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宁远实小课程改革工作制度

宁远实小课程改革工作制度

宁远实小课程改革工作制度

  远宁实小课程改革工作制度

  1、课改领导小组人员带头学习课程改革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改革有方,动脑、动口、又动手。

  2、年级组每周进行一次课改情况讨论会,及时总结,改进方法。

  3、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在各学科中做到主动探究,不等不靠,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经验。

  4、定期进行课改实践课交流,担任课改实验班级课改科目的老师,每学期上1-2节课改实践研究课。非课改年级、非课改学科一学期不少于上1节课改实践研究课。

  5、一课一议总结经验,及时总结经验进行交流,积极撰写论文或实验报告。每人每期不少于写1篇质量较好的课改论文或经验总结。

  6、学校对课改实践中积极进取、研究有方,出经验成果的老师给予奖励。

  7、各科教师要加强合作、及时沟通,在课时、内容、场所、器材、资料等方面达到默契配合。

234范文网 www.234fw.coM

篇2:宁远实小校本课程改革管理制度

  远宁实小校本课程改革管理制度

  1、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途径和程序进行。

  2、在开发前要进行前期调研工作,调查学校师生的课程开发趋向,调查主要采用问卷、采访等方式进行。

  3、校本课程的认定,由负责开发的教师选好课题,并写出课程简介,再向学校教导处申请。经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论证审核后才能确立。

  4、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地区和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5、教导处负责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工作。

  6、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激励机制,对入选校本课程开发集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并作为评优、评先、晋级的依据。

篇3:娄底一小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底娄一小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开展课题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益探索和途径。为了促使研究人员克服困难,认真扎实按计划实施课题,以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特制定如下制度:

  1.课题领导小组负责与课题指导小组取得联系,主动接受专家的指导,不定期邀请专家进行理论讲座,负责研究人员的培训工作,有计划、有层次地采取不同形式(送培、自培等)培训教师。

  2.研究人员要自觉加强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并作好学习笔记。

  3.研究教师应严格按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设计教案,组织常规教学。

  4.各课题组每期期初制定好本期课题研究计划或活动安排表,期末写好阶段性小结,并根据研究情况不断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及计划。

  5.在教研学习时间,各课题组要进行集体备课,或理论学习,或交流与反思。各课题组每月开展一次集中交流研讨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

  6.研究教师每期按课题研究内容撰写2个以上优秀研究案例,其中包括教学后记及课题组评议。

  7.课题组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每期至少一次,在活动中培养并检测学生的能力,反馈实验效果并做好相关记录。

  8.研究人员每年要有一篇以上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在国家、省、市获奖或发表。

  9.各课题组要注意积累资料,认真做好各项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资料要求规范、完整、分类、有序。

篇4:前黄高中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黄前高中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必将对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产生重大的影响。我校是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项目学校之一,是常州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点学校。为了切实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项工作,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6号)、《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以“三个面向”教育理论和“20**”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20**,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且充满活力的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促进我校全体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我校教师整体专业化的发展,加快我校高中教育的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我校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基本目标

  1、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高速发展需要。

  2、完成我校《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制订和实验,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新课程的推广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3、开发和建设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创建校本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新经验。

  4、构建我校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服务新课程的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5、制定新课程下的校本研训制度,促进全校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我校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工作机制。

  7、改革和完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建立旨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8、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建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课程育人、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

  三、主要内容

  (一)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1、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

  2、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周按5天计算,每天7学时,每周共35学时,其中机动时间3学时(包括班会、团队活动、教研活动以及学校其它集体活动),实际每周教学时间应保证32学时。

  3、高中课程的学习实行学分管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Ⅰ中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对于未能在某些学科、模块学习中获得最低毕业学分的学生,允许重修或补考。

  根据省教育厅的课程实施意见和市、区教育局的实施方案及课程开设计划等文件,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校课程方案。一个学校的课程方案,其最核心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给学生提供什么课程(模块),一是学校如何提供这些课程(模块)。课程的编排按以下程序运作:

