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S州一中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五年规划

S州一中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五年规划

S州一中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五年规划

  州苏一中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五年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努力实现在全校范围内“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的社会应用基本规范化”的目标,全面推进我校语言文字工作,依据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五”计划》及教育部20**年2月10日公布的《20**年-20**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关于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优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环境的要求,制订如下五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20**”重要思想和20**为指导,贯彻党的**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贯彻落实语言文字方针和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规律,重在建设,统揽全局,把握重点,积极、稳妥、逐步推进,使语言文字工作更好地为实现我校“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服务。

  二、工作目标

  以学校为中心,以学生为基础,以教师为龙头,通过目标管理、量化评估、普通话水平测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等基本措施,力争在提高全校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强化语言文字基础建设、依法加强管理监督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全校基本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的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贯彻“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工作方针,坚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使普通话成为学校教学用语和校园用语。

  (二)加强用字管理。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现行文字政策,推行有关规范标准,对学校主要用字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继续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在识字教学、推广普通话、文献检索、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四)加快实现语言文字工作的信息化。建立和开通语言文字网,并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网站(页)在内部交流语言文字工作信息,开展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向社会宣传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及语言文字工作规范、要求,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的作用。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教育活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统筹规划,加大宣传力度;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精神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为全校广泛知晓,逐步深入人心。

  (二)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根据教育系统开展创建“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学校”和“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活动,20**年学校申报“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学校”的评估考核。争取20**年成为z市“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20**年之前成为国家、省“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

  (三)推进语言文字工作信息化。要加强网站(页)功能建设,做到基本功能健全、有自身特色、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及时、网页有创意,在语言文字工作宣传、交流、研讨、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34范文网-www.234Fw.com

篇2:S州一中学校十一五发展总体规划

  州苏一中学校十一五发展总体规划

  序言

  20**年--20**年,是国家贯彻落实20**,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5年,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的5年,是面临重要战略机遇和各种社会矛盾复杂交错的5年;同时,也是学校跨进新的百年,接受z省五星级学校评估的关键时期,因此,未来5年的学校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和希望同在。必须牢牢树立机遇意识,认清形势,迎接挑战,开拓进取,努力创新。在学校“十五”期间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夯实基础,狠练内功,丰富内涵,打造品牌,使学校成为具有先进理念、鲜明特色、一流设施、一流质量、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知名度的规模型现代化学校。为使学校在“十一五”期间更加持续、健康、协调地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20**--20**年学校发展回顾

  20**--20**年,是州苏市第一中学百年办学史上发展最快、最好,成果最为显著的5年。

  学校办学条件、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素质教育、办学绩效等各个方面均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学校于20**年和第二高级中学成功合并,优势互补,高中规模进一步扩大,z实验中学有了进一步发展空间。学校于20**年和上海中锐集团合作,成功创办民办体制的新z中学,正稳健发展。学校于20**年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合作,成功建立州苏国际预科学校。现已形成由一中本部(公办高中)、z实验中学(国有民办公助初中)、一中分校(公办初中)、新z中学(民办完中)、国际预科学校等组成的优质教育集团。

  5年来,学校坚持“为发展而教育”的办学理念,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的示范性日益增强,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愈加凸显。学校于20**年被z省评为普通高中四星级学校,于2000、20**两次被评为z省文明单位,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22 项。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近百年来,经过历任领导和教职员工不懈奋斗,薪火相传;历届学生不辱校训,志在有为,州苏市第一中学积淀了丰厚的办学经验和优良传统。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夯实了持续发展的基础。未来的五年,州苏市第一中学将跨入新的百年。隆重纪念百年校庆,深入总结百年办学积淀,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巩固办学成果,创造新的辉煌。

  指导思想

  学校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办学之路,继续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体要求,在学校目前已经形成的优质教育集团基础上,切实抓住“五星级学校评估”和“百年校庆”两大契机,夯实基础,丰富内涵,着力发展,提升品位。

  发展目标

  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公办、民办并举互补相得益彰的办学格局;继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让一切促进发展的资源涌流;不断改善优化办学条件,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工作需要;积极锻造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丰富科研成果,提升办学效益,扩大名校效应;最大限度提高教职员工福利待遇,激发主人翁意识,把州苏市第一中学(集团)办成校园环境美丽、文化氛围浓厚,质量一流、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知名度的五星级示范高中和规模型现代化优质教育集团。

