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参评县名师评选心得体会

参评县名师评选心得体会

参评县名师评选心得体会

  参评县名师评选心得体会

  很感激学校领导班子的公平公正,在综合考虑之后推选我参加县名师的评选。本来没有报什么希望的,评选的要求必须是工作10年以上,我刚好到杠,在参加名师的评选中自己是最年轻的一员,那么多老教师,优秀的老教师,戏可能不大。但心中又满怀期待,期待这一次我还能如此的幸运。

  刚毕业时老教师们曾告诉我这个证你用不上,因为你还没进小一,那个证你也用不上,因为评职称加分时只加同项最高的一个......后来慢慢的长大,经历的事情多了,渐渐也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成功是要经过日久天长的磨砺,痛并快乐的蜕变。每脱掉一层皮离成功就进一步。后悔自己那么单纯,轻易地错过太多的机会。有了这种深刻的体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才会努力,努力再努力,从乡镇考到县城一步步走到今天。

  此次参评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了自身的优势:有的人每项荣誉都取得最高项后就不再奋斗,如有了县讲课比赛一等奖就不再参加第二次讲课比赛,有了市一等奖县里其他的讲课活动都不参加。当我面对这种情况时更多考虑是自己肩上的责任,听从领导的安排,尽力做得最好,取得了很多同类或同等级的多个荣誉。当领导看到县里的三个公开课证,两个县级讲课比赛,两个市级讲课比赛,多个省市县级辅导奖,教学设计奖后,可能会觉得我是一个努力的人,实干的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再次感谢学校领导的公平公正,给我这次机会!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类同等级的证件较多,但最高级别不是很多;教科研工作是弱项,主要由于自己平时工作懒于动笔,缺乏必要的反思与总结。对课题开展的一些工作不熟悉,因为不会不懂所以有畏难情绪。虽然我校也有一些较高级别的课题顺利结题,可向他们请教时要么人家说学科不对口,不愿意说;要么自己也说不清楚,不知道怎么做的就结了题。所以我,我们迫切需要能有一位优秀的专家来指导、帮助我们,带动这项工作快速的开展。这是我们学校多数教师的共同心声。

  在这次校内选拔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件令我郁闷的事:与我实力不相上下的一位老师以为自己会势在必得,结果令她大失所望。她公然找到领导抨击我的某个证件不合格,并在我面前很气愤的抱怨。我与她共同入校,她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完全不顾六年的感情在领导面前抨击我!我很伤心,难道在利益面前就没有真正的友情吗?

采编:www.234fw.cOm

篇2: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0**年4月29-3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z举行的z市小学数学“统计”专题教学研讨会。会议结束虽然好多天,但是那精彩的课堂,到位的点评,热烈的讨论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看到于科长博客里骨干群成员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深刻而透彻的学习体会,我被深深的吸引着,感动着,同时也在思考:自己该以什么样的角度审视这次会议呢?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妇女之一奥普拉曾说:“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是的,在这次研讨会里我不但增长了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更从小学数学团队的身上看到了智慧与梦想,他们的汗水让梦想飞扬!

  一、统计世界,魅力无限

  此次“统计”教学中的三个课题:折线统计图、众数、统计我都曾执教过,但很少在历来的讲课比赛中见到过。虽然《众数》和《统计》内容教材修订后小学阶段都已删除,但九位执教的教师对教材深邃的思考,对学生智慧的引领都值得我去学习,这是教师高超教学能力和艺术的体现。

  《折线统计图》我曾执教过,当时虽然借助课件有条理的分析,但学生始终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理解有难度。从三节课中看出,执教教师采用了多种直观策略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这一特点,如:结合生活中的爬山情景理解陡、缓的含义,间接渗透折线统计图线的变化特点;用手势反复比划,体会线的变化特点;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由条形统计图向折线统计图的演变过程,自然对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思考:

  几节课中折线统计图都是通过课件直观呈现形成过程,在讨论时多数观点也支持先认识再画。记得我曾听过此课在山东省讲课一等奖的视频,教师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在思辨过程中体会其特点。画与认识相结合,效果也不错,这节课是否也可以有新的展现形式?

  《众数》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枯燥和抽象,三位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本课,力求学生在充满智趣的数学课上体会众数的特点,理清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不同。如庞德昌和李守强老师都创设了富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为引入本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庞德昌老师借助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直观感受众数在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杂乱无章的数据变得有条理,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善于观察,你会发现数据之美。”“攀登,你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学习,会让你看见最美的风景。”在这里我们不仅理解了众数的特点,更欣赏到知识以外的东西。

  我的思考: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表述太抽象了,能否换个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学生只需理解,有必要呈现吗?

  《统计》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领域最后一部分教学,几位执教教师从不同的视角研读,展现给我们一个更宽更广的统计世界。生动的课前交流否定了我们坚信的“眼见为实”;贯穿始终的生活情境体会了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独具匠心的课堂总结让人眼前一亮,如口头作文《统计中的》;内容各异的板书设计让我们揭开统计的面纱,看到它的真面目。

  我的思考:几节课都过分强调了眼见为虚,这样易给学生误导。可以呈现几个信息呈现正确的统计图,在对比中加深对统计数据与结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另外,负责研究相关课题的骨干班成员也做了精彩的展示。同样的课题,不一样的精彩,对比自己曾经的课堂教学,才知道自己的认识是那么肤浅,教学设计是那么浅显,真是愧对学生啊......世界无限广阔,知识永无穷尽。只有脚踏实地,潜心研究教材,才会收获美丽的数学课堂。骨干班的成员们,我为你们骄傲,你们是好样的!

  “Y图评课”让人眼前一亮,使观者从听、看、想三方面进行有效梳理,成果显著。

  二、短暂会议,无限感动

  1.谁不说俺家乡好!