  1、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这是实施高中课程新方案所必须的,也说明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将导致学校结构和功能的部分变革。该课程指导委员会主要由校长、教务处和教科室的负责人、各年级部负责人、各学科负责人等组成。

  2、成立学科课程小组。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学科课程小组的核心成员为本学科任课教师。

  3、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开课方案。各学科课程小组负责讨论并提出本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意见和初步的开设方案以及课程说明,并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该方案包括本学科(课程)的课程性质和学分分配情况,必修模块的开设,哪些选修模块必须有选修课的要求,哪些模块没有选修课的要求,本学科教师的开课能力等。各学科的课程开设方案意义重大,是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编排的基本依据。该方案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总方案的质量。

  4、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公布拟开设课程总清单。课程指导委员会应及时对各学科课程小组上交的开课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在此基础上列出和公布下一学期供学生选择的所有课程的总清单。

  5、学生依据学校公布的拟开课程清单,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选课,填写选课单。最好在期末放假前完成此项工作。

  6、班主任对本班学生填写的选课单进行统计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上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7、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排出课程方案与课程表。课程指导委员会对全校各班汇总上来的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大汇总,并作适当调整,最后编排出下一学期的课程表。

  8、学生依据学校课表确认和调整自己所选的课程,制定自己的课表。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3、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也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是一个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部分,一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另方面,作为侧重点不同的各个部分,在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与编排上应充分考虑它们的独立性。

  2、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个学分。高一年级安排6学分,高二年级安排6学分,高三年级安排3学分。它的实施分为二个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课题研究。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含义及特点,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应是孤立的,要和课题研究结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课题研究,要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之前安排基础理论的学习,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巩固,深化认识。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自主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等领域中选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学分。

  3、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设置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旨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其课程内容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区乃至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着重构建一个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

  社会实践的实施地点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时间安排应相对集中,每年一周,三年共3周;组织形式宜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社会实践的6个学分中,校内实践最多2个学分,校外实践至少4个学分;军训作为社会实践的独立部分,为2学分。

  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服务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满2个学分。公益性是社区服务的最大特色,服务者的志愿与义务是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社区服务活动的标准。社区服务应该在课余时间由学校安排,以服务小组为重要活动单位。

  4、遵循“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的原则,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标准和有关规定,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学分认定。

  5、学校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可结合子女的身体等情况给学校以特别提示,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校方可提供其它更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1、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

  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①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

  ②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③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④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3、学生修习校本课程不得少于6学分。根据我校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高一学年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全体学生必选的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得2个学分。在高一和高二学年四个学期开设由学生选修的校本课程,每门课程18课时教学内容,学生每学期选一门,得1个学分。

  (五)管理制度的革新

  根据我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重建基于新课程条件下的各项学校管理制度,对课程计划、教学常规、课程管理、课程开发、校本培训、学生选课、导师评价、课程评价及课程质量监控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1、学分管理制度

  (1)科学、规范、制度化地对高中课程和学生的学业进行学分管理,对学分的认定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确保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2)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的主体是学校。学校在课程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根据不同学习领域的特点设置若干个学分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负责学分认定过程的监督和检查。

  (3)学分认定是学生发展性评价工作的组成部分,学校要遵循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服务。模块开设前要提出一个细致的学分认定方案。方案中要着重解决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及其权重、学分的分布与具体评定程序等问题。学分认定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就,又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素质和潜能发展,最终的认定要涵盖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方面的结果。要重视对学分认定实践工作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学分认定方案,以保证学分认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2、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1)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关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2)实行导师制。原则上,每一学生自进入高中后都有一个导师指导,并保持稳定,三年基本不变。导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并为学生建立选课档案。导师安排可视学校是否实行教师学段循环任课,由本年级任课教师担任,或是全校高中教师参与,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20人。学校成立学生选课指导中心,由教务处主任任组长,成员为各学科骨干教师,负责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3)学校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主要内容包括:

