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听花开声音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听花开声音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听花开声音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听,花开的声音

  请收下吧,我送你的玫瑰,让你的生活充满希望,请收下吧,我送你的玫瑰,让我的双手留有余香。

  --题记

  回忆“玫瑰”,惊叹中感动

  “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我不过是一朵花。”

  --窦桂梅

  徘徊在图书馆,在众多的教育名著中游走,我的视线不禁被眼前这本《玫瑰与教育》书名所吸引,翻阅泛着浓浓教育香气的书卷--《玫瑰与教育》,颇有感触,仿若走进玫瑰园,此处动人风景、迷人芳香让人流连忘返,我感觉自己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心中的感悟与触动似乎要“冲口而出”,自觉有许多话要说......

  《玫瑰与教育》一书是窦老师从实践中总结记录下的个人的思考和感悟,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育的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令我受益匪浅。我曾多次听她的网络录像课,她的课充满激情,课如其人,热情得让台上台下没有理由不为之兴奋,她的课也不无理性,正是在这个百花齐放的教育春天,她开出了最鲜艳的一朵。窦桂梅自诩为“玫瑰”,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她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我觉得颇为有趣,印象中的她从容、大气、率直甚至豪迈,却又不失南方女子的细腻温情的特质。

  教育在线是“一片生命的林子”,这里有许多来自一线优秀教师在交流他们的教育思考,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见证着彼此的影响窦老师说自己是在“连他们天人合一的融洽,采他们多姿的湖畔奇山,分他们一片迷蒙的吴山烟水,取他们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记他们淡远的岁月章回,耕耘出了自己的玫瑰园。”

  走进“玫瑰”,品读中收获

  要把收获到的好种子,带到现实的土壤、播种、开花,奉献给真是的教育,让大家嗅到真的玫瑰芳香。

  --窦桂梅

  翻开书,孩子们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如此熟悉,因为很多就曾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思考了吗?走进窦老师的玫瑰园,细细品读,它是教育的花园,此时的我,悄悄贴近着它,细嗅玫瑰的芬芳,仿佛聆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几星期前的一节音乐课,我答应孩子们谁表演好,谁就能得到一个星星的头饰。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呈现一派小手如林的景象,然而,课堂中表现好的孩子就这么几个,正当我送出最后一个星星头饰的那一刹那,我看到没得到头饰的孩子表情是沮丧的,歌唱得有气无力,动作也做得很敷衍。我想,此刻他们幼小的心灵一定是受到了伤害:我很努力了!为什么老师不把头饰送给我呢?或许,他们只有将希望寄托到下节课,如果下节课没有呢?久而久之,孩子没有得到这种象征性的奖励,得到的又会是什么呢?

  此时,心灵的玫瑰园里,耳畔想起窦老师说的:“没想到一个漫不经心的小表扬,会对一些孩子幼小心灵造成伤害;没想到一朵奖励的红花,会让孩子蒙上难以磨灭的阴影;没想到一次不公平的评比,会在一些学生心中种下刻骨铭心的痛苦。”我的心,沉重了。不敢回想,曾经自己和那么多老师乐此不疲地实行着这种评价,不曾深思,曾经那么流行的评价方式竟是如此大的“副作用”。是啊!孩子的心是透明而脆弱的,每一个等待滋润的孩子,无论其智力高下,都应得到尊重、得到温暖的照耀。我想,如何“小心轻放”孩子的心,如何用快乐的心灵启迪孩子们的心灵,就像一首歌,让他们有个真、善、美的小世界,将是我和许多老师今后应该思考的问题。课堂学习不是竞技比赛,没有谁是失败者,每一个学生都是需要鼓励和抚慰的。而且,那些通常在老师眼里不积极的孩子更应该得到鼓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期待我们用爱心、公正的心去鼓励的孩子们。我们要激起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和未来充满热情,激起他们对荣誉的尊重,我们要做到“小心轻放”每一个孩子的心!

