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老师演讲稿:红烛无声杏坛无悔

老师演讲稿:红烛无声杏坛无悔

老师演讲稿:红烛无声杏坛无悔

  老师演讲稿:红烛无声 杏坛无悔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我是z小学z,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红烛无声》

  我是一个老师,我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只要我的信念能坚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远年轻,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我的青春乃至整个的生命,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

  这首诗,中学时代我就耳熟能详,并时时诵读。如今已成为教师的我,对这首小诗更加的情有独钟。我身边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像是最虔诚,最坦荡的朝圣者,风雨兼程,在三尺讲台前,用爱心、耐心和恒心为祖国花朵搭建起通向美好未来的跑道。他们时时刻刻的感动着我,给予我前行路上的力量。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用双拐驻成z小学的一道风景,他用言行感动z小学的每一位师生,他是飘扬在z小学上空的鲜艳旗帜--他,就是我们学校的尹z校长。

  20**年11月18日,z的师生永远都不会忘记日子。那天晚上,尹校长赶往学校开会的途中,发生了车祸,致使头部裂伤,胸部五根肋骨骨折、左腿粉碎性骨折、全身多处受伤。就像一个无惧的勇士一样,战胜了死神的他,仅仅休养了短短2个月,就执意坚持拄着拐杖上班。从此,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一个拄着拐杖,蹒跚而行的身影--晨曦初现,他拄着拐穿行在早操的队列中;教师赛课,他带着拐端坐在听课的人群中;周前例会,他拄着拐爬上六楼;大扫除,他拄着拐巡视在校园的角落中;学生就寝,他又拄着拐穿梭于各个楼层......全校唱红歌合唱比赛的完美落幕,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成功举行,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启动仪式圆满成功,六一庆典的组织筹备,养成教育的推进......每一桩,每一件,都凝聚着他辛勤耕耘的心血,都展现着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

  还有这样一位老师,让我记忆犹新。怀孕挺着个大肚子一直上班到预产期前一个月,孩子刚满月,她又投入到了工作岗位上,校长好几次劝她休息,她总是笑着回答“这些孩子现在很需要我,我不能离开!相信我,我能做好的!”这就是被孩子们亲切的呼唤为“谢妈妈”的z县师德标兵--谢芙青老师。

  记得张z同学手臂意外受伤,谢老师带头捐款,并发动同学们收集废纸卖掉,看望张z同学。

  记得为了帮助那个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工资,孩子的家长感动落泪......

  还记得在校寄宿的周z同学,在一次月假期间发生车祸,脚受伤,不能走路,谢老师60天如一日,总是默默的背着她上下楼梯,还帮她打饭菜,甚至好多次从家里煮来面条,煎上荷包蛋送到子健手中。

  她把孩子们当作自己的儿女,细心的呵护、教育着他们,使他们感受爱与温暖。孩子们带少了衣服、忘记带袜子、鞋子坏了、茶杯坏了、衣服湿了,她或者帮他们买好,或是送她们回寝室换好,甚至有好几次她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孩子取暖;孩子病了,她比他们的爸妈还着急,忙着送医院,忙着喂药;孩子摔伤了,她小心翼翼地帮着擦药;孩子挑食不吃饭,她也总是苦口婆心的讲道理、举例子......这就是工作着幸福着的“谢妈妈”,也许没有丰功伟绩,也不能惊天动地,有的只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点点滴滴,但是正是在这点点滴滴的平凡中折射出了一名教师夺目的光辉。

  眼前,浮现着那一道道动人的身影,心中,闪现着这一桩桩感人的事例,我心里深深地感动着,也常常扪心自问:如果我是一滴水,我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我是一缕阳光,我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我是一颗螺丝钉,我是否固守着我的岗位?教育工作是普通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但是面对无数求知的面孔和可爱的童心,面对自己精心呵护教育的幼童日益茁壮成长,我便体会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体会到了三尺讲台的宽广。我们立足三尺讲台,手持三寸粉笔,尽情挥洒,画出天地方圆,导出数字方程,那化做皑皑细沬的粉笔灰,不正是我们光明磊落的写照吗?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传递文明信息的追求吗?

