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小兔请客》数学教学反思

《小兔请客》数学教学反思

《小兔请客》数学教学反思

  《小兔请客》数学教学反思

  1、只板书了一个题目,忘了把算式写出来了。

  2、 我想先让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再引出算式,这样可以加深对算式的理解,但在引导的过程中,很吃力,学生不知道应该列什么算式,不明白我在问什么。应该把情境图和小棒、计数器都放在一张幻灯片上,这样,学生就能明白我在问什么。

  3、学生经历了整十数加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对减法算式就好理解了,能很快的摆出小棒,拨一拨计数器,并且列出算式。

  4、讲课用到的语言很罗嗦,其实孩子们心里已经很清楚了,但还是在不停地问,比如通过摆小棒引出了算式,20+30=50还要再讲解算式中20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我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5、时间安排得不是很合理,最后设计了一个看图提出问题,并且列算式的题型,由于时间不充分,没有让孩子多练习练习。

  6、课结束的很匆忙,没来得及让孩子巩固一下这节课的知识。

  这是我对这节课做的几点反思,希望老师们能多提宝贵意见,弥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wWw.234fw.com 234范文网

篇2:《锐角和钝角》数学教学反思

  《锐角和钝角》数学教学反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锐角和钝角》。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并已经建立了正确的表象。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学生对角的认识,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够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所以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

  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会用相关的工具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看、说、做、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锐角、钝角。

  根据小学生好动、精力容易分散的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简笔画,让学生在图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儿童学习概念一般都要经过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内化成概念这一过程。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考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出发,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且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角的家,让学生在角的家族里找出直角的哥哥和直角的弟弟在哪里。学生先自己探索,然后和同桌交流,准确地找出直角的哥哥和直角的弟弟,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地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再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平面图形(几何角),顺应儿童认识的规律。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无限趣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演绎数学,我利用练习九的第2题的一个为学生用眼睛不能很快看出来的直角。让学生感觉又像直角又像钝角,产生争辩。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索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在矛盾冲突中自然地突破难点。通过

  “走进生活找锐角和钝角”、“利用身边的物体做锐角、钝角和直角”、“用巧巧手画出锐角和钝角”等活泼有趣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课外延伸让学生应用锐角、直角和钝角设计活动小人,加深了对这三种角的认识,又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个性化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还渗透了数学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也有处理得不好的地方,请各位老师给我多提宝贵意见

篇3:《鸡兔同笼》数学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一度的校本教研--“两课两反思”活动如期而至,有幸代表六年级数学组参与其中。这次活动的主题为“数学思考”,根据这一主题,会同本组老师意见和自身条件,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选择了执教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一节内容--鸡兔同笼。

  这一题材,在不同版本的教材其编排不尽相同。如:北师版教材借助“鸡兔同笼”这一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再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举,旨在通过对一些现象观察、思考,是学生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人教版教材则先后呈现了猜测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抬腿法等,注重体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旨在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而苏教版呈现的是画图与列表,但更强调画图。

  对于“鸡兔同笼”问题,一些学生通过校外的辅导班曾学习过,学生知道如何求解“鸡兔同笼”的方法,但对于为什么是这样却说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而这一课题,__、___、___、___等名师都上过,也有不少经典的教学案例,但其侧重点不同,风格也不一样。面对自己的学生,他们的教学案例不一定适用于我们学生实际。同一个载体---鸡兔同笼问题,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学段可以教出不同的知识点。教材其实只是个载体,同一个题材你可以赋予它不同的使命,这也许就是大家常挂在嘴边的“用教材教”。钻研教材,除了研究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我觉得更要深入地了解知识的来源及其背景。研究的目的除了找出重点、难点和关键,更重要的是挖掘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此为依据,我在教学这一内容,应该可以上出我的“新意”。我能留给孩子些什么呢?我想到了解题策略、数学模型、数学文化??