  本次活动不仅有精彩的课例、动听的歌声,更有一种浓浓的人情味。潘旭主任,一位学识和人品都让人敬佩的老教研员,退休后离开了他一生钟爱的教育舞台,但于老师没忘记这位元老,以会议的形式为他接风。听着潘老简短的点评,看着潘老真挚的文字,丝丝感动源自心底。“谁不说俺家乡好!”是呀,小数团队不仅是梦想启航的地方,更是心灵休憩的港湾......听说潘老要出书了,试想自己退休后,是不是也能像潘老这样且行且研究,为教育的发展贡献余热?那就趁着年轻好好积攒力量吧!

  2.小学数学骨干班-梦想在这里启航

  当初成立骨干班时,县里的教研员也动员我去申请一下,无奈当初孩子太小(一岁),实在跟不上。看着身边的好友都入了骨干班,心里很是羡慕。今天一见,果然不同反响。40位骨干班成员个人备课-25位选拔入围-9位选手幸运执教,这是一个怎样的历练?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是呀,没有这样的动力,这样的折磨,他们怎么能化茧为蝶,站在这个梦想的舞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其中要感谢一个人,我们才华横溢的于老师。“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领导决定一个团队的素质,看着一次次成功的会议,听到不断传来的喜报,可以想像这背后的汗水与智慧!于老师是成功的,也是幸运的,做于老师的学生更是幸福的!庆幸这次学习没有白来,相信每一位与会者必是期待而来满意而归。是该给自己好好定位了......

  总有一些画面触动岁月的神经,总有一段优美地旋律萦绕心头,总有一段回忆深埋心底。此次会议会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一首动听的旋律,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鞭策我在教育的路上不断前行!

篇3:小学课堂大比武听评课学习体会

  小学课堂大比武听评课学习体会

  紧张而有序的教学大比武活动已告一段落,我作为其中的一员,经历了上课、听课、评课等教学过程,老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及敬业精神,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课前充分准备。只有备好课教师才能上好课。教师站在讲台上也自然底气十足。首先,教师备课要认真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难点。使知识能够运用自如。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还应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会产生哪些困难,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有所了解。我这次上课的题目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课前,我自己不断钻研教材,查阅各种资料,向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如何开展一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

  上课组织得当。各部分衔接好,一环扣一环,始终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和学生要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引导学生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有良好的课堂纪律,且课堂不失活跃气氛,使一节课顺利进行。

  听评课也可以促使人成长。除了自己准备课,我还受本校几位老师的信赖,去听她们的课,并加以点评。共听了三位老师的课,在给她们点评课的时候,我发现原来要想帮别人修改教案,远比自己设计更难,必须很快地了解教材内容,在听课过程中形成思路。

  总之,本次教学大比武活动的开展,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应该耐心、细心、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在听课学习中,我观察到许多教师他们的举手投足间都是那么的风情幽默,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教的快乐,学生学的快乐。通过本次的课内比教学活动,提高了我的课堂教学的效果,锻炼了我的教学基本功,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

篇4:于永正的二十条建议读后心得体会

  于永正的二十条建议读后心得体会

  读了《于永正的二十条建议》,很有感觉,尤其是那些关于组织教学方面的建议我觉得非常真实,很有用!但正是这二十条初为人师时所要特别注意的建议,我还是有几条几乎做不到,如“课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我真很难做到,平时几节课连着上下来我就只顾忙自己的了,很少跟学生一起玩,而且连着上几节课时下课的十分钟老师也觉的很宝贵,我觉得那十分钟如果得不到静静的休息真的很难保证下一节课有足够的精力,所以虽然我经常看到专家们提出此建议,但仍然做的不好。

  还有一条是“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去。”说真的,我很愿意学习,也在图书室借了不少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但是很难看完,总结一下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些书籍理论性太强,不像小说那样吸引人;二是作为老师的我们真的希望生活能够是闲适加充实,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来放松一下。所以有时觉的教育家老是在书上大谈教育学理论要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沉醉其中又不知不觉学了知识,但他为什么就不能自己将书也编的让老师像读小说一样沉醉其中自得其乐呢?

  还有一点“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时“虚假繁荣”、“泡沫经济””我觉的这一点提的很好。

  刚看完这一点建议时我还觉的这一点应该是针对语文课堂而提的,在音乐课堂上推理与思考的东西很少,音乐是一门感知性特别强的学科,有时就需要热闹、创造,但一细想,不管哪一科,老师的提问都特别重要,如果老师的提问过于“泛”或是过于“浅显”那课堂的虚高马上就来了,学生争相举手,很容易把问题引入到不在主题之内的范围,如果是公开课,老师要收回这尴尬的局面就有点难啦!

篇5:课堂大比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讲课体会

  课堂大比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讲课体会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文章。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第一次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觉得很失望。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优美词句,读起来会让你心动;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了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当我找到了季羡林老师的方方面面的资料的时候,特别是20**年,95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年度十大人物时,季羡林老先生说:我没有做什么令人感动的事,真的是有的话,只有“勤奋”两字。那是,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再也没有逃避和偷懒的借口,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资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我准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小组合作,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学生写话,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通过对季羡林老先生人生经历的介绍,引导学生、想象写话:、他会梦见什么?从而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纵观我的教学,我也清楚地看到这节课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是有待改进的,如: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开阔、老师未能及时把握住课堂上学生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而觉得有点遗憾。如在品读、感悟德国民族奇特的句子时,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认为德国人与中国人在养花的价值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内是给自己看的。

  因为学生联想到春节的时候,中国人买了桃花、水仙花、菊花等漂亮的花朵是摆在屋里供自己欣赏等等。这时,老师没有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力求通过思考、总结、学习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