  那天,又是一节音乐课,似曾相识。可心境已然不同。尊重每一位孩子这句话在书中反复出现,此时也在我的脑海里单曲循环。那天,我开始尝试分层表扬法。分组演唱时,能够达到歌声动听,表情自然,动作优美等七个要求,就可以得到最高荣誉“*i”。对于那部分缺乏自信、能力较弱的孩子,对他们降低难度,几个音的高低听辨,几个小节旋律模唱,奖励相应的绿卡。那个,上次耷拉着小脑袋的孩子,拿到了小小的绿卡,我分明看到了他那灿烂的笑容,如此可人。原来,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从那以后的课堂,我给自己的要求是多用激励性的语言,我想让每一位孩子能够真正感受到音乐课是没有压力的一门课程,在课堂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哪怕一点点......

  陪着孩子们在音乐的路上走,用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境,在音乐的路上和他们共同成长。玫瑰园里,蜗牛们慢慢爬行,我能做的是竖起耳朵与他们一起聆听着玫瑰花开的声音,总有一天,当他们触到花瓣,那份惊喜,无与伦比,我期待着,期待着......

wWw.234fw.com 234范文网

篇2:读后感《不跪着教书》:吾日三省吾身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吾日三省吾身

  初看《不跪着教书》这题目,不解,教师如何跪着教书。看至一半明白,确实,一个没有思想,只做“传声筒”的教师不就是跪着教书吗,若你跪着教书,没有精神的追求,学生又如何能站起来。吴非老师发出如此的呼喊:不跪着教书,不仅站在了学生的角度,更是从民族,祖国的立场发出这样的呼喊,教师不跪着教书,民族才能不跪着!“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给有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

  教师如何能不跪着教书,也许有这么几个关键词,“自尊”“精神追求”“读书”“思想”“风格”。终身学习的教师必会教会学生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也许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之一。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学习永无止境。

  吴非老师说“不跪着”,我问自己,你是否经常也跪着了,你是否有丧失掉师道的尊严,丧失了独立的思考,丧失了对教育的神圣感?学生是否喜欢你,学生是否因为你喜欢你的课,你任教的学科,你把对语文的热爱传递下去了吗?你的课堂有思想的交流吗?如果没有,是不是该反省自己,问问,今天你看书了吗?今天你思考了吗?今天你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自由的学习氛围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也许我们该反省的是自己是否一味的追求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忽略了以生为本的考虑,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教会他们做一个思考的人,一个有温度的人,一个人。我们也该反省,自己要求学生做到这样那样的要求时,我们也做到了吗,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是教育界永恒的至理,用你去影响学生,你站着,让学生也站着!

  犹记得大学时我的导师说过的一句话:也许我们是平凡人,但是我们教出的学生会成就不凡。这也许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荣誉,而非头衔,职称。但凡学生记住过你一言一语,你的教育也是有价值的,因为人生漫漫长河,遇到的人事何其多,而影响你的你记住的又有几何?若等到毕业,学生对你的课毫无印象,对你的人毫无想法,连你的名字也不知道,这真的是悲哀。

  而比较这种悲哀,与另一种付出的欢愉相比你选择哪种?当有学生说,我每天睁开眼睛最幸福的事就是能看到老师。听到这样的话为人师者能不感动?或者学生说,每天睁开眼睛最幸福的事是可以到教室。这也值得窝心的事,因为你的凝聚力创建了这么一个温馨的教室。但是能让学生说出这番话,又谈何容易,学生必是尝到了求知的乐趣,受到了崇高精神的熏陶,才能说出此番话,教室里若只是冷冰冰的教学任务,和冷冰冰的老师,是不会感染学生的。

  这两种选择,任何一位教师都不会选择第一种,怎么做到,唯有改变。

  不能跪对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民主、融洽的,既要抛弃师道尊严,也要直起脊梁做人。对学生的正确态度是:热爱,尊重,不迁就。

  不跪对权威。教师首先要自尊、自信、自强,也要保持一颗淡泊宁静之心,无欲则刚,无求品自高。

  不跪对社会。教师要做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一个普通人,不要整日忙与社会应酬,不要下跪于名利之中,应固守自己的一方天空。

  不跪对家长。教师要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又要彼此在必要的沟通之中平等、理解、信任、支持。避免庸俗化、功利化。