  “红烛呀!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惜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无声,杏坛无悔。这就是红烛的生命,这就是教师神圣而无声的誓言!

采编:www.234fw.cOm

篇2: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基础上,现代哲学认识论正切开新的视角探讨认知的两极性(主体性、客体性)及其张力。我们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认知活动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

  所谓“张力”,实际上是一种拉力,是物体间或物体各部分间所能承受的拉拽的力量。其相互作用具有使物体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应。认知张力则指在认知活动中(比如小学数学教学),由主体(师生)和客体(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思维结构与方式,即思维的立体网络。主体的探索使这种立体网络发挥出最大功能,从而获得比较稳定的、高级的认知效果。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不断完善,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几点基本共识:1教学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2必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3必须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可能性;4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打开思维通道,形成“顺应”“同化”的态势,获得比较高级的认知学习。这些基本认识不仅证明认知的张力是客观存在的、可能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启示我们要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关“认知张力”的研究,以此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主客互动是认知张力的条件

  主体性、客体性是认知的两极,是互动的、对立统一的。在认知活动中缺一不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我们平常说的“主体”“主导”是主体性的两个方面。教学中的客体是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实物、图片、音像资料以及供操作使用的学具等等。为什么说主客互动是认知张力的条件呢?教学中的认知,是主体(学生)获取关于客体(学习材料)的知识或原理的基本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发展智力,这是主体认知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很明确的。

  主体性、客体性是认知的两极,是互动的、对立统一的。在认知活动中缺一不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我们平常说的“主体”“主导”是主体性的两个方面。教学中的客体是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实物、图片、音像资料以及供操作使用的学具等等。为什么说主客互动是认知张力的条件呢?教学中的认知,是主体(学生)获取关于客体(学习材料)的知识或原理的基本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发展智力,这是主体认知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很明确的。5)加减法的产生;(6)运算的进行等。可谓丰富多彩。学习者和学习材料同步互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认知客体---学习材料,则是认知张力的必要条件,它以“合规律性”的原则呈现.课改以来义务教材在实验本的基础上作了新的改进,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便教便学的知识体系、结构体系。比如小学数学教材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又考虑到知识的呈现过程与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有机统一,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递轻学生参与的单一滞后的模式。尤为突出的是,教材中“想一想”多了,“摆一摆”多了,例题中要求学生“填空”的地方多了,“解法一、解法二”多了,“比较课”多了,“整理与复习课”多了,从而使学生进入到认知结构的深层次中.

  主客互动是一种积极活动,既有学习者一系列的外显的认知活动,又有学生以“观念形态”进行着的内在思维活动。作为客体的积极性,在于它的科学有序的整体构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对主体具有吸纳作用。同时它能带动主体以积极的情感、意志,主动地探索,科学地认知。认知的张力是主客互动形成的。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纠正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过分强调主体而忽视客体的偏态,具有一定作用。

  二、师生互动是认知张力的动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主体或教师主导的作用都不可替代。维果茨基说过,“最近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教师的帮助。有了教师的帮助,学生就可能不断地从“最近发展水平”向“现有发展水平”转化,推动儿童向深层次发展。我们来看“十几减8”的教学。在师生互动作用下,学生掌握算理,顺利完成11-8、13-8、15-8、12-8、16-8后,例4发展为“想一想:14-8=()”。按照学生已有的认知,教师一般这样引导:想8加()得14,因为8加6得14,所以14减8得6

