃点心、洗手等活动都是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孩子稍有调皮捣蛋的行为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我们是否也应该想想,这些孩子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我是一位小学老师,我也很爱学校里的孩子,但很多时候在教育孩子时却会失去耐心而对他们面目狰狞。读了龙应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来》,不禁被她内心深处的母爱和款款深情所打动,文中所描述的一位母亲照顾教育两位儿子的生活点滴,宛如涓涓细流抚平了我躁动的心灵。平时班级里孩子的顽皮,天真,可爱历历在目,“妈妈,起床啦!”安安用手撑开妈妈紧闭的眼睑,像验尸官撑开死人的眼睑.....这方佛就是昨天的孩子。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对孩子少了一些温柔,多了一些粗暴。现在细细想来,我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对自己班级的孩子寄予了太大的希望,给他们过多的要求,所以在教育孩子时难免会急躁,而不会让孩子“慢慢来”。

  我终于合上了《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好书!这本书有太多的内涵,在阅读的时候,我不仅想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小学老师与龙应台的差距,同时我仿佛也跟着龙应台女士共同的温习了一遍做一名好老师的感受,因为我还没有孩子,所以还不能细细的咀嚼她育儿的经验,经历,感受,但是却对美好将来充满了憧憬。

  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作为老师,作为家长,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孩子,请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