  是啊,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是吴老师一篇文章的标题。我想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教师是工作者,教师是劳动者,教师是指导者,而更应该是“思想者”。我国有过不需要思想的年代,所以我们愚昧疯狂。那个时代已经过去,我们除了反省,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去破除内心的封闭意识,要学会思想。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语文学科应该是认知、思想的工具。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知识,照搬教参来传授,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个人智慧,那势必会使这门学科黯然失色,而且我认为这种行为还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我觉得,在教师进修问题上,也得用这句话。--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篇3:《悲情曹雪芹》读后感:伟大作家不凡经历

  《悲情曹雪芹》读后感:伟大作家的不凡经历

  一、简介

  大家都知道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里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在书中以自己的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该诗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被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那个年代,言论是非常不自由的,动不动就来个文字狱,写了不该写的东西是要被杀头的,因此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往往会比较含蓄。做为后世的读者,如果不了解曹雪芹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对于理解《红楼梦》这部作品是比较不容易的。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悲情曹雪芹》是一部专门写曹雪芹的传记小说,作者是红学家徐淦生。他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小说相当真实地描绘了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一生。

  二、曹雪芹的身世

  曹雪芹,他的名字其实是曹沾,字天佑。雪芹是他后来为自己所取的号。沾者沾天之雨露也,也就是受皇帝恩泽的意思,天佑指的是苍天保佑。

  那么雪芹这个号是怎么来的呢?这两个字是自于《东坡八首》中的第三首中的一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意思是说:雪中之芹,虽只寸许,但因它有宿根,日后必能生发、成长、壮大!有志气,有血性。

  要说曹雪芹,就得先说一说他的家庭。当曹雪芹还小的时候,曹家是当时的大贵族,曹雪芹的爷爷叫曹寅,总管江宁织造局。当时曹家和康熙皇帝的关系非常好,这是因为曹寅的母亲,也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皇帝的保母孙氏。在清朝有一个制度,就是皇后或者妃子生下孩子之后,一律把孩子搁在另外的地方去养,一年里孩子见到母亲的机会也许就是逢年过节,平常根本不在母亲跟前长大的,而是在保母跟前长大的,当时的保母还负责教育孩子,而孙氏是这么多保母中和康熙关系最亲密的,孙氏当时在照顾康熙的时候,生了个儿子,也就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和康熙成了发小,一起上学,一起玩耍。正是因为和康熙有了这层关系,所以曹家才能显赫一时。康熙下江南南巡的时候,几次都住在曹寅家。当时孙氏还活着,孙氏见到康熙的时候,就要跪下去,但康熙立刻把她搀扶起来,跟周围大臣说:此吾家老人也。康熙还亲笔写了一个大匾送给曹家,叫:萱瑞堂。萱草是象征着孝顺母亲的。这副匾被曹家视为珍宝,高高挂了起来。《红楼梦》里写黛玉进府的时候,黛玉看到荣国府大宅院的正堂,挂着一副匾,叫做“荣禧堂”。萱瑞和荣禧都有一种吉祥的含义。其实小说中的荣禧堂就代表着现实中的萱瑞堂,以说明曹家和皇帝的关系非同一般。

  但在这光荣的背后,是隐藏着危机的。因为要迎接康熙下江南,曹家精心准备了很多排场,当时的奢侈可以用一句诗来说明“三汊河干筑帝家,金钱滥用比泥沙”。曹家这样做虽然赢取了皇帝的欢心,但也亏空了很多钱财,当时叫做帑银,也就是公款。并且,当时和康熙帝一起南下的太子时常向曹家要钱,一要就是几万两,既然是太子要钱能不给吗?于是这里又亏空了很多。康熙皇帝心知肚明,因此给了曹寅一个管理盐政的官,这是一个肥缺,每年可以有很多收成,用来补齐亏空的公款。

  可惜好景不长,康熙帝在的时候,曹家可以说安然无事,亏空的银两可以慢慢补齐。但是康熙帝驾崩之后,局势就不稳定了。雍正皇帝和曹家的关系不是非常好,因为曹家是偏向于十四阿哥的。后来雍正就因为亏空公款而治曹家的罪,曹家因此被抄家了。

