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全区教育事业重点工作调研文集》读后感(2)

《全区教育事业重点工作调研文集》读后感(2)

《全区教育事业重点工作调研文集》读后感(2)

  《全区教育事业重点工作调研文集》读后感(2)

  认真阅读《集智汇力转型发展---20**年全区教育事业重点工作调研文集》,25个各具特色、富有一定创意与深度的学习调研成果,着实让每一个滨湖人怦然心动。有的立足无锡“四城建设”的宏观态势与跃动脉搏,谋划着教育全新的发展定位和现实路径;有的在定向的深度撞击中,谋划着“传承”与“创新”的对接,寻找着未来滨湖教育发展的内驱力;有的着力突破思维定势,跨出教育看教育,借力、找力,形成合力,向不合时宜的“雷区”、“盲区”和“禁区”发出了挑战之音。目的只有一个,促使滨湖教育站在更高起点上、更新标杆前,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与发展质量,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的创建,实现“教育强区”的目标。

  作为华庄地区的一名教师,当然最关心的还是本区域教育发展的未来,认真研读了《华庄教育区域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产生几点思考:

  1、教育大镇要向教育强镇发展

  华庄镇历来是我区的教育大镇,教育大镇隐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拥有深厚的教育底蕴。我们华庄教育曾经有着耀眼的光环,近年来似乎有点滑坡的趋势,学生流失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上文中提出的华庄教育要走联动发展的道路是很现实的,也是很必要的。华庄教育要走良性循环的道路,首先是留住学生,赢回百姓口碑。区域一体化发展,或者的9年一贯制办学,都是改变我镇办学现状的有效举措。

  2、教育强镇需要有教育亮点

  随着新城区建设的推进,华庄区域办学压力越来越大,华庄教育打什么牌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未来。《思考》中提出华庄教育以航模、艺体为抓手不失为一张好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竞争社会的必然选择,华庄教育出路在哪,必然要有她的特色,她的亮点。当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乒乓外交,小小银球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乒乓球由此也成了我国的国球。如果我们能把握时机,加强特色建设,以航模为例,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不断普及航模知识和航模技术,拓展到航天知识和科技应用,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从基地建设到活动的开展,说不定,新一代航天专家就在我们华庄诞生。

  3、华庄教育要体现出核心理念

  近年来,华庄地区各学校的品牌建设已初具雏形,华庄中学“至美教育”、华庄中心小学“情感教育”、江南实小“至真教育”、华庄中心幼儿园“文明教育”, 都坚持创建“以情育人”的教育,都信守“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美见长”的教育理念,都致力于培养“情感和理性和谐发展”的学生。怎样整合区域教育思想,精炼出华庄教育核心理念,是眼下应该考虑的事情,响亮的口号也好,传承的思想也罢,华庄教育追求的到底什么,是我们每一个华庄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以20**统领华庄教育,以人为本,促进华庄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的教育之本。

234范文网 www.234fw.coM

篇2:《全区教育事业重点工作调研文集》读后感

  《全区教育事业重点工作调研文集》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集智汇力 转型发展----20**年全区教育事业重点工作调研文集》这一本书,感想颇多。这一文集围绕滨湖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这一中心,围绕教育内涵发展的创新,谈到了创建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具有滨湖特色的“党建联动”长效机制,谈到了创新开展网络宣传,不断提升滨湖教育在区、市乃至省、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谈到了打造滨湖特色教育品牌、营造滨湖科技、艺体教育的良好氛围,还谈到了创新教育督导工作、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我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研究等等一系列就在我们身边的热点问题,可谓内容丰富。

  文集中提到《开放 互动 合作 共赢》,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1世纪又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的世纪、是一个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人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不足以教育好学生,因为周围大环境影响力很强,所以文集中提到可以借助社区的力量,的确如此,看近几年周边各社区活动的开展已很快在我们的周围的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不过活动大多是老年人的活动,适合青少年的相对少了些。

  学校教育自其产生以来,一方面,作为知识的殿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其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以学校为中心、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教育传统也导致了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方法上与社会生活脱节,使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不能适应及满足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学校教育的本质是社会的、是与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因此,改变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状态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关注点、共同的问题。

  从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到今天呼吁构建“学习社会”,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充满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不断反思,反映出人们对人的终身发展、多方面充分和谐发展的关注与期待。实现这一期待,打破以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分离、学术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脱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藩篱,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唯一的选择。而重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使学校与社区走向整合,又是终身教育体系运行、形成“学习社会”的有效途径。