  ①编制《手册》的目的、意义。

  ②高中课程结构简介。最好以图表形式,简单明了地表现新课程结构。

  ③毕业要求。简要说明高中毕业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其中核心是毕业学分要求。

  ④学分的分配与获得、成绩的核算。规定各年级/学期的大体学分要求,说明学分获得的方式方法。

  ⑤关于考试或考核不及格的处理。提出对学生由于在某些学科、模块学习中未能获得毕业最低学分而要求补考、重修或另选的意见。

  ⑥选修课程简介,包括课程名称及代码、课程内容简介、课程学分数、主要面向学生对象、选课条件(如是否需要先修一些基础课程),以及开课教师等。

  ⑦选课程序说明。

  (4)学校要做好选课前的动员学习工作,组织学生学习学校课程计划和选课手册,了解选课要求,熟悉选课的方法。对于初入学的高一新生,要进行预选练习。

  3、班级管理制度

  (1)新课程实施后,学校实行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的班级管理模式。

  (2)行政班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集体组织,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发展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重要场所。学校应保持各年级主任和班主任的相对固定,以保证学校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便于给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有效管理和指导。

  (3)教学班重点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教学班可通过成立班委会来管理。任课教师要协助班委会开展工作,要加强与行政班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向他们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表现,处理各种偶发案件。学校应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教学班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教学班和行政班关系的处理和协调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4)学校应重视学生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其重要影响和作用,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引导和教育。

  四、推进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在高一年级全面推进新课程,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十分重要。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及下设的课改办公室和七个相关的研究工作小组必须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决策、管理和技术保障。同时,年级部是执行机构,负责新课程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教研组备课组负责学科教学工作。各职能部门更要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做到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1、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和实施全校的课改实验工作。

  课改领导小组组长:z

  副组长:zz

  组员:zz

  课改领导小组下设课改办公室,课改办公室的重要职责是负责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执行和日常管理工作,协调和处理推进新课程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并为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决策提供样本材料。

  2、成立相关的研究工作小组

  (1)成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工作小组,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建立学习制度,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和合作研究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教学方式、课程评价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对我校各学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分析摸底,结合每一位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需求,特别要根据新课程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设置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要求,指导教师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个人档案袋,制订学校教师培养规划。制定培训与研究一体化的校本研训规划,以确定具体的研训内容,构建运行机制,落实具体措施,建设良好的教研文化(与教研室合作)。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工作小组完成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对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进一步修改完善,制订计划分批通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的审核和论证。根据开发规划,从人才物力和财力上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3)成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工作小组总结近两年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展示活动成果,进一步落实现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积极开展带有综合实践活动性质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制定《省前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管理办法》。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校外的自然、人文和技术资源布局定点、联系挂钩,建立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工作,开展活动。

  (4)成立学校课程方案编制研究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各学科中心小组的学习、研究工作。组织各备课组长带领学科老师认真学习,探索研究以国家和省课程方案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为主体,结合学科思想、学科特点和本校学科优势统筹安排相互衔接,逐步构建具有本校特点的、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体系。完成《学校课程计划编排方案》和《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5)成立学校课程实施和教学创新研究工作小组负责与区教育局教研室各科教研员合作,按学习领域和科目成立学科研究工作小组,每组2-3人,学习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和多种版本的新教材。在学习研究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为学校课程方案编制和校本课程开发方向提供依据。

  (6)成立校本评价研究工作小组。我校是省教育厅课程改革校本评价项目核心组成员单位,研究的课题方向是“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项目,校本评价研究小组将以此为契机,加大与《江苏省高中课程改革“校本评价”的研究》课题项目核心组成员单位的联系,在探索多元评价、过程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等方面拿出具体的操作方案来,制订好《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指导意见》。

