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语文组老师听特级教师上课有感五篇

语文组老师听特级教师上课有感五篇

语文组老师听特级教师上课有感五篇

  语文组老师听特级教师上课有感五篇

  语文组老师听特级教师上课有感:这样教学生才肯学

  --听z《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昨天聆听了z老师的一堂语文课,有幸一睹名师风采,深深敬佩之余,也有了些许体悟,忍不住想要诉诸笔端,望能窥探到大师的一点思想理念的碎片,余愿足矣!

  1、学生在做一项活动时感受到的成就感越大,他们有内在动机驱使坚持这项活动的动力就越大。

  整堂课王老师都用他充满激情的语言,情绪饱满的状态,影响、感染着教师里的每一个人。孩子们在简单而响亮的“z老师,您好!”的问候语中,雄纠纠、气昂昂地走进了课文。

  “记住他的话!”“问问你的同桌就知道!”“对!就要像考古一样地研究文字!”“再来一遍,让老师陶醉一下!”......就这样,王老师用他或幽默或激情地点评,轻轻地牵着孩子们的手,慢慢走进承天寺,走进那个夜晚,走进苏轼的世界。

  2、问题设计要匠心独运。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复杂感情的变化,矛盾思想的体现是一个重难点。我们都知道,也一定会竭尽所能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去体现。但问题设计触不到孩子的兴趣点,总是隔靴搔痒。而王老师仅用几个语气词就把孩子们的兴趣完全调动了起来,连我们这些坐在后面的听课者,都忍不住读了好些遍。下课前,学生背着课文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校长上课融知识、能力、情感、方法为一体,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惟妙惟肖的动作、肯定赞赏的态度营造了一个快乐、有效的内需式课堂,使观摩的老师们感受到激发出学生的内需之后,古文学习课堂原来也可以如此精彩。

  语文组老师听特级教师上课有感:“中意”z老师的课

  z中学邀请名师上课,我有幸前往学习。到的比较早,便和同事们闲聊起来。猛一抬头,上课的老师已经出现。居然是瘦高的帅哥!彻底颠覆了我对特级教师的印象,原本以为特级教师就该是略微发福、戴着眼镜的“老学究”,果真是偏见要不得!周围也是议论纷纷,“他多少岁了?”“能评上特级,应该不小了。”“怎么看着那么年轻呢?”...... 先以貌取人,也算是符合认知规律吧?

  设若单单是有外貌,那也成不了大师。听完z老师的课,我折服了。评课时z老师说到“一课一得”,我便说说我今天最大的“得”吧。

  平时上课,我总是抱怨举手发言的同学太少,无论我怎么提要求,怎么启发,同学们的小手如有千斤重,怎么也举不起来。但今天,我看到了一位老师,他面带微笑地弯下腰,蹲下身子与同学对话。那盈满笑意的目光,那一句老师常挂嘴边的“我知道你会的”,该是对孩子们最好的鼓励吧?这样的方式,以前听讲座时也曾听说,但今天,王老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

  “为什么你会选择一个这么好的词呢?”

  “现在我把话筒给你,你会读得更好!”

  “再读一次,非常好,让老师陶醉一下。”

  “读的时候,同学们若能把笔拿在手上,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

  听,这是王老师的经典语录。如果我是学生,听到王老师这样的评价,也会因之而欣喜,进而拼命学习吧?

  有人说,要让学生认真学习有两个办法。要么让学生畏惧你,要么让学生喜欢你。几年时间过去了,我感觉自己虽不是花容月貌,但也不至面目可憎,要让学生怕,那是指望不上了。看来,我得好好琢磨琢磨,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了。亲其师而信其道,要不就从微笑着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开始?

  语文组老师听特级教师上课有感:无招胜有招

  --听z老师课有感

  下午,去z中学听了无锡新安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z老师的一堂课《记承天寺夜游》,颇有感触,到家余兴未尽,回顾听到的点点滴滴,随意写下点感想。