  学校与社区进行有计划地互动,增进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与交流成已为世界性的潮流。从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到今天呼吁构建“学习社会”,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充满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不断反思,反映出人们对人的终身发展、多方面充分和谐发展的关注与期待。实现这一期待,打破以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分离、学术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脱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藩篱,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唯一的选择。而重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使学校与社区走向整合,又是终身教育体系运行、形成“学习社会”的有效途径。

  学校与社区进行有计划地互动,增进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与交流成已为世界性的潮流。

  我们知道学生在校时间不足全年的三分之一,其余时间,尤其是节假日,都是在他们生活的社区内度过的。社区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希望。我想,我们作为教师,可以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从根本上去解决广大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来打开自我封闭的大门,面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主动走向社区、依托社区,建立联系网络,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把社区变为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大课堂。只有将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才能形成人人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全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风尚和社区环境。

  另外,社区充足的硬件资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活动阵地。学校由于受到时间、资金、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动阵地,而坐落在社区内的科技馆、图书馆、健身室、绿色网吧等大型文化娱乐设施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活动设施,则正好弥补了学校的这一不足,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广阔的生活、学习、娱乐舞台。学校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挖掘并突出、强化其中的教育功能,就能寓教于乐,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内容、更好地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学校、社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校教育向社区延伸,社区教育以学校为平台,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获得双赢。通过“学校-社区”的双向开放,学校可以展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教育实力,从而提高知名度,增强透明度,为进一步科学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整合教育资源,建立课外教育网络,优化教育环境,也为实现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一体化、一致性提供重要途径和组织实施保证。学校教育力量与社区教育力量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有效的教育合力,在教育思想、观念上形成共识,使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力量组合互补,营造学习化社区的氛围,为未成年人乃至整个社区居民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良好的教育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社区的同步和谐发展,从而为实现“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也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平台,一个全面了解学生的好机会,我相信社区教育只要扎扎实实,稳扎稳打开展下去,一定会取的很好的成效,为社区居民和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很大的帮助,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也必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此适应学校、家庭、社会、社区教育等等的新的需求。

篇3:《班主任兵法》读后感(2)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万玮老师写的《班主任兵法》一书,我在买这本书时,看到兵法二字,感觉甚好奇,我原以为兵法是运用在军事上的,班级管理也能用兵法?我到要看看该老师是怎么运用的?读过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无知和肤浅,在班级管理中原来包含着这么多的学问,真是庆幸自己能够及时看到这本书,让我这只井底之蛙能够及早见到广阔的天空,从而不断充实自己,逐步走向科研型的道路。

  我当副班主任时间为一年整,所带班级各方面表现在年级中还算较好,只是成绩不怎么理想,若非要找个理由,那只能说可能是普通班的原因吧。我总结这一年来的经验教训,也理不出个头绪来。再看看万老师工作才7年就能写出兵法一书,我也有五年了,但到底学到了啥?真是替自己脸红啊!既然看了万老师的书,我总得有个交代啊!这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主要实践篇,下编主要是理论篇。

  在上编中,共有30个案例,一个个精彩,每当我读完一个,我都会细细品味,随之也会把感想写下来,并做好笔记,心中充满了崇拜。每个案例都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其中要说印象最深的那就是《一立千钧》这个案例,那个晚上的一个小时的站立,给所有学生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学生自修课不守纪律的问题曾经困扰过我很长时间,如同其他许多的年轻班主任一样,我并不知道该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自律。虽然也有值日班长监督,但毕竟是学生管理学生,效果并不是很好!这其实是一普通的晚自习,我在教室值班,后来有事到办公室给家长打了个电话,在电话打到10分钟后,就开始听到教室有吵闹声,再坚持了5分钟,吵闹声丝毫没有停止,电话实在无心继续打下去了,就向那位家长打了个招呼,挂上电话,直奔教室,真想发作,但我强压怒火。我冷静下来,我想这次非要治本不可,我说,我很难过,我刚走一会儿,你们就这么吵,我不但生你们的气更生自己的气,我为什么竟然如此失败,我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我要惩罚自己,我决定在教室站到8:30,现在是7:30,自修8点结束。我站在那里,像一尊雕像,一动也不动。这次事件之后,学生的自修纪律明显好转,并不断的有老师夸奖。