  曹家被抄家后并非一蹶不振,当时曹家被押送到北京之后。依靠北京的一些关系,摆脱了罪名,到了乾隆帝的时候,差不多可以官复原职了,但是后来由于一些原因,被卷入到了政治斗争中,曹家再次被抄家。这次抄家之后,曹家就真的是没落了。

  说了这么多关于曹家的事情。接下来来说一说主人公曹雪芹身边的一些重要人物。

  曹雪芹自幼就很聪明,喜欢诗文,很有才气。他是个性情中人,遇到不平之事绝不袖手旁观,经常借诗文来表达胸中的不平之气。他的这种气质吸引了很多人,特别是女子。

  三、曹雪芹身边的女子

  接下来我就重点谈一谈曹雪芹身边重要的一些女子。其实《红楼梦》里的很多女子形象都是以他身边的女子为原型的。

  第一位我要讲的是卿卿。在《红楼梦》中,有一位女子叫秦可卿。她是宁国府贾蓉的妻子。在《悲情曹雪芹》一书中,卿卿就是秦可卿的原型。那么卿卿这个人有着什么样独特的身世呢?其实卿卿就是当时十四阿哥的女儿,是一位公主。当时四阿哥也就是雍正假传诏书而夺取了十四阿哥的皇位,后来把十四阿哥给软禁起来。卿卿的母亲派人把女儿送到曹家藏起来,免得受到迫害。曹家对卿卿非常好。当时曹雪芹年龄尚小,却很有文采,卿卿对曹雪芹颇有好感。在曹家大概生活了五六年,由于曹家即将面临着抄家,因此卿卿经过护送到达了北京,嫁给了在一户大户人家,后来因为和丈人私通而自杀了。

  第二位要讲的是姓温的女子。这位女子大概就是书中《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原型。曹雪芹的父亲和一个姓温的人关系很不错,后来这个姓温的人因为一首诗而被抄家,他的女儿被买到妓院。后来曹家将其营救出来,曹雪芹奶奶对她非常好。这个女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很明事理。她比较支持曹雪芹写《红楼梦》,经常给他出点子。但这件事后来被曹雪芹的父亲知道了,曹父大怒,说她一个女子竟然帮忙一起写这些野史小说,因而冷落了她。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这个温姓女子和她的丫鬟搬到了一个尼姑庵里去住了,最后病死在尼姑庵里。

  第三位要讲的是陈如倩。这位女子应该是《红楼梦》里薛宝钗的原型。这位女子的父亲是当大官的,当时曹家想和他家联姻。可是后来刚好要结婚的时候,曹家被抄家了。这个女子并没有抛弃曹雪芹,而是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和他在一起,后来他们住到了一个尼姑庵里,尽管艰苦,但这个女子很贤惠,而且一直帮着曹雪芹完成他的著作《红楼梦》,后来这个女子替曹雪芹生了个儿子,但生完后没多久就死了。

  四、曹雪芹所经历的人生大事

  纵观曹雪芹的一生。

  他一开始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见识过贵族的骄奢淫逸;后来家族没落之后体会到世态炎凉,开始混迹于市井,他蹲过监狱,扮过戏子,做过很多杂七杂八的工作,与底层的各色人物打交道。之后经过岳父的推荐当了个小官,见识到了官场的各种黑暗,比如官员为了迎接皇帝的南巡,去巧设陷进逼迫一些穷苦人家的女子签卖身契,做为歌女。又比如为官的为了几把扇子而打死人,死者的妻子想告他,但是因为官官相护而不了了之。曹雪芹不甘和他们同流合污,最后到一个叫做黄叶村的地方,专心著书。

  有一首诗写了他后来的心态:

  拙笔不称君王意,无法驾前去承欢;末技难邀时贤赏,只能村中换酒钱。

  因为曹雪芹是旗人,当时旗人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就算什么事情都不干,每个月也会有二两银子的补贴,曹雪芹后来的生活基本就是依靠这二两补贴以及他自己通过卖画而得来的喝酒钱。