  三、队伍建设

  一、目标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改善结构,丰富内涵,全面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优化职务结构,使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20% 左右,其他专任教师均达到本科学历。具有高、中级技术职务的教师占70%以上;有一定数量的博士和外籍教师。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使特级教师、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保持在10名左右,州苏市级学科带头人、教育科研带头人保持在30人左右,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育科研带头人保持在50人左右;有相当比例的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绝大多数教师能开设1门以上的选修课;有半数以上的教师在市级及以上范围开设学术讲座;各学科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加快青年教师队伍培养步伐,尽快形成老中青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班主任管理机制。

  二、措施

  1.大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历层次,重点资助优秀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根据工作需要和可能,支持教师采取脱产学习和在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历。

  2.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统筹安排,系统管理。以骨干教师研修班为工作抓手,加强名优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师徒结对”,延长培养时间,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考核管理。

  3.加强教研组建设。牢固树立教研组在学校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把教研组建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争先创优的战区和愉快生活的家园。

  4.为教师的学术交流和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支持优秀教师和专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表彰和宣传优秀教师的工作业绩和突出成就,提高他们在校内外的知名度。

  5.加强学科建设。以教研组为主体,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改革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校本教材建设,每学科每年都要推出1-2门深受学生欢迎、能为兄弟学校示范的精品课程。

  6.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实施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制度,分配制度进一步向班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倾斜。对教学竞赛获奖、取得教科研成果以及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等给予奖励。

  7.较大幅度增加教师培训经费。对参加研究生学习、外出教研活动、研修班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等给予经费补贴。每年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经费占学校教师工资总额的10%以上。

  四、教育工作

  一、目标

  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要继续牢固树立教育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适应社会发展形势,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办学特色和优势,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优良教育环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每年大多数毕业生为全国一流高校录取,每年有成批学生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奖,确保高中部、初中部在州苏市的领先地位和国内外较高的知名度。

  二、措施

  1.更新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

  继续更新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全面理解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加强基础,发展能力,推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2.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体育教学和群体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和身心素质。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建设体育训练中心、文艺活动中心、创新教育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加学生发展后劲,为学生成材成功奠定优良基础。

  3.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全体教师及管理人员自觉参与教育科研;学校平均每年承担有省部级重点课题1项以上,一般课题3项以上,大多数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每人平均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1篇,力求理论研究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

  4.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学校互派师生、联合办学、合作科研,富有成果。

  5.重视过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管理,跟踪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建立信息数据共享的教学管理网络系统,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重视社会、家长的评价,建立定期邀请家长随堂听课制度。

  6.加强实验室改革和建设,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加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更新实验设备。继续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实验室运行管理保障机制。改善实验室结构和规模,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科研资产的优化配置,实现实验室全面开放。重视实验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验队伍的层次和水平。

  7.继续办好省招班、实验班、双语班。继续强化体育、艺术特色。创造条件,向全面实行小班化教学过渡。

  五、办学体制

  继续保持已经形成的由主体--组成体--协作体组成的教育集团格局。其主体为州苏市第一中学;其组成体为州苏市z实验中学、州苏市一中分校、新z中学、州苏国际预科学校,协作体为与我校有友好关系的国内外友好学校和企事业单位。

  实行公办、民办、国际合作等多种教育办学体制。

  深化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

  州苏市第一中学(高中)为公办体制。

  z实验中学逐步向完全民办过渡。

  一中分校在巩固联合办学十年成果基础上,继续加快发展。

  新z中学、国际预科学校稳步发展,逐步壮大。

  进一步深化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管理遵循 “到位、有序、高效、人本”原则。实行扁平化管理,落实各部门(处、组)主任、组长职责,突出强化班级和教研组、年级组的基础地位。

  学校工作坚持在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员工代表大会监督、审核制度。每年举行教职工代表大会,校长向大会报告年度工作,切实推进民主管理,全面促进学校发展。

  民办体制学校的管理,由董事会负责。董事会任命校长,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向董事会负责。

  坚持依法治校。完善学校章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六 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面积近200亩。

  本部高中班级数60学生数 2400教职工人数210

  z初中班级数45学生数2000教职工人数 180

  新z班级数30学生数1000教职工人数 110

  一中分校班级数30学生数 1300教职工人数110

  七、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设备设施一流,生均教学、办公固定资产不低于4000元。