  我前不久刚写了一篇“把课堂交给学生”,今天让我见识了真正的既能放手交给学生,又能牢牢掌控课堂的一节好课。

  王老师的课从整体上感觉就像武林高手的”无招胜有招”所有的环节设置不着痕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种感觉就像我当初听余应潮老师和黄厚江老师的课的感觉,他们的课老师就像站在高山窥视山川,河流走向,山脉起伏尽在眼底,学生跟着他的一招一式的轻轻点拨很快就能找到目的地。让我佩服的不是他做到的这些,而是他是怎样做到的?很明显,王老师的功底很深厚,对文本的解读要通过怎样的反复思索,参考资料,揣摩研读才会如此举重若轻啊!我们老师听课总是带着获取“武功秘籍”的心态去学习的,常常会听到对老师教学方式的不以为然或吹毛求疵的批评,但”武功秘籍“的招式就算人人都会,也只是“照猫画虎”的皮毛功夫。最难学的不是招式,而是内功,需要的是长期的修炼。

  最怕的不是不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而是不运用。我们老师对“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可以长篇大论头头是道,但课堂的真正施行者却少之又少,如果个个都能做到,也就不用大肆宣扬了。z老师从骨子里就是尊重学生的,爱学生的,心胸是豁达的,视角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每次对话都充满了信任与鼓励,赞美的语言更是不假思索的随口而出,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自信,学得开心。哪怕是我们经常对学生要提醒的方法的指导,也是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后善意的提醒与总结,没有强制的要求,没有刻意死板的归纳,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古文学习的方法。

  我最怕听别人评我的课,因为缺陷是无法避免的,我也最怕评别人的课,就像我不愿听批评一样,对他人的批评让我心生愧意,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批评,是帮助,如果我不能帮你解决问题,也就意味着我自己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今天的课,我学到了:和学生一起学习,用心贴近学生的需求,相信他们的能力,让自己站的更高些。

  语文组老师听特级教师上课有感:没有压迫感的课堂何来

  抱着听课学习之心去听了z老师讲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然而在听的过程中,我不得不说,那种想要从中取点经的严阵以待的状态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被瓦解了,在那四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我一边飞快地记着手下的听课记录,一边时而跟着王老师后面时而开怀时而吟诵,同时脑海中又感想丛生着。随着最后一张拓展资料的出示,“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环顾四周,竟无端产生一种内心的轻松感,正如那只“忽得解脱的挂钩之鱼”。

  这样的过程里,随着百年前豁达自适的东坡和眼前举重若轻的王老师,我即便清醒地知道眼前是课堂,却又丝毫没有脱离生活之感,自然而然地,毫无压迫感。

  然而,同时又感到怅惘,这样毫无压迫感的课堂,绝不是现在的我可以依葫芦画瓢的,摹其形也无法得其神。有时候想,老师到底有几副面孔?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总是比平时肃穆许多,然而有意识追求亲和力是否就能打消师生隔膜呢?作为一堂公开课,它面对着诸多本不属于课堂的元素,老师的表演常常是经意不经意就流露出来,在不自然的场合做到自然是需要平常心的。而王老师这堂课的亲和力绝非刻意追求,而是自身特质的流露。他没有试图将不自然之处无视掉,“不会的我们也可以问后面的老师”“后面的老师你们会不会”,这样的语言将不自然变得自然,我们这群观众的在场没有被刻意回避。

  另外,课堂要没有压迫感,老师还须少功利心。追求上好一堂课本身没错,然而太想追求那个好,便会在意方方面面的细节,在意各个环节的设计,在精心准备的背后,往往忽视了课堂最初的目的,悖离了最自然的状态。我是常常有这样刻意追求而不得,戴着镣铐舞不出来的感觉。所以,少一些追求“好”的功利心,多一些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平常心才好。然而,言之易,想要做到,内心实在惴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样一种偶得与顿悟的境界是需要很深的积累的,如今的我道行尚浅,在自己的教学之路上不断尝试却不断出错,诸多迷茫,或许当生活阅历到达一定程度,自身修养上升到一定程度,课堂的生活感也才会浓郁一些?只不知,这迷雾之中的前行是否真的是在前进。

  语文组老师听特级教师上课有感:在教育的路上行走、聆听、思索

  --听z老师和z老师的课有感

  这学期非常有幸,聆听了两位特级教师的课。一位是金坛市华罗庚学校的z老师,一位是无锡市新安中学的z老师。

  同为校长,同为语文教师,一位女教师,一位男教师,彰显出各自不同的风采,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深深敬佩,顶礼膜拜。

  z老师端庄秀丽、气质出众,有着极高的文学底蕴和学术修养。她的设计如行云流水般大气精美,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她的课堂让人有如沐春风般舒适、温馨,一切都是娓娓道来,却深深牵动着学生的心,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我在感叹她设计精妙之余,深深自愧不如。

  z老师淳朴厚实,温文儒雅,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专业修养。如果说,张老师善于引导学生,那么王老师就是善于和学生一起学习。他的设计没有精雕细琢的痕迹,但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他的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运用爱的语言激励、评价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悄然中培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让所有的学生发自内心地深深地爱上了语文。所以说,他不愧是一代名师,虽然没有显山露水,但却是深藏其中。