  站在大师们的肩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及我对教材的理解,课始由猜硬币游戏引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后续“鸡兔同笼”的研究奠定解题方法基础,然后开门见山的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鸡兔同笼”问题;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和方程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并加以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接着引出《孙子算经》中的一个数据比较大的鸡兔同笼问题,先让学生用自己刚刚学到的方法进行解决,然后再激发学生“了解古人的解题方法”欲望,让学生自主的去阅读书中的一段阅读资料,了解古人的解题方法。老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当代的张景中院士等人新解法。

  通过介绍这些从古代到当代,从画图、列表、假设到方程等方法,揭示人类从对问题的坚持不懈地研究中获得乐趣,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对本课进行拓展。最后就是利用学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同样也运用于生活。

  鸡兔同笼”原属于奥赛典型题,如今编入新课程教材第十一册中。对学生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认为必须让学生经历从多种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展开讨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调整解题策略,在汇报交流中,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分享他人的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积累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灵活运用该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鸡兔同笼”问题。

  特别是用假设法解答,学生理解起来很难,为此我利用课件展示的图片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了,学生很快理解了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了沟通列表与假设法、抬腿法、列方程等方法之间的联系。二是注重了学生对数学模型的建立。课前,我仔细揣摩了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哲学》中的一句话:“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帮助学习者逐步建立与发展分析模式、应用模式、建构模式与欣赏模式的能力。”我怎样将这样的理性论断转化为教学行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一些数学问题所具有的“模型”力量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做了如下教学尝试。

  一、猜测游戏,引入新课,增加开课的趣味性。

  二、尝试学习,独立思考。有选择地让学生交流几种典型的解法,是对独立尝试解题过程的适度敛收,是对教学进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的甄别与有效利用;教师有选择地呈现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以及适当的点拨和精当的补充,凸显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从展示不同做法中,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感受数学文化、数学思维不仅有理性的深邃,也有感性的快乐。

  三、优化算法、建立模型。通过对几种典型解法的梳理、分析、比较,使学生在掌握不同解法的同时,能懂得这些解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形式”及其解题策略体系,建构起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人狗同行问题的介绍使课堂又增添了几分鲜活。

  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设计立足生活的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数学建模的价值,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与能力

  回顾两次的执教,存在一下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提高与思考:

  1.由于注重模式,合作交流,教师点拨这一块不够透彻,没有关注到差生。学生汇报时,老师引导多了点,可以多找学生汇报,其他学生可能会听得更明白。

  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听不明白的及时向别人提问,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

  3、没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少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4、学生比较喜欢假设法,但发现推理时思路不清,容易出错,如果及时指导学生写推导过程就会较好地避免问题的出现。

  5、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如何调控才能进一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如时间的把握、学生合作过程的控制、合作学习的效果等;

  6、有意义的练习及作业的设计要考虑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练习内容的层次性,手段的灵活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此方面还需待提高。

篇4: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 该读哪一个 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 "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 "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以上三个活动之所以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一 凸显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个活动中,学生都把角从0度展开,这就帮助了学生确定0度的边,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点和标准。再者,学生一直开口读数,并都是从0度开始往下读。不管0边在左还是在右,也不管是内圈还是外圈,只要从0开始,从小到大地顺着往下读,就一定不会错,这其实也是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质化,利于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 克服了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学过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这一知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度量,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来,量线段时学生只要对好了0刻度,观察线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并且都是从左往右数的,这恰好对本节课容易造成负迁移。通过以上三个动态化的活动,打破了学生在度量上的思维定势,重新建立起正确的度量习惯。

  三 活动的层次性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活动都是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但体现了目标达成过程中从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梯性。要让学生正确度量,必须建立刻度增加的动态表象,而动态的表象又有赖于直观的感受,因此从最直观的肢体语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后到完全几何化的角,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清楚。

篇5:《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数学教学反思

  《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数学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思路

  1.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10.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2节课。学生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等知识后,“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就呼之欲出了。它既是三角形全等的拓展和延伸,又是今后很多综合题证明要用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猜想、探索、说理等能力,对掌握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 教学目标定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正确掌握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灵活识别两个三角形相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意识,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通过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和应用,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独立的思考习惯。

  3. 教学环节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淡化教师的“教”,而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建构,强化小组互动、小组交流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各有侧重,又环环相扣: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剪纸这个环节发现问题:三角形的相似与角和边都有关系,从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学生通过第二次剪纸操作、小组交流,初步得到猜想。

  (3)说理验证,得出结论。通过交流与讨论,将所得猜想进行说理验证,得出判定定理二。

  (4)应用结论、解决问题。注重“变式”练习,对判定定理进行巩固与提高。

  (5)回顾反思、总结概括。学生交流本节课的心得,体会研究数学问题要经历的步骤(操作--观察--探索--说理)。

  (6)分层作业、自主发展。让不同学生在数学上都能有所发展。

  二、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用导入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PPT展示月城镇标志雕塑照片)(学生笑)

  师:同学们,这是哪里?