  实验室:4(物理)+3(化学)+2(生物)+每科各配一个开放活动室。

  电教设施:每个教室装备三大件--高亮度投影仪、电脑、实物展台。

  建立机器人活动室、地理活动室。

  体育设施艺术教育设施齐全。

  藏书量:10万册。

  八、品牌工程

  1.挖掘校园文化资源,整合校园文化元素,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强学校组成体沟通联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州苏一中(集团)品牌形象。

  2.20**年是州苏一中百年华诞。隆重纪念百年校庆,挖掘百年办学经验,弘扬办学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创辉煌。

  3.推进学校名师工程,鼓励教师著书立说,提炼总结教育经验,形成“z教育文库”系列。总结经验,提炼升华,塑造品牌,放大效应。

  4.充分利用《z教育研究》、《家长报》、《z》文学社刊、《干将》史学社刊、“家长网校”、“家长学校”、社会媒体等多种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通过交流互访、学术论坛、观摩研讨等多重形式,加强与国内国际名校联系,建立多元立体的校际合作交流关系,提升州苏一中名牌效应。

篇3:德文一中五年发展规划

  德顺一中20**-20**年五年发展规划

  随着各级“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随着德顺区教师绩效工资和教师实名制的落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教育的需求,德顺一中在未来的四年中将迎来大的变革和新的挑战,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学校未来四年的发展规划。

  一、学校办学现状分析

  1、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创建于1911年,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20**年实行初高中分离,20**年高中部新校区启用,占地面积166706平方米(250亩),建筑面积为106680平方米,绿化面积为23280平方米,水体面积11361平方米,学校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是一座人文与自然巧妙融合、古典与现代和谐统一的具有南国水乡特色的现代化花园式学校。

  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2900多名学生,实行全寄宿制管理。教职员工28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79人,研究生学历的教师39人,一级教师74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的教师41人,特级教师1人,市区学科带头人21人、骨干教师53人。

  2、学校近几年发展成果和办学特色

  学校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国家课程计划,认真贯彻学科教学常规,确立了“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名师强校和特色名校。”的办学策略,教育教学质量保持优质的水平。20**年我校被命名为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并获得了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年被评为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20**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和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20**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20**、20**年高考重点上线率均超过60%,本科上线率达98%。

  学校不但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也同样重视德育工作、安全工作和文体卫工作,加强了艺术、科技和劳技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重基础、重发展”的办学特色更为突出。学校践行着“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管理特色。

  3、学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当前,社会正处转型时期,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

  (2)新形势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发展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要求。

  (3)网络化时代和多元文化背景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全员参与德育的意识需要增强,还要丰富德育的内容和完善德育的方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4)应试教育造成的许多教育的缺失,使高考竞争日趋激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制约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5)在学校如何实施文化管理的策略有待研究实施。

  4、学校面临的新发展机遇

  (1)20**年百年校庆的成功举办,全面总结了学校的办学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

  (2)各级党政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各项措施是我们发展的有利条件。高考制度、学校评价制度等各项改革的推行,为学校主动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近十年来,学校吸收了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教师,经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的培训,他们逐渐成长为教育教学的骨干,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青春和活力。

  (4)从20**年起,德顺启动了“名校长工作室”和“名教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工程,这为学校名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提供了平台。

  二、学校发展的目标

  1、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学校的办学思想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奠基、为教师专业的发展而铺路、为学校未来的发展而改革”。

  2、指导思想

  以20**和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跨越性发展。通过内涵式发展,全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优秀教师队伍更加壮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化发展、学校的品牌和特色更加彰显,把学校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

  3、学校的发展目标

  培养 “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健身”,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高品格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文化知识基础、人文精神基础和身体健康基础。进一步彰显“重基础、重发展”的办学特色。

  造就一支教育观念现代化,专业基础扎实,教学业务精良,爱岗敬业,职业素养高,结构合理,名师荟萃的师资队伍。

  继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高雅教育”和“高效教学”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和国际化教育发展要求的广东省名校,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示范作用。

  三、学校发展的具体内容(具体目标)及主要措施

  1、管理工作

  工作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校的管理思想,在制度化和人性化有机结合的管理策略基础上探索实施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引入经营学校的管理理念,使学校的管理向战略性转移。

  具体措施:

  (1)构建学习型、实干型、理论型的和谐领导集体,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的管理措施,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坚持依法治校,梳理和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继续完善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体系。

  (3)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丰富育人内涵,营造和谐、进取的文化氛围,形成广大教工认同的教育教学价值观,培育适合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学校文化,使学校在统一的价值观下开展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

  (4)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体系、评价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实现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

  (5)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分期分批组织教师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做到“跳出教育看教育、说教育”,通过实践了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教育和教师的工作。

  (6)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加大家长委员会参与管理学校的力度,丰富学校办学资源,提高学校决策和管理水平。

  2、德育工作

  工作目标: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打造一中特有的学生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德育大体系、优化德育队伍,夯实德育常规、创新德育方法、形成德育品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力争成为省乃至全国德育先进学校。

  具体措施:

  (1)深化“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人文基础”的德育理念,明确和落实“文化引领、品德内生、成长自主”的德育内涵,完善“一大抓手、两大特色、三个层次、四个目标、五条途径”的德育体系和《德顺一中德育实施方案》。

  (2)着力围绕“文化育人,做一个有思想的智慧型学习型班主任”这一中心,建设“一中班主任文化”,完善聘任机制--常规机制--学习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五大机制,建设一支思想型、学习型的德育工作队伍,力争培养校、区、市、省乃至国家级名优班主任。

  (3)完善各种德育工作制度、建设好各种德育工作场所,重新修订并严格实施《德顺一中班级主任常规工作手册》和《德顺一中学生一日常规》,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抓手,落实《德育大纲》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稳定发展。

  (4)围绕“体验--感悟--内生--成长”的学生品德形成规律,拓展德育途径、整合德育资源,注重“法理情”融合、强调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注重体验式教育,以建设“法制与安全教育工程、文化育人工程、文明修身工程、德育课程工程、社会实践工程”为抓手,确保“不让过程留遗憾”,用优秀的文化来引领学生自主成长。

  (5)加大校本德育科研,以“高雅教育”德育品牌为抓手,以建设学生高雅社团等为自主德育特色,切实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力争让高雅教育引领下的自主德育获得省德育创新奖,发挥作为省德育示范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努力成为全国德育先进学校。

  (6)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努力创建全国家长示范学校。

  3、教学工作

  工作目标:保持教学业绩省市内先进水平,在高校招生政策不变的前提下,争取高考重点升学率保持在60%以上,本科升学率保持在98%以上。保持教学质量持续发展,高一、高二年级优生巩固率不断提升;学科竞赛争取每年有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奖励;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教研开放活动。健康教育、体育和艺术教育再上新台阶。

  具体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高教学团队素质。统一观念,提高认识,强化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校本课程”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努力营造积极阳光、向上进取的学校教学文化。

  (2)完善落实教学管理制度,设法提高教学管理效能。实行扁平化教学管理策略,教学管理中心下移至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系统。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学生学业成绩管理分析系统,建立校外横向比较参照系统、教学质量反馈调节系统。

  (3)完善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精耕细作落实过程管理。规范课程管理,开齐开足课程。强化教学常规要求,完善、落实“三级备课制度”。强化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建立“培优”目标责任制,把培养“优生”的任务落到实处。设法提升教师“再加工能力”和“优化巩固能力”。

  (4)聚焦课堂,高效提质,积极探索和推行“生本教育”。树立“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主渠道”的意识,打造高效优质精品课堂,全面提升内涵发展的质量。引导教师切实改进课堂教学观念,强化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和思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体现师生和谐互动。课堂上努力践行六个关注:关注知识、关注过程、关注体验、关注情感、关注态度、关注价值。

  (5)建设校本课程体系,创建学校课程特色。加强对高中新课程计划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结合我校实际和培养学生目标,充分利用所处区域优势和优质师资,采取选用、改编、新编等形式,开展课程开发、整合,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新课程体系。

  (6)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力度,充分发挥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示范作用,稳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效益。

  (7)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开发学生发展潜能。在保证共同基础、共同发展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程方面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完善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等课程,把学生的常规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研究探索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学习与多方面能力发展融合起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8)加强学科特长学生培养,完善学科竞赛辅导制度。积极推进学科提高辅导工作,加强“分类辅导”,实施“因材施教”,不断为特长学生架设提高兴趣、体验成功的桥梁和平台。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成立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小组”,把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科竞赛管理。