  (7)成立课改资源建设研究工作小组。根据高中实验室、图书馆建设指导纲要和标准及信息技术装备要求,重建图书馆、实验室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管理制度。

  (二)强化培训,更新观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是我校的头等大事,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我校要高度重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要求各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1、培训目标和任务

  (1)全面了解高中新课程的改革背景、指导思想、特点、改革目标、实施策略、推进模型、改革的重点难点、实验进程、工作策略。从高中课程实施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并认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动将这些新的观念与思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行为,并能够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参与到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来。

  (2)在反思的基础上学习和领悟新课程设置理念,开阔思路,为校本课程开发寻求方法。认识课程编排的过程、方法,了解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选择机会。充分认识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运行机制及引发的班级建设的新问题,提出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的办法。

  (3)认真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重点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评估要求,了解新教材在编写思路、模块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分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大类。

  (1)通识培训。内容包括: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管理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设置和编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和教师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评价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不同岗位人群及其需求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不同板块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研修。

  (2)学科培训。内容包括:学科标准研修、多种版本的新教材的分析研究、高中各学科的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学科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相比于教学大纲,新课程具有哪些创新点和突破点、各模块间的关系及其教学实施建议、模块的评价及学分认定建议。

  3、培训形式

  更新培训观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新课程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关案例进行培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和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在培训方式上,要积极采取讲授式、参与式、案例教学、问题探究、现场诊断等多种模式,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建立新课程推进的保障机制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场触及基础教育深层次矛盾的深刻变革,做好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1、统一认识,加强宣传

  (1)进一步加强对全体教师新课程理念和实施策略等辅导讲座,提高全体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对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宣传发动,适时召开家长会议、学生座谈会,激发学生和家长参与课程改革、课程开发的热情。

  2、深入调研,加强科研

  学校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进行项目研究和专题研究,为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持。设立项目研究和专题研究成果奖,激励研究人员。

  3、加大投入,经费到位

  (1)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的设备、器材、场地、服务等资源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估,有机整合,统一调配,保障利用。

  (2)投入一定的经费,切实加强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活动室的建设,建立和改善共享的课程资源体系。

  (3)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篇5:罗城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

  城罗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口语交际等社会实践的最为基本的能力之一,也是构成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更加积极有效地宣传、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规、政策,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特制定以下工作制度:

  1、认真组织全校师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法》。

  2、成立语言文字领导机构,各部门配合学校整体工作,形成“推普”工作网络,学校工作计划和总结中有语言文字工作内容。校领导每年至少召开2次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工作,学校工作计划和总结中有语言文字工作内容。

  3、实行责任分工,职责明确。行政办公室负责教职工日常语言文字工作,并负责语言文字工作的活动、宣传及档案管理,教导处负责教师教学活动中使用普通话、规范字,德育处负责学生日常用语的规范与检查,后勤负责校园环境、室内外各种标牌规范使用汉字和语言文字工作宣传牌的设置,教师负责教学中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

  4、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宗旨,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教师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学生以普通话为交流语言。

  5、学校在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必须将推广普通话作为创建和检查内容之一,主管领导要认真检查落实。

  6、学校教育、教学、宣传工作用语规范,教学用字、各类宣传、标牌等用字规范;充分利用宣传栏、班级板报、红领巾广播站创设长期的宣传环境,营造良好的推普氛围。

  7、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内容纳入教师职后业务培训课程体系,实施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教师有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教案、板书必须使用规范的文字。学生以普通话为交流语言,使用规范字。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

  8、录用新教师时学校必须审核普通话测试水平,语文教师普通话、其他学科教师、行政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国家标准,在国家规定时间内未达标者,不能聘用;

  9、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研,结合语文学科,切实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里的教学和培训;

  10、学校要设有固定的语言文字宣传栏。

  11、在学校网站上有关于语言文字的栏目,并有专人负责。

  汨罗市城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