  曹雪芹后来整理了自己写作的思路。他回想起自己一开始是受卿卿自杀这件事的刺激,认为女人是祸水,便开始动笔写野史,刚开始的题目是《风月宝鉴》,他说:我要在书里安排一面镜子,正照是红粉,反照是骷髅,唤醒世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此上补青天,下警世俗!”后来,当他亲看到有这么多身世悲惨的女子,便想为这些受苦受难的女子鸣不平,于是重新写,改名字为《金陵十二钗》,专为妇女昭传,后来他想将这些野史写成戏文,改名为《红楼梦》,但后来因为考虑到各种限制,又将文体改为小说。之后,他着眼于整个社会,有感于官场的草芥人命、鱼肉百姓、官官相护,皇权的霸道,因而三易其稿,将小说定名《石头记》。”这是取《左传》中的一句话:‘齐王失政,石而能言。曹雪芹想把各种社会的黑暗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全国的老百姓都看看。他认为自古以来,那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多如牛毛,但其价值如同草芥,想流传千古、流传后世的很少。只有标新立异、别开生面,才能‘定祛邪行归真见,必得超凡入圣乡’

  五、尾声

  曹雪芹晚年和他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的儿子叫曹松,曹雪芹很喜爱自己的儿子,他儿子经常帮他传抄他写出来的书。后来他儿子得天花死了,曹雪芹悲伤过度,身体每况愈下,后来有一次死在了他儿子的墓前。就这样了却了他的一生。

  正如: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篇4:《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巴学园我之向往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巴学园,我之向往

  一口气读完《窗边的小豆豆》。

  准确地说,我是花了五个晚上将书读完的。对于阅读速度比较慢的我来说,这是比较快的一次。是的,我们被书中的描述深深地吸引了。

  该怎样描述我心中的这个教育天堂呢?我总觉得这宛如一个美妙的童话故事。巴学园,一个以大树做校门,电车为教室的神奇学校。有着最可爱的校长,最亲切的教师,最自由的教育,拥有着我最最向往的一切。

  对巴学园,我想套用一句广告词:“读一次就知道是我想要的!”那样的校园,那样的教育式,难道不是我们想要追求和拥有的吗?巴学园一个不大但却充满童话色彩的儿童乐园:小小校门由矮矮的树长成,写有校名的牌子被风吹歪到了一边;校园的围墙也是各种各样的树围的;教室、图书室是用废弃的电车改成的---么新奇而有趣!比起我们现在的混凝土钢筋筑,至少要朴拙而有创意得多。她没有让人产这儿就是学校的感觉,但谁又能否认她给予孩们的教育弥足珍贵!

  巴学园的学习生活是自由自在、身心愉的,它让孩子们从最喜欢的功课开始学习,学的顺序和内容由自己确定,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可以去进行散步活动。在图书室里,可以读自想读的书,只要喜欢,什么时间来图书室都以。如果有想借的书,也可以带回家去读,读之后,再把书还回来。孩子们在这里读书是快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做到了“无论周围怎么杂,都能够立刻集中精力”。没有诸多的约束,的只是自然天成。在教室里可以随便坐自己的位子,上学可以穿最差的衣服,这样就可以情地没有顾忌地去玩耍而不怕弄脏弄坏了衣,当然也不会有攀比了......一切都是那么自舒展但却并不散漫。细细品味,其中也许能被们解读出若干条教育理论或信条来,但唯独能忽略的是小林先生的用心和智慧,他就像柳宗元笔下的种树人郭橐驼一样,是从孩子的长规律出发,顺乎其性,不着一痕。他对孩子了解是那么深彻,他对教育的设计又是多么独特呀!他让孩子们品尝“山的味道,海的味”的同时既克服了挑食的毛病又学习了生活知识;他让孩子们在散步的时候认识了油菜的雄蕊和雌蕊;他尊重儿童,拥有着博大的人情怀,在小豆豆从厕所的掏口掏钱包的时候,没有一句责备或训斥,只是要她记住“最后把些东西放回原处”......