  4、教育科研工作

  工作目标:创新教研机制,完善教研评价体系,强化教师自主参与教研工作的意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完善教研激励制度,加大教研奖励力度;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包括草根课题),基本达到骨干教师人人主持课题研究,全校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做好教研成果的积累、整合、优化、推广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撰写并发表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专题研究等教研论文。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加,学校学术委员、名师培养对象和科组长必须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区级以上课题研究工作,并且每年在省级以上教育类主流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教研论文。

  具体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研管理机制。学校教研的推进既对教师定任务、压担子,促其参与,更给教师“搭台子”、“铺路子”,搭建平台。千方百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科研提升创造条件,同时,注重给教师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促进教师的科研创新。

  (2)加强规范化过程管理,建立教研管理网络平台。教研论文、课题研究指定专人上传相关资料。对课题资料的积累、档案的建立进行规范化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推广活动。

  (3)立足校本化教研基点。引导教师从自身实际、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德顺一中特色文化和校本课程的创设,积极开展校本课题的研究,切入点小、研究深入、敢于实践、勤思总结,以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为主要方式,扎实推进教研工作。

  (4)开展实效化教研培训工作。针对教师教科研实际需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专家讲座、学术沙龙、成果推介、校际交流等多种有效形式,有计划地开展教研专题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教研素养和水平。

  (5)营造学术化教研氛围。不断推荐国内外及本校教研成果,拓展教师科研视野。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形成骨干教师人人有课题、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局面。

  (7)提高教研工作品位。通过开展教学科研,提高教师团队的科学自觉性,并利用这种科学自觉性深入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建设教研骨干队伍,树立正确的教研价值取向,联系实际,实证研究,成果优化。努力变散兵作战的游击队为协同作战的正规军。在加强“草根课题”研究的同时,重点研究“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和“高效教学”的课题。

  (8)注重与高校、国际有关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邀请有关高校、科研机构著名学者、教授或杰出校友来校作学术报告,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全国乃至国际相关领域的对话。

  5、教师队伍建设

  工作目标: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高,研究生学历(学位)达到25%以上,教师队伍素质明显增强,名师队伍进一步壮大,教师人才优势不断转化为教育质量优势。

  具体措施:

  (1)大力开展师德建设工程。完善《德顺一中师德规范》,在全体教师中弘扬高尚的教师品德,树立一批师德高尚的一中师德典型,促进我校教师师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具备省市区一流的师德水平。

  (2)实施名师建设工程。建立完善的名师遴选、培养制度,以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为平台,重点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对培养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和定期考核,以此带动全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3)开展骨干教师分级培训。以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等著名的高等院校为依托,和省、市、区教研室密切联系,以学科骨干教师为重点,组织脱产研修、在职培训等中短期活动,结合“国培”计划,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一支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带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4)开展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完善德顺一中网络平台,加强教育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提供优质教学资料,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通过广东省高中职务培训、德顺区新教师培训、教育信息中高级培训等,组织开展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力争全体教师都参加通过省市区组织的各种培训并取得优异成绩。

  (5)提高一中教师学历层次。制定提高教师学历层次规划,完善考核奖惩办法,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等学历(学位)提高培训。

  6、文化建设

  工作目标:努力建设高雅的学校文化,形成“民主、尊重、合作、求真”的管理文化、“表率、服务、学习、奉献”的教师文化、“厚德、明礼、博学、笃行”的学生文化和“人文、厚重、整洁、优雅”的环境文化。

  具体措施:

  (1)进一步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进行质的研究,不断丰富其思想内涵,通过各种途径让它深入每位教职员工的内心,把它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南。

  (2)突出制度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和人文性,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校管理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提高管理效益;继续实施民主决策、教育民主;关心教师生活,解决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生命激情和创新活力,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师生的精神家园。

  (3)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师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进一步增进教师间的友谊,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开展“教师论坛”、“学术沙龙”等形式的活动,鼓励研讨争论,允许不同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碰撞、沟通、交融,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从而让教师的个人价值追求与学校未来发展有高度的认同感。

  (4)通过文明修身工程、文化育人工程、自主德育工程、德育课程工程、社会实践工程,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境界、升华人格,激发学生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激情和合作开放的胸怀。