  。但高明的教师并不到此为止,他想带动学生调动自10以内数的认识以来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产生认知张力;而聪明的学生也并不满足于用那个算理去想。师生的默契使这种互动关系协调运动。教师一个“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就活跃起来了,各种不同的想法随之呈现出来:(1)想14拿去8,还剩6(低级思维,但也属一种不同的想法,因为认知的张力并不限定学生的认知“搜索”);(2)想10-8=2,2+4=6;(3)想把8分成4和4,14-4=10,10-4=6;(4)想14-7=7,7-1=6;(5)想14分成8和6,8-8=0,还有6......从这里可以看出,师生互动能保持认知的积极状态,有助于张开认知的空间,而且它驱动学生打开认知的各种通道,获得丰富的认知成果。奥苏贝尔解决问题的“四阶段”(第一阶段,呈现问题情境命题;第二阶段,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第三阶段,填补空隙;第四阶段,解答后的检验)中,第三阶段“填补空隙”的说法很形象、准确。填补“空隙”正是因为认知张开后有了空间空隙。学生看清了“已知条件”(他当时的状况)和目标之间的空隙和差距,就必须占领这个空间,填补这个“空隙”,实现师生互动。

  三、探索与表达是认知张力的存在方式

  为什么把表达作为认知张力的表现形式来说呢?道理很简单。主客互动、师生互动,已使学生产生大量的思维语言。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思维语言,说出所想所思所得,才能真正展现认知张力的全貌,使“认知张力”成为可视可听的东西,而不至于产生“认知张力”是一种玄谈的误解。而学生的口头表达,也是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个完整过程的终极环节。

  口头表达,能使教师掌握学生在张开的认知中的全部活动情况。这些活动情况便于我们分析认知的质量和水平有了这种表达,才使学生的认知加深加强,才使学生积累新的认知经验,以便解答有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探索与表达也是互动的,表达不充分,需要再探索,探索促表达,表达又检验探索的水平。我们认为,利用和发展“认知的张力”是实现认知目标的优化途径,以主客互动为条件,以师生互动为动力,以探索和表达作为认知张力的存在方式,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的。

篇3:读书心得:书本是无言的老师

  读书心得:书本是无言的老师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篇4:小学生演讲稿:做学问是银做人是金

  小学生演讲稿:做学问是银做人是金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少七班的张z,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学问是银做人是金》。

  人生有两大要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也有两件大事:一是学会做人,二是学会做学问。做人是金,是人生的基础;做学问是银,是人生的升华。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团结合作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社会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历史向我们发出了邀请函。我们不能仅仅靠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更主要的是通过老师的引导、教诲,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用更多运筹帷幄的知识来丰富自己、武装自己。

  一个人在岁月的长河中,应该学会思考做人的责任和义务,那么,一个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更应该思索做学问的目标和方向。小时候谈理想,当科学家、当市长、甚至当总统都敢说。现在长大了、成熟了,却再也不敢轻言理想。这是为什么?因为长大的我们太虚伪、太懦弱。懵懂的少年,飞扬的青春,本来就是理想、梦想编织的绚丽舞台。无论结果如何,它都是我们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柱。理想就是一台发动机,有了发动机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就有了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拼搏的勇气。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学问,不怕苦、不怕累,要敢于拼搏、勇于创新。天才在于勤奋,哪一种成功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在流淌?既然抱定了信念,就要不顾一切,不畏艰难险阻,不怕风吹雨打,因为山路后面是旷野,风雨之后是彩虹。

  一个人不管他有多少财富,也不管他知识有多渊博,如果他不懂得做人的道理,那他最终就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会做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中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的课题与考验。诚实、善良是做人的根本,宽容、谅解是做人的标竿;主动承认错误能换取他人会心的微笑,一声对不起也许就能避免一场唇枪舌战;举手之劳能赢得别人的赞美,援助之举定会让你爱心无边。宽容是做人的美德,谅解是他人的期盼;做人是人生的路标,做学问是人生的能源。开足我们的马力,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盘,让做学问的列车沿着做人的轨道驰骋永远!!!

篇5:读书心得《做最好的老师》

  读书心得《做最好的老师》

  读完了《做最好的老师》,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我觉得贯穿本书的灵魂所在就是“爱的教育”。

  在“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的日常教学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我的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应该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应该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IQ,忽视EQ;;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1、系统思考2、自我增进3、改善心智模式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师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做最好的老师》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