  小林老师,一个富有教育理想、拥有教育智的父亲般亲切慈祥的小学校长。

  小林老师常常感慨地说:“现代教育太依靠字和语言了,这恐怕会使儿童们的官能衰退吧?这些官能包括用心灵去观赏自然界,谛听的细语和触发灵感等等。”在小林校长的观念中:每天的散步是教育,在礼堂里吃“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也是教育;让孩子在晚上看“新来的电车”是教育,露营、走夜路试胆量也是教育;运动会是教育,茶会是教育,学种庄稼也是教育;野炊是教育,医院慰问受伤的军人是教育,参加同学的葬礼也是教育。总之,要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要孩子在阳光下、空气中、社会上成长,这是自的成长、健康的成长。他让孩子们时时处处在习,又时时处处像是在快乐地游戏,学习和玩在巴学园里界线是如此地难以区分,或者说与玩是相互交融的。

  巴学园里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友善的,互之间是尊重的。在这里,没有优生和差生之分,没有残疾人和健全人的区别,因为校长小林宗作先生认为“无论做什么事,大家都是一样的”,大家在特殊的游泳课上裸泳,露出最自然的身体和肌肤。孩子们也因此知道了“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在校长精心设计的运动会上,高桥君(侏儒)成了每项比赛的冠军,成了全场瞩目的焦点,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拥有了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自尊与自信。而他现在正担任着安腾电气公司的“协调工作”,过着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对生命的敬畏,对每个自然人的尊重,对爱的教育的理想诠释,使得巴学园在我的心中成了一块教育的“圣地”,也让小豆豆们这群巴学园里的孩子由衷地唱出了“巴学园,好学校,走进去一看,还是好学校!”

  人,作为生命的高级主体,是有情感、有灵性、有智慧的。你看小豆豆,她和宣传艺人打招呼也好,戴蝴蝶结也好,扎上小辫也好,每一次都伴随着生动的、富有儿童特点的心理活动,甚至于野炊时也要模仿一下妈妈端锅之后摸一下耳垂的动作,小豆豆觉得这个动作很有大人味儿。她对自己理想的设定也在不停地变化着,由当个宣传艺人到做间谍,再到做售票员,最后又想到巴学园去做一名老师!外部的教育和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不是善变,而是一个真切生命个体丰富内心世界的生动写照,在这种自然的变化中,孩子也悄然长大。教育者便是在这过程中去“润物无声”。将生命当作生命去敬畏,让儿童回归儿童本真,让教育去正确担当教育,才是动人而震撼的,如果无意中将儿童蜕化为“机器”或“工具”,教育者将不慎滑入“罪人”的沟壑之中,作为教师,我将慎而又慎!

  一个决定:将《窗边的小豆豆》永远珍藏!

  一个心愿:为美好的巴学园静静守望!

篇5:读后感《老人与海》:孤傲不孤单

  《老人与海》读后感:孤傲不孤单

  第一次翻《老人与海》是中考结束后的那个夏天,没有看完,后来就闲置在书架上,暑假看到这本书,心里突然很感慨。一个下午读了两遍。

  第一感觉就是老人其实是个很孤寂的人,在海上和马林鱼僵持的篇幅里,海明威用“孤单单”这个形容词用了十来次。海明威的“电报式语言”是不会用无关痛痒的词达到这样一个频率的,而就算没有用这些直接的形容词,在老人的言行举止里也体现了他“孤单”这一现状。他一个人自言自语,一只小鸟停在他的钓丝上,他说自己总算有个朋友在一起了,同时他也“越讲越兴奋”;在与马林鱼僵持的时候他会和鱼进行许多的单方面的“对话”;他可以突然很大声地对着海上的空气和水讲着自己的话......