  (5)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运动场所更加人性化。完善民族脊梁、伟人足迹、行知长廊、法制天地、历史长河、文学星空等文化板块,优化教师办公室、学生宿舍、图书馆和体育馆文化;建设运动场文化和校友楼文化;完善校园河堤、湖边、草地、树木的温馨提示语和安全警示语;让校园每面墙壁、每片花草树木都能传情,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的德育场所。

  7、后勤服务

  工作目标: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保障体系;完善校园环境建设,为师生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工作、学习环境。

  具体措施:

  (1)牢固树立为学校师生服务的思想,增强服务意识,科学管理,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优质效果搞好学校的各种后勤保障,提高全校师生的教学和生活质量。开源节流,想方设法减少各种浪费和破坏公物的现象发生。

  (2)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师办公环境。进一步搞好学校环境卫生,搞好学校的美化绿化工作,努力打造一个清洁、整齐、舒适、优美具有南国水乡特色的校园。

  (3)争取财政支持,完善校园北侧护校河的改造,构建良好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进一步优化美化水环境;加强校内各类建筑物和设施设备的检查和维护,消除安全隐患。

  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力来源于自身的实力,自身的实力必须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来铸就。在这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我们坚信:一中人定会以“与时俱进、脚踏实地”的精神,站在为人民教育事业负责、为一中历史负责的高度,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去书写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市德顺区第一中学

篇4:育才学校家长学校发展规划

  英育学校20**年家长学校发展规划

  一、工作理念:

  以家长为本,为家长服务,指导家长适应时代的发展科学地教育孩子,配合学校共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特殊作用,以家长为本,以家长学校为途径,以指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为主,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使素质教育渗透进学生家庭,优化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三、奋斗目标:

  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学会指导孩子科学地学习、生活;加强法规法制教育,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时刻为孩子做表率,营造"学习型家庭"的氛围;加强家校联系,家长常进校参与学校管理、教育工作,为学校提供好的建议;教师常家访,关心学生家庭生活,反馈校内生活情况,增进相互了解,指导家长正确地教育孩子。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合作,齐心协力,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继续向前发展。

  1、抓好思想教育,全员认识到家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家校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让每位教师认识到家长学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重要阵地,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技能的学习场所,是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重要桥梁。

  2、抓好组织建设,形成家校工作的组织管理网络。建立家长学校的管理网络,健全家长学校的领导班子,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紧密上下联系,团结协作,共同开展好家校工作。同时,各年级、各班建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委员会主任,充实校级家长委员会成员,并定期进行活动。健全组织,明确家校管理网络。

  3、抓好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完善各项家长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完善家长学校"家长回校日制度"、"资料档案管理制度"、"检查总结自评制度"、"考勤制度"、"教师家庭访问制度"、"家校联系制度"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在家校开学时,在全校大会上向家长说明要求;在日常学习中,由班主任老师督促执行。

  4、抓好师资建设,合理地安排好家校的教学内容。学校聘请具有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与丰富的教育经验的教育专家给家长授课,也请学校中有家教经验的教师或教子有方的家长到校传授经验。保证每学年完成8课时,每课时60分钟左右,努力做到: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实践性、超前性、综合性。同时,学校自己整理和印刷学习材料,免费给家长提供辅读资料。发动家长征订好各类必要的学习资料。

  5、抓好典型推广,积极开展评优和优秀家教经验推广。

  每学期,请家长写参加家长学校的心得体会文章,从中挑选出成功的家教经验,在全校家长中加以推广。同时,根据出勤、学习、写经验文章等方面的考查情况,评选出"十佳家长学员",并颁发奖状。

  6、抓好互相交流,打通家长与学校联络的渠道。为密切家校联络,互相交流,我校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活动,请家长进校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老师教育孩子的情况,并开设"校长信箱",欢迎家长随时为学校提出建议和意见。同时,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充分利用校讯通的方便、快捷等特点,及时沟通学生的在校情况,由班主任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走入学生家庭,及时反馈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指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

  英育学校

篇5:工业园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工业园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回顾与思考

  回顾:z学校作为z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5年来,在“关注主体,科学创新”的办学策略引领下,依托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和优秀的科技师资队伍,科技与创新教育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以“天文观测、科技创新、科学探究、综合实践、生态垃圾管理和金鸡湖绿色环保”为标志的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并逐步形成特色,为广大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以及个性化多元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成长与展示平台,培育出了以李华京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新星与创新能手。