  读了这个案例,我也有深深体会,学生自修课讲话,上课前两分钟静不下来,以至于到教师进教室还没静下来。在这其中,只要有一小部分静不下来,就会带动全部,使的整个班级都会处于吵闹中,万老师的这一招一定会给学生生动的一课,并会让学生有深刻的记忆!我们时常面对这些问题时仅仅是批评一下,或是骂一下了事,但那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我们的工作做到了学生心理,那样才会起到根本的作用。万老师的30招,招招都非常棒,每一招我细细体会过后,无不渗透着万老师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和总结,真是大智大慧。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的思考和研究,把经典的案例及时记下来,进行反思。

  下编理论篇,共有25章,每章都对一些教育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总结出深邃的理论,我阅读后,感觉每一句话都那么贴近我们的教育,很多理论能够用来说明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问题,以前面对这些教育现象,自己无法解释原因,根本不知道教育规律为何物,其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若如果不知教育规律为何物的话,那么我们在从事我们的教育工作的时候,可想而之,我们的教育工作将会是什么样?我想结果将是不明而喻了吧!

  万老师在《预篇》当中,讲到首先要“预”学生,特别是要预个别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在班级里能量很大,他们的言行往往能够影响到很多学生,对他们要花很多的精力。那么我们要将预防工作要做在前面,做到防微杜渐,可免以后的很多麻烦。

  其次,要“预”班级。对整个班级体,要做长远规划。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再次,要“预”突发事件。有些人,你让他准备一个发言稿去读,或事先背熟做到脱稿也行,但若在主题班会时,让他即时即席讲两句,就有点招架不住了。一般人的素质达不到这个层次,但这其实是平时不注重“预”的缘故。真正的演说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准备着要发言,并且,有许多的开场白以及结束语都储备在脑子里的,中间的部分再临场发挥一下就行了。好的班主任,应把平时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都准备好应对措施。就像我们政府有了应急机制。

  最后,要“预”知识底蕴。你一张口,学生就知道你要说什么,那怎么行呢?我们要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平时,看到一些好的文章,收藏起来,读到一些好的故事,记在心里,在需要的时候,便可以拿出来用,说不定可以收到奇效呢!

  万老师的理论篇,篇篇给人以巨大的启示,对我们班主任

  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我们平时要注重积累,写随笔日记,做剪报都可以。

  不管是万老师的实践篇还是理论篇,在书中都体现了万老师的对教育的反思,以及对教育的深刻的动察力和无私的奉献,是把教育真正看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广大的班主任,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年轻班主任,更要迅速走进教育,理解教育的真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认真做好这个班主任,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不放过教育中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学会反思,学会写教育日记,尽快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班主任!

篇4:《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唤醒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唤醒学生学习的欲望

  居里夫人说过:“理想的琴键扣动奋斗的琴弦,才能奏出人生最美妙动听的乐章。” 美国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应当“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的愿望的话,我们的所有想法、方案和设想都将化为灰烬。”人缺乏理想和信念必然缺乏动力。现在的学生,很多都好像是被家长、老师逼着学习,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课堂萎靡不振、不求上进。究其原因,很复杂,作为教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该怎样引导唤醒学生学习的欲望?阅读了肖川先生的著作《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我觉得自己心中豁然开朗。肖川先生说:良好的教育讲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钳制,它需要释怀,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实施真正的教育,就应唤醒学生,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坚定的意志,良好的求知动机、理想和抱负,而不是将学生只当成知识容器,用机械、呆板的单向灌输和死记硬背要求学生。

  一、由故事说话,启迪学生。给学生奋斗的勇气和信心。

  我们生活中常有许多很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小故事,我们老师若恰当的利用他们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有些学生因学习基础差,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畏惧,厌学的情绪,在一次主题班会课上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因为贫穷没有读多少书,他来到城里想找一份工作,可是发现城里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就在年轻人决定离开城市的时候,忽然想到给当时有名的银行家罗斯写一封信。他在信中抱怨了命运的不公,希望能借一些钱给他,他会先上学,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 很多天过去了,就在他把行李打好包,准备无望地离开时,收到了罗斯的回信。然而,信中银行家并没有表示对他的同情,而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罗斯说: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很多鱼,它们都有鱼鳔,唯独鲨鱼没有。没有鱼鳔的鲨鱼按照常理来说是不可能活下去的,因为它行动极为不便,很容易沉入水底,在海洋里只要一停下来就有可能丧生。为了生存,鲨鱼只能不停地运动,很多年后,鲨鱼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成了同类中最凶猛的鱼。最后,罗斯说,这个城市就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拥有文凭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很少。你现在就是一条没有鱼鳔的鱼......