  孤独是人的属性,绝大多数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然后自己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很多路需要自己一个人去走,很多事需要自己一个人去完成。孤独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就像蒋勋在《孤独六讲》的自序里说的“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这不是一种让人脸红的状态,反而是一种坦率的感受。

  老人的孤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孤傲,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固执。老人用84天的“运气”换来了一场第85次出海“两天两夜”的奇遇,他有种直觉“觉得今天很有把握”,觉得85是个吉利的数字。当我们经历了84次失败,我们能否还依旧怀着信心重新出发?我做不到,大概在很早之前我就无法坚持。身边人同情的眼神、无心或有意的玩笑像一道屏障,把老人和他们的世界隔绝开,他是个“背运”的人,与众不同的另类。理所当然的,他就成了那个独来独往的人,一个人住、一个人出海,一个古怪的老头儿。但是,这种孤独并不让人感到绝望,至少他还有孩子曼诺林和不止一次援助过他的船老板马丁。

  也许当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更加无所顾忌。前面的路望不到尽头,像片海,海上的我们无依无靠,我们靠着意志去闯,不考虑结果如何,勇往直前就好。孤傲的英雄在海上和马林鱼僵持,和鲨鱼群对峙,身心都很痛苦,但是他压根不想承认他的痛苦。

  人生的残酷在于你永远无法预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可预料性和悲剧人生的不可逆转性让人生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好像就是一个很简单但一针见血的玩笑,老人斗争好久后获得的胜利果实在短暂的时间里被接二连三的鲨鱼吃完,尝试过抗争,但是最后宣告失败。当他的战利品被鲭鲨咬了大约40磅后,他“抱有坚决的意志和狠毒无比的心肠”刺死了它,他想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自己没有得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面对落差,这个硬汉子也设想过逃避,如果一切都没有发生该多好。当他的马林鱼兄弟最后被吃得只剩下白花花的鱼骨以及首尾后,他也看到了海岸,“是我走得太远了啦”,这是他最后的解释。他把同他在海上僵持了两天的马林鱼看成“亲兄弟”一般,他们并排地拴在一道,漂在海洋上,回程的路上他并没有用胜利者的姿态对待他的马林鱼朋友,甚至在僵持的时候他还会同情它,担心它没东西可以吃。前后心情的落差是巨大的,在去往海洋的路上,钓丝牵引着的马林鱼让他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回程的路上他的朋友被饥不择食凶残的鲨鱼变成一具白骨,这时他也愈加孤单单了。这个玩笑开得真大!

  但是即便是孤单一个人,心里还是会有放不下的事物,而老人现在生活里最大的牵挂就是小男孩曼诺林。孩子是他精神的一个寄托,这个寄托让孤傲的老人不那么孤单。

  “要是孩子在这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六次,几乎都是当他遇到某个瓶颈的时候,他总是希望如果孩子在自己身边就好了,曼诺林好像是他难过时候的一种“心灵寄托”,就好像当你难过难熬的时候希望身边有个人陪着,也许不用说很多,但是你们的默契足够让你迅速安定下来。他喜爱这个孩子,他们俩是一对“忘年交”。但是在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时,大概是他整个“奇遇”里最难熬的时候,他却没有提起“要是孩子在这多好啊”,我想大概是因为第一次带曼诺林上船,那条生龙活虎的鱼差点让孩子送命。我猜测这应该也是老人想保护曼诺林的一种隐约的体现。

  孩子照顾着这个孤单的老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相信是会有一种感情可以打破血缘的界限。老人带着孩子开始了他的出海打渔之旅,他是曼诺林心目中顶好的打渔能手。在归途里老人自言自语时说“他一定会替我担心”,这是一种绝对的信任。曼诺林照顾老人的行为里,让我觉得不像个小朋友,他体贴懂事得和他的年龄不符合,有种超越年龄的成熟。也正是他的存在,让整个有些残忍的故事变得有了许多的温情,让孤傲的老人有了一些可以不孤单的理由。

  如果再给你一次可以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保持现在的生活,还是走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如果再给老人一次机会,那个在归途想着“这如果是场梦该多好”的老人会不会真的会选择在第85天不再出发,或者在和他亲爱的兄弟马林鱼僵持的时候割掉钓丝?我想,老人不会,即使最后伤痕累累,即使最后一无所获,就算失败,但是这样一种经历却可以铭记一生,给自己一种无法言说的力量。睡醒后,他会再次出发,进行他的第86场旅程,面对的还是未知的未来,但是老人始终怀揣一颗勇敢的心、刚毅的心,像个硬汉子,是个硬汉子。一个人上路,像个孤傲的英雄去开拓新的海洋,但是心里却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