  每年一届的校园科技节和系列化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伴随着学生走进了课堂、走进了校园、走进了社区,还伴随着学生走进了地区和国际合作的舞台;不仅提高了同学的科技素养和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了科技创新教育的国际视野,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与好评,并在一系列科技创新竞赛和展示中成绩斐然。

  在校长主持的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中国科协等国家五部委联合课题《20**-20**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实施项目子课题《利用z工业园区高新技术资源,提高学生科技素养》等课题的引领下,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不断深入,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学校先后获得了“20**~20**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实施项目示范学校”、“z省天文科普示范学校”、“z省绿色学校”、“z市绿色学校”、“z市红领巾绿色学校”、“欧盟·z生态垃圾管理项目优秀试点单位”以及“z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思考:“十一五”期间是我校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强化品牌优势、壮大规模效应,推进学校率先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z的科技创新教育如何进一步扩大成果,形成新优势,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十一五”期间的特色发展,特制定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将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不断完善、不断优化。

  二、指导思想

  以“20**”重要思想和“20**”为指导,紧紧围绕“科教兴国”战略,深入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科协《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纲要》,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提供有力的教育保障。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科教兴国”战略统一思想,依托z工业园区构建“国际技术产业城市”的发展前景,立足校本,“关注主体,科学创新”,创设良好的科技创新教育氛围,不断完善育人机制,集聚新优势,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深化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努力将学校建设成具有鲜明实验性、示范性、先导性的高质量科技学园。

  (二)、具体目标

  1、学生科技素养目标: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科技创新教育,使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运用科学方法判断、处理事务和科学健康文明生活的能力;具备相应的科学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培养“文明、大度、优雅”之人文精神和“自信、主动、求真”之科学精神相统一、传承意识和创新精神相协调,素质全面、特点鲜明的现代中国人。

  2、科技创新资源目标: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教育特色资源,包括校本课程资源、网络学习资源、社会科普资源等,构建适应学校发展的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体系。

  3、科技师资队伍目标:形成由具备现代科技创新意识的领导、积极参与科技普及工作的教师、具有丰厚学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辅导员以及专家学者指导引领的科技创新教育队伍。争取到20**年,科技教育专职辅导员达到4人以上,兼职辅导员占教师总数的40%以上。形成一支以科技辅导员为业务核心,科学教师为主体的科技辅导教师队伍;聘请科技工作者等社会人士担任兼职科技辅导员,组成专兼职相结合的素质优良的科技辅导员队伍。

  四、基本思路

  以课题研究为先导,以新课程改革实践为平台,一方面大力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校园科技节活动等)、校外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加强科技特色课程建设,完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科技创新研讨、实践、评比、展示等教育活动,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弘扬创新精神,传递社会责任,教授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教育特色氛围。

  五、重点工作

  (一)、完善网络,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特色管理

  为打造z科技学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化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将成立“十一五”科技创新教育领导小组,统领科技创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年级组长和科技创新师资骨干为组员。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支包括各科课外科技小组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内的广泛的科技创新教育基层队伍,形成组织合理、分工明确、团结合作、管理高效的科技创新教育组织氛围。

  (二)、加强培养,完善科技创新教育队伍建设

  1、有计划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青少年科技教创新育的方针政策,提高认识,增强科技创新教育意识和教育责任感,以“科教兴国”战略统一全校思想,并力求达成以下共识。

  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要实现宏伟目标,必须更加自觉地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速科技进步,优先发展教育,把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为现代化建设和构建自主科技创新型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科技人才。

  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项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战略任务,提高人的素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合格人才是关键。科学文化素质是青少年整体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科技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大力引导青少年学生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这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青少年科技教育要着眼于研究学生科技素质的提高。工作的重点是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知识,应用科学的方法,确立科学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世界观;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科技兴趣、掌握科学知识技术和应用科学技术,又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青少年科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工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使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

  依托z工业园区以建设“国际技术产业城市”为战略目标这一宏伟背景,多角度、多层面利用园区高新技术资源,用园区精神打造学校品质,努力培养适应园区国际高新技术特点的新型人才。

  2、进一步壮大科技辅导员队伍。到20**年,专职辅导员达到4人以上,兼职辅导员要占教师总数的40%以上。

  3、通过招聘、培训、进修、交流、观摩、研讨等各种方式提高科技辅导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力争辅导员中要有1-2名达到专家级水平。