  那晚,年轻人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一直在想着罗斯的信。突然, 他改变了决定。第二天, 他跟旅馆的老板说,只要给一碗饭,他可以留下来当服务生,一分钱工资都不要。旅馆老板不相信世界上有这么便宜的劳动力,很高兴地留下了他。10年后,他拥有了令全美国羡慕的财富,并且娶了银行家罗斯的女儿,他就是石油大王哈特。

  学生听后深受启迪,结合这个故事,我让一些学习态度尚不端正的学生谈自己的感想,他们联系大家所熟知的一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事迹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从中我明显感到他们的改变。

  二、教学情景创设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给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知识本身是来源于实践的,假如脱离了实际,教学势必变成一种机械的灌输和接受,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在学习食盐加碘时,我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这一事实就完事,而是设法让他们通过一系列问题讨论“生成”这一知识。我引导学生讨论:食盐为什么要加碘?食盐中的“碘”是碘单质吗?那些有碘的物质可以加到食盐中?为什么不在面包或自来水中加碘呢?碘盐最好在菜烧好后再放的原因是什么?轻松愉快的问题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畅所欲言,讨论得热火朝天。通过讨论,学生认识了知识产生过程,既自主生成了知识,又生成了学习知识的方法,不仅使知识变得易记,还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更重要的是,“讨论”生成使知识变得有滋有味,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三、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使学生愿学,乐学。

  知识难免抽象枯燥,教师如果采用单一方式传授知识,迫使学生被动无奈地接受,学习就成为一件很苦很累的事。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者认为,知识建构不是封闭在个人系统之中,而是在和他人的互动之中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因此,教学改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为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交流学习,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验,游戏等,让学生将“要我学”的压力转变为“我要学”能使一言堂变成群言堂,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动感、生机和活力。如上《酸碱中和滴定》一节时,我没有直接讲授酸碱中和滴定方法,而是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在互动中生成这一方法。我说:“在高一,我们学会了如何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那么某未知浓度的溶液,我们如何知道其浓度呢?”学生齐声说:“实验测定”。“比如,如何用实验方法测定某瓶盐酸的浓度?”学生们纷纷献计献策:用PH试纸测出PH,可由此计算出盐酸的浓度;用PH计测出PH,并由此计算;用硝酸银溶液和盐酸反应,由氯化银沉淀量计算;加锌与盐酸反应收集并测氢气量计算或由用去锌的量计算;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测定等等。学生答案之丰富是我始料不及的,如何引向本课的主题呢?我灵机一动,让他们分组分析、讨论各种方法的实际操作优缺点、适用范围等,最后在全班交流。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酸碱中和滴定方法,同时深刻领会了这一方法的来龙去脉和广泛且重要应用及意义。这节课改变了教材先学中和滴定的方法,再学中和滴定意义和应用的顺序,使教学避开了直接灌输,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学们学得生动、愉快、轻松,且有质有量。

  总之,教学中,我们只有唤醒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学活动才能在学生热情投入、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顺利展开,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5:《心之育》读后感:教育,用爱心去育

  《心之育》读后感:教育,用爱心去“育”

  我是怀着对全国优秀教育家毛蓓蕾老师崇敬的心情读《心之育》这本书的。细读之后,感慨万千,毛蓓蕾老师从教60多个春秋对学生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常常了如指掌,教育方法巧妙又具艺术,成效非常明显。她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她一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是教育界以心育人的楷模,她用爱的情感为孩子们播种理想,增长智慧,培植力量;她以满腔热情和甘为人梯的精神,引领和指导青年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掌握科学的教育艺术,使他们在教育的领域里迅速成长和自由翱翔,她是孩子们最崇敬的老师,也是家长最放心的老师,青年教师崇拜的学习楷模。