  他们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不断探寻,因为深爱,所以执着。所以我在深深敬佩之余,不禁想到他们成功的背后。探寻一代名师的成长足迹,“内需”成为最重要的动力。只有内在需求,才能自主成长。如今,我也行走在语文教育的路上,虽刚起步,但要多聆听,勤思考,真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走向教育的阳光地带!

www.234FW.com 234范文网

篇2:《平行与相交》听课有感

  《平行与相交》听课有感

  一、课前的复习简洁高效,简单明了。

  只是从谈上节课的内容开始就直接引出三种线的名称与图示,接着出示特点,干脆利落,引出下文。

  二、创设了源于学生生活的模拟情境,学生熟悉、形象易懂。

  铅笔从桌子上掉下来,先落在不同的平面,再继续滚动,落在同一个平面,自然引出“同一平面”,自然顺畅,好极了。

  三、抽象图形,把问题引向数学实质,通俗易懂。

  用两条直线代替两支铅笔,画出自己的想法。注意把线画得长一些,让别人看清楚。短短几句话,激发了学生的想像,自然抽象出图形。

  四、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显示出课堂的朴实和扎实

  在第一次研究相交与平行时从学生手中搜集的作品,研究素材来源于学生的创造,亲切、自然。第二次把相交的一类进行分类时,用的是第一次分类的结果,得出互相垂直的意义以及相关知识。这样不仅使素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在板书中还自然构成知识网络,确实让人叹服。

  另:除了充分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外,对于同一道习题也是尽最大可能的进行利用。首次分辨相交还是平行,第二次把平行自然隐去,再分辨哪些是互相垂直。

  五、自主探索与教师示范的关系处理地自然恰当。

  该学生探索的内容放给学生分类、比较,但相交、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这样的概念,于老师都是进行了适时的归纳和总结,像这样的概念根本没让学生去创造,与我们看过的好多老师逮着什么知识都让学生去创造不同,直接揭示结论反而给我们一种非常通透的感觉,舒服。

  六、生活应用的长卷展示和课件整理回顾的内容都像是画龙点睛,新颖、简练

  历史长卷的方式播放,让学生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感受很深刻,伴着优美的音乐和老师的讲解,给人一种数学美的享受。最后的回顾重点突出,戛然而止,不仅是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还包含着数学思想的渗透,很美妙的感觉。

  七、字里行间中透出对学生的尊重。

  于老师一节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说明白了吗?”这还是第一次听,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问“你们听明白了吗?”寥寥几个字,透出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在老师心中的位置,于老师是在要求自己,而我们是在要求学生,这是多大的差距啊,听着,看着,有点惭愧......

  一点想法:

  课堂上,对相交、平行和垂直,教师解读得清楚,学生感受得深刻,教学的效果看起来也非常地好,但是当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相应现象时,气氛却没有想像中的热烈,当让学生把“发现告诉同学时”,学生的发言也不太踊跃。是不是给老师说“把这次机会让给我,让我先说有关?”如果先让学生来说,是不是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呢?

篇3:赴一中校园开放日活动听课有感

  赴一中校园开放日活动听课有感

  --研课堂的现场与细节 求教育的学术与本真

  10月31日,在z主任的带领下,z应邀参加了z市第一中学举行的以“研课堂的现场与细节 求教育的学术与本真”为主题的校园开放日活动。

  此次活动面向全省开设了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47节课。虽然只有短短半天时间,但无锡市第一中学的校园文化、师生素养和课堂教学特色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校园环境的典雅沉静古朴之美,还是学生彬彬有礼、谈吐得体的举止之美,抑或是课堂中充盈的教学艺术之美,都向我们彰显著这座百年校园的积淀。现汲取印象最为深刻的课堂教学特色谈谈个人心得体会:

  一、本次教研活动的一大特点就是由青年教师唱主角

  每个学科大多是由工作五年或者五年以内的教师开课,这既给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也给兄弟学校的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使之在学习中反思自我,寻找差距,不断成熟。

  二、“授之于鱼”变为“授之以渔”。

  以高黎老师开设的《记叙文写作指导》为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自主学习,并且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一开始她就记叙文写作提出三个基本要求: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以记叙、描写为主;接着给出三篇优秀作文,让学生自己评价,以找出优秀作文的共同点,老师加以提炼,如“贴近生活、感情真挚;主题明确,紧扣;忧与爱‘这一命题;叙事完整、集中;人物形象清晰、传神;以记叙、描写为主;记叙详略得当;描写细致、生动、传神”。最后,教师让学生集体修改学生作文,让他们学会灵活运用。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自己写作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第一中学的教学以“轻负高质”为特色

  以“研课堂的现场与细节、求教育的学术与本真”为核心理念,力在创设“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育人氛围。每堂课的设置,都力在突出这次活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主题,每堂课,无不令人深入的体会到“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

  这次外出学习,感受很深,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深入钻研,努力探索,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走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

篇4:附中《说书人》听课有感

  附中《说书人》听课有感

  12月5日,我们一行四人在z老师的带队下去南师二附中听课。一进校门,“‘凸显主体、多元互动’活力课堂”几个大字就映入我们眼帘。我们听了几节课,教师们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采,践行了学校提倡的课堂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一的z老师上的是一篇师陀的小说《说书人》。教学围绕着说书人的形象、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徐徐展开。周老师上课开门见山,首先在黑板上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三项学习要求,要求学生从这几个角度把握文本。先让学生从外貌、语言、动作等角度找出文中描写说书人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杠手和“我”的描写,对描写说书人有何作用,引导学生概括出说书人的形象。最后让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探究作者的情感。课文研读完后,最后一部分是拓展训练,要求学生为《说书人》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悼词。整个教学流程,重点明确,尤其是最后一部分学生的发言紧扣“人的卑贱与杰出、人生的短暂与永恒、人生的陨落与升华”,精彩纷呈。

  高二z老师的课,选的是必修四语文读本上张爱玲《金锁记》。目标定位在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把握曹七巧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进而体会张爱玲苍凉的悲剧特点。

  吴老师对张爱玲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对文本研读的比较透彻。其对张爱玲小说悲剧的“苍凉”特点解读,让我受益匪浅。“苍凉之所以有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两位老师小说阅读课都重视对文本的解读,注重让学生先圈画文中语句,在此基础上评析人物。其次,都注重提炼方法,方法指引。比如语言、动作、心理等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总结。他们的课解决了目前在小说教学上困扰我的问题,使我受益良多。

篇5:童话单元听课有感

  童话单元听课有感

  今天听了两堂同年级的课,颇有感触。

  因为所授课都属童话单元,结合本单元的内容,王昌晓老师和张丽娟老师都采用了单元授课法,将四篇课文串讲,在学习同类课文上就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因为是初次尝试,授课时又遇到了一些问题,课下一起反思,发现还是备课不充分。因为要将整单元的内容全部串起来,所以必须将这四篇课文全部备透。另外单元授课,不是指一节课就把它上完,可以分二至三节课,一节课的话,内容太多,孩子们接受起来也不理想。

  下午教研时又请教了对单元授课颇有研究的李校长,李校长与我们进行了探讨,收益很深。李校长提倡单元授课,因为一个单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统一的,老师只要精讲一篇课文,把方法教给学生,剩余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另外,李校长还提出了对比教学。比如第四单元主要将动物,就是让学生学习怎么样抓住动物的特点。

  通过学习丰子恺先生的《白鹅》让学生抓住白鹅的特点“高傲”,文章又通过“叫声、步态、吃相”三方面来讲述白鹅的高傲,学生学会寻找这些点来解决问题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后面的《白公鹅》一课。既让孩子们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孩子,老师还省力,一举三得!

  同时,李校长还强调,如果开展单元授课,必须有一个关键的前提,那就是预习。如果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不好,那讲课过程中,孩子就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因为他不知道老师讲的东西要去课文的哪里找。这样的单元授课不但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要起反作用。孩子一次跟不上,两次跟不上,慢慢的连学习的兴趣也没了。

  今天收到的启发很大,我要好好的反思一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