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教学反思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教学反思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教学反思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教学反思

  今天给六年级上科学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这节课的重点活动是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其中观察前的准备包括制作洋葱表皮标本和学习使用显微镜,可以说课堂容量是比较大的,一课时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我利用了两课时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认识和学习使用显微镜,然后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我把他们分成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台显微镜和相关的标本。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显微镜,农村的孩子接触这些东西比较少,当他们在显微镜下清晰的看到洋葱表皮细胞后,一张张小脸上抑制不住的惊喜与兴奋。一个学生还不住的问我:“老师,哪儿可以买到显微镜?”看来,他是真的喜欢那个看到的神奇的世界。

  而我,也由衷的感到高兴,因为我可以通过我的课堂,让他们接触那个神秘的世界,给他们打开一扇神奇的窗。“同学们,下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希望我们自己制作的标本能够成功。你们期待吗?”留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悬念和一个期待!

  为了第二节课的质量,我把制作玻片标本的步骤顺了一遍,还制作了幻灯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学们,想不想在显微镜下看到自己制作的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一上课,就激起孩子们的欲望,让他们跃跃欲试,急不可待。“为了保证成功,请同学们一定按照要求操作。最先完成的小组优先在显微镜下观察。”我先示范了一次,然后分发器材,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操作。

  会不会成功?我不得而知。第一个小组的拿上来了,呵呵,做的还挺快的呢。放到显微镜下,在忐忑中,调节显微镜,终于看到了--那一个个小房子似的洋葱表皮细胞,非常清晰。成功了!抑制不住心里的喜悦,我面不改色的说:“每个人都看看,看看能看到什么。”看我的脸色,组长怀疑的凑到显微镜前,“看到了!我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洋葱表皮细胞!”听他惊喜的声音,其他同学顿时急了。大家争先恐后的凑到显微镜前观看,一张张笑脸满是惊喜与自豪。

  这两节课上的很成功,其中有一个班级还制作了大葱的表皮细胞玻片,观察到了大葱的表皮细胞和洋葱的表皮细胞是一样的结构。显微镜为孩子打开了一扇了解微小世界的窗,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234范文网 www.234fw.coM

篇2: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毁灭》

  为了迎接镇里的课堂考核,我把二十一课《圆明园的毁灭》预留了出来。考虑到课程基本结束,周四下午犹豫再三,我决定周五进行课堂展示,于是吃完晚饭开始设计教学思路。我知道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课前精心的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不可能出现精彩的生成,但是精彩的生成不一定是预设的生成,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学预设才能达到良好的生成效果。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赛课我都不习惯写详案,只要把教材吃透,把握住主线思路就行,至于学生是不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出牌不重要,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处理就可以。

  经过反复地分析琢磨课文内容,我想以这篇文章的主要情感:读者对英法联军的“恨”从而激起的民族情感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我决定从课题直接导入,抓住两个问题:这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圆明园又是怎样被毁灭的?第二步,抓住第五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读激发他们的痛恨和惋惜之情。第三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结合第五段再次激发学生愤恨和惋惜的情感。第四步,结合第一自然段,拓展延伸,深化“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第五步,回扣课题,感受文章的写法。

  思路清晰以后,我就在脑中反复过电影,尽量让各个环节之间过渡自然。同时我知道这篇课文需要补充大量课外资料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被英法联军毁灭后激起的愤恨与惋惜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可是时间比较紧,想搜集的全面一些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周五早晨来到办公室我打开电脑搜集了一小部分作为课堂的补充材料。

  四十分钟不知不觉过去了,走出教室反复咀嚼这节课,我觉得做的比较到位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课堂设计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流程轻松顺畅,有几个点做得还是不错的:

  (1)由课题直接导入简洁直接,最后回归到课题,就像写文章一样首尾呼应,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

  (2)重视读的训练,尤其是第五自然段,通过指名读、想象画面读、抓重点词体会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最后利用课外资料的引入使得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憎恶的情感体会的相当到位,学生的朗读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已经沉浸其中。

  (3)板书设计富有个性化,简洁明了,突出文章的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突出。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爱恨交织,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重点。本文教学难点是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

  (2)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文题是写圆明园的毁灭,却用大量篇幅写昔日辉煌,这是为什么?为此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自然段:首先,以第五段的主要情感“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然后,抓住第三自然段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从而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了充分准备。

  3、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前面紧扣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从而激起学生的愤怒之情,继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却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成灰烬再次调动了学生对英法联军丑恶行径的憎恶,最后水到渠成地激发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情感,避免了过于生硬地把学生拉到情感的漩涡中。

  不足之处:

  1、课堂安排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使得后半环节有些内容没有深入下去,只做到了蜻蜓点水,归根结底还是课前备课不够精心。

  2、课堂机智不够灵活。譬如:在引导学生把书读薄时,让学生找出能把二、三、四段的内容串起来的那句话时,我预设大多数学生会很准确的找到那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可是多数学生没找到,当时心里就一晃,当有个学生找到了这个句子时我就匆匆而过了,如果我能适时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找到这句话,相信学生就会对这样的过渡句加深认识了。再如,课堂小练笔本来预设是让学生写后交流,看到时间不足就改成说一说,其实完全可以作为机动环节放到课后作业,这样这节课时间就不会紧张了。

  3、课前准备不充分。明知道这节课如果能运用大量课外资料和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的体会会更投入,但我没有去做,思来想去是惰性使之然也。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课程理念要认识到位,然后课堂上只要寻找好切入点,找准课文主线,所有教学设计都围绕这条线展开,或隐或现真正能做到形散神不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多半,前提是教师必需吃透教材,善于挖掘各种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才能灵活驾驭课堂。

  其实课堂教学艺术很多,我觉得关键是自己要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能刻意地去模仿某个人、某节课,要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篇3:教学反思《桃花心木》

  教学反思《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朗读训练为主线,理解文本。

  文章浅显易懂,作者看到一种情况,产生一种疑问,得到一种道理,让我们也感受至深。文章只有两句包含深刻含义的句子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深挖,其他好像也没有更深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挖掘,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多读,以读为主,以读带动理解,带动感悟,指名分段读、分角色读、齐读,课堂上一片读书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进了作者的生活实际情景,仿佛也由开始质疑到了最后的深深感悟。

  二、以联系生活为支点,感悟哲理。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我觉得,语文课程在这方面作用更显著。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三、以即兴练笔为导向,开拓思维。

  文章最后,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生机勃勃。课堂上有过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写下来,一颗小树苗长到现在这样优雅自在,生机勃勃,他想对种树人说什么呢?

  交流(略)。很多学生不仅感悟到了其中的人生哲理,还从一些例子,比如某次狂风暴雨,其他树不幸拔地而起,只有自己因为根扎得深没有拔起而要谢谢种树人。比如有的要谢谢种树人的不定期浇水,使自己忍耐了干旱,以前怨恨过,怨恨种树人那么狠心,不顾他们的死活,现在知道了,因为正因为他的狠心,才让自己能挺过那么多次的干旱,才长得那么高大优雅。......学生的写话表达着对种树人的感激之情,也透露着自己对文章道理的理解,同时这种即兴练笔,让学生的思维开拓,让笔头越练越顺。

  上完这堂课后,我觉得以下两个方面做的欠缺:

  1、在学生的朗读指导上还不够精。

  2、我的鼓励性语言也不够多。

  不过这次从备课到讲课我都收获到了很多,我想我以后一定还要多学习,多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4:《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女儿对父亲被捕后的回忆,李大钊被捕前明知有危险却为了工作而不肯离开北京,被捕后备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充分体现了他对革命的忠诚和信心。所以本文教学的重点,除了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就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感受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深入品读,感受时代背景。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为本文的时代背景及其人物都离现实较远,所以本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在感知时代背景基础上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应引导学生由具体的描写中感受局势的紧张严峻,由人物的语言体会李大钊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为了革命而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学导式教学,品析人物语言描写。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引导学从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描写入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如“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些语句和李大钊的语言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另外,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也成为了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三、纪念先烈,感受幸福,懂得感恩。

  “清明节要到了,我们一起去烈士陵园去,缅怀李大钊吧!”一个同学讲,其他同学附和着。

  这节课的另一个成功之处,让我的学生(这些连父母都不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知道去纪念我们的先烈,感受到了今天这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了感恩,我被感动了!

篇5:《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教学反思

  一、交流背景为学文奠定基础

  《凡卡》一文,作者契诃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作者所写的时代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开课时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学习课文的基础,进行交流之后,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扫清障碍,弄清文章脉络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生字新词的读音写法。随后带着孩子们把文章中的人名反复读了几遍,这样以减轻学生在朗读课文中的难度。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读外国作品,原因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就是我觉得人名太长,有障碍。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课文,然后指导他们学习。初读课文,让孩子们浏览,弄清课文的脉络,课文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寄信”的顺序来写的。然后让学生找出信的内容,以及最能表现凡卡痛苦学徒生活的段落,最后落脚点在“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句话上,引导学生精读15自然段。

  三、长文短教,直奔重点

  课文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爷爷的呼救、凡卡的回忆和凡卡的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

  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了悲剧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