  “爱孩子就是爱祖国”这是毛蓓蕾老师的信念,也是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的品质。《心之育》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以一颗赤诚的心来育人,毛老师的心和学生的心相互交融,一贯用心育人以爱换心取得了丰硕的果实。如在一颗有棱有角的小钻石文中,讲述了侯英同学这个具有顽皮又大胆的性格:在上数学课时老师提出一筒乒乓球是12个,而侯英同学坚持说是10个,弄的老师下不了台,而当老师叫同学举例说什么东西是圆形的是,侯英同学回答马桶盖和马桶圈是圆形的,顿时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事后数学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他又表现出恭敬却又不俯首听命的优点:他跟老师诚恳的说明在课上所说的都是真话,不是故意捣蛋,回教室前又必恭必敬的给老师鞠了一个躬,才跳跳蹦蹦的离开了办公室。他的行为举止给毛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毛老师去体育用品商店证实了一筒乒乓球确实是10个,于是毛老师决心要雕琢这颗晶莹剔透的小钻石,在这过程中毛老师并没有直接叫侯英同学到办公室,而是从教他学唱歌,培养他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入手。在每次练唱,毛老师都是结合心理辅导,用心设计,培养侯英对音乐更浓厚的兴趣,从而陶冶孩子的高尚情操。

  同时,注意保护侯英心理气质中原有的积极因素,又针对他心理气质中的消极因素不间断的进行辅导教育,逐步成为一颗有棱有角的钻石:学习认真,能尊重指导老师的劳动,为人真诚,作风踏实。从z老师的身上我发现毛老师用她的爱心去教育每个孩子,而每个孩子在毛老师的心目中都是有希望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曹磊同学,他由于家庭作业没做,我在课上批评时竟然站起来直接与老师顶撞,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致使老师无法正常上课。课后我很想在办公室再羞辱他一番,杀杀他的锐气,但静下来后理智告诉我,我碰到了一位性格倔强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往往“吃软不吃硬”,听不进别人的指责,却能接受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因此,我没有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压制他,而是根据他“吃软不吃硬”的特点,对他耐心说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氛围。在谈话中,他终于放下架子,告诉我由于家庭发生矛盾,致使作业没有心思做,并主动承认错误。听到这,我不失时机的也给了热情的关怀。事实证明,以后他改变了很多,与教师合作的很愉快,成绩也相应有了进步。事后想想,如果当初不加思考,主观臆断,后果不堪设想。看来,希望是属于每个学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有没有投入我们的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

  《心之育》的另一个含义是育人必须首先培育美好的心灵。所以,这本书也是毛老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年轻一代美好心灵的真实记录。凝聚着毛老师对祖国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对孩子们、对青年教师的绵绵爱心,以及对教育事业的任重道远的责任心。教师的“信任”,往往能激励学生克服缺点的勇气,促使他们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记得第一年参加工作时就碰到一个学生,他的文科成绩非常棒(在班上数一数二),但物理是老大难,不要说解决要求比较高的难题如综合题,就是新课后的基础巩固题也搞不正确。他曾对我说上课是听天书,作业是抄袭了事甚至不做,对物理已经失去了信心。

  为此,我找他深谈了一次,告诉他我的亲身经历:我的物理基础很差,但最终考上了梦寐以求的苏大物理系......并且我对他以鼓励为主,只要他有一点进步,哪怕作业或考试中出现有几个使用的稍微象样的公式及图形,我就在班上加以表扬,还给他打高分。这样一来这位同学的热情达到空前高涨,他全力扑赴在物理补差上。此后,我从表扬公式、图形到最后肯定他的整道解题思路,并将他的成功练习卷张贴在教室里,让同学评论。在这过程中他感到了自己的进步,更加努力,最后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录取在一所本科院校中。我想,这样成绩的取得,主要取决于他的自身努力,但也与我的关心、重视分不开的。试想,如果我对他的“拐课”声色俱厉地批评,必会使其自尊受到伤害,从而滋生对老师的不满情绪,产生逆反心理,长此以往,我想不会有好的效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牢记并深刻体会陶行知先生说过的名言:“您的教鞭下有瓦特,您的冷眼里有牛顿,您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毛老师虽然走了,但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崇敬的学习典范。我们要像毛老师那样,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牢记毛老师临终的嘱咐:每位老师都要热爱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要把孩子估计错了,估计少了,估计小了。孩子们的事没有一件是小事,他们的事在老师心中应是大事,要事。把小孩子的事做好,就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做好了我们会感觉获得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