  4、学校每年投资2-3万元用于科技教育师资培训。

  5、加强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协、科研院所以及社区的交流合作,加速科技创新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三)、持续投入,提供科技创新教育经费保障

  1、为科技活动小组建设专业活动室,增添专业活动设备,建立相应校外活动基地。

  2、进一步加强校园科技氛围与环境建设,持续投入,突出科技创新教育的特色。

  3、强化科技教育辅导工作成果考核,将成果考核与特殊津贴、专业成长、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结合进来。

  (四)、改革创优,确保科技创新教育抓出成效

  1、坚持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的发展模式

  抓好三个阶段:培养兴趣阶段、掌握双基阶段、提高能力阶段;

  理顺三条渠道:学科兴趣--学科骨干--学科特长生、科技兴趣--科技制作--创造发明、科研兴趣--课题研究--撰写论文;

  坚持三个落实:活动时间的落实、活动地点的落实、活动内容的落实。

  2、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成绩目标

  到20**年,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小组的总体成绩目标要达到:市内领先,省内知名,全国有名,并能走向世界。

  3、科技创新特色项目建设

  1)做优做强包括“天文观测( 天文台 )、科技创新(模型制作)、科学探究、综合实践、生态垃圾管理和金鸡湖绿色环保”等在内的传统科技创新特色活动,不断深化、细化,力争创造新成绩、谋求新发展。

  2)尝试在机器人、信息技术、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等弱势项目中,有所突破,形成新优势。

  4、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

  以课程改革的眼光审视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力求科技特色教育更多地融入课程,成为课程,建设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文化。

  5、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的特长生培养

  在学生培养上要坚持全面加特长的方向。通过系列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培育学生的科技特长,为学生的持续发展、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6、拓宽科技创新教育宣传渠道

  电视、报纸、杂志、网站等新闻媒体也是学生获得科技创新信息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积极创造条件,丰富校园电视台和图书馆的科普资源,在校园展板和板报上开辟科教专栏,在校园电台开设科普节目,利用好各类科普网站,努力营造多层次的浓郁的科技创新教育氛围。

  7、树立依托社区、服务社会的观念,发挥学校的优势,结合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宣传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共建社区精神文明。

  8、完善课外辅导员奖励办法,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活动辅导员。

  (五)从当地实际出发,体现科技创新教育的区域特色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科技创新教育的设施、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小组的建设,以及社会化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构建和特色课程开发等,既要立足校本,同时还应紧密结合我校所处的z工业园区这一未来的“国际技术产业城市”和z市创建科技创新型城市这些区域实际,科学规划。做到既体现科教兴国思想,又能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培育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还能体现为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整体科技创新教育思想。

  (六)以课题研究为先导,探索科技教育的新思路

  “十五”期间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由弱到强,并形成特色,与学校教育科研的结合密不可分。为此,在“十一五”期间,学校仍将坚持科研引路,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并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深化和推广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五部委联合课题《20**-20**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实施项目子课题《利用z工业园区高新技术资源,提高学生科技素养》的成果。

  2、围绕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暨《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研究》子课题《吴文化背景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研究》,z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年度滚动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子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提高学生科技素养的实践研究》,以及第一期z工业园区教学研究课题《天文科普教育中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等课题,深入研究,推出一批富有示范性、实践性的科研成果,打造z科技创新教育特色。

  3、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展示交流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做优做强z科技文化特色。继续深入开展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计算机竞赛、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未来工程师”设计与技能竞赛,科技夏令营、暑假青少年科普活动、校园科技节、科技兴趣小组等活动,使100%的在校学生都能较好地接受全面科普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全面提高青少年科技整体素质。

  4、积极探索新时期科技创新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科技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总结、推广科技教育的典型经验。当前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科技素质现状及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为推动科技教育再上新台阶提供理论的依据。有计划确立科研课题、组织人员、落实经费,并组织专题研讨、交流与优秀论文的评选。

  5、加强科技教育的教研工作。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加强对相关学科教研工作的协调,多开展观摩交流活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6、在科技教育的课题研究中,要注重四个结合:第一,学科课堂教学与科技渗透相结合;第二,科技创新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第三,科技创新教育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相结合;第四,科技创新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

  五、规划的执行和落实

  报校长室审议修改,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后生效执行。各相关部门在制定计划和落实工作时,务必分年度认真贯彻本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