  生:月城。

  师:每当我经过月城,都会看到月城的标志性建筑,很小的时候,月亮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神秘”,嫦娥为什么会奔月?月球上有外星人吗?如果有,外星人是使用“火星文”还是“月球文”?(学生大笑)希望同学们能以“积极探究”的精神来面对周围的人或事,来面对你的学习,你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的博大而神奇。好,上课。(尽可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相似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都各有一个50°和70°的角,它们的形状相同吗?大小呢?

  ......

  师:我们说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况。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中有一种既使用角,又使用了边,是哪种方法?

  生:两边对应相等并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我们能否使用类比的方法来猜想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来动手操作一下。

  ......

  设计意图:

  高尔基说过:“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是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而课堂导入讲求“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般将学生吸引住,在考虑了我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后,我在组织新课导入的时候,展示了月城镇的标志性雕塑照片,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这节课的学习中来,在情感上也与我更贴近了一步。随后,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大胆猜测,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片段二】--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师:(展示三角形图形,并粘贴在黑板上)老师黑板上的这个△ABC,满足∠A=50°,AB=36cm,AC=24cm,请你画一个△A'B'C',使△A'B'C'∽△ABC,并用剪刀把△A'B'C'剪下来。

  (学生操作3分钟)

  (学生画出并剪下了符合条件的三角形,请三位学生分别将剪下的三角形贴在黑板上,并将相应的条件标在图形的下方)

  师:你是怎样画的?请上来讲一讲。

  生A:我是取中点,得中位线,得到了A型图。

  师:真棒!学以致用!

  生B:我画的三角形满足:∠A'=50,A'B'= 9,A'C'= 6。

  生C:我画的三角形满足:∠A'=50,A'B'=12,A'C'= 8。

  师:你们所画的三角形一定与我的三角形相似吗?

  生A、生B、生C:一定的。

  (学生信心满满)

  师:其他同学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生:同意。

  (学生异口同声)

  师: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度高)

  生D:按上节课所学的判定方法,还只需要另一组角相等就行了。

  生E:可以用量角器来验证一下两组角相等。

  生F:我认为只要把剪下的三角形平移到原三角形的位置就可以了。

  (学生将两张三角形纸片重叠,进行验证)

  ......

  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无可置疑的,但问题是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自己概括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知识,这都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教师就是教者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思维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本段内容在设计时,我仅给了学生一个探索问题的方向与路径,让他们沿着老师指引的方向,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结果学生的回答超出想象,本节课也收获着一个个“未曾预约的精彩”。

  三、教学反思

  (一)创设动手机会,提高了探究能力

  本节课设计的问题贴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并且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借助于剪纸活动,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探究活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二的得到的过程成了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也为自己的发现而表示自豪,并且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著名学者波利亚明确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新课程也积极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活动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并将动手实践、观察、合作交流等方法,有机地组织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受这节课的启发,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1)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3)创设有效的问题途径,营造学生的探究氛围;(4)选择合理的内容、材料,创设探究的条件。

  总之,探究性教学活动应该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构建知识的学习活动。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活动,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二)渗透数学思想,提高了学习品质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灵魂。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可能忘了,唯有深深印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等,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

  受这节课的启发,我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有了一些新的认识:(1)把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契机,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反复体验其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导向功能,就会在学生思维意识中打下数学思想方法的烙印,从而上升为数学行为背后的内驱力,优化数学学习及研究的进程。(2)注重形成思想方法体系,以利于巩固、运用和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结构的形成必将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经过反复总结、概括,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系统总结,概括,阐明其中的作用,明确各知识点中隐含着哪种数学思想,注重阶段性归纳,概括,从而形成数学思想方法体系。

  教学实践证明,把数学知识学习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相结合,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领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这既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三)不足之处及改进策略

  1.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不强。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的学习比较机械、被动,也缺乏自主学习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能力。所以以后应该在以下方面注意改进:⑴强化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教师应对学生在不同学习任务和环境下的动机态度加以引导,让学生不断通过评估自己的学习来激发学习的努力程度。同时给他们提供感受成就感的机会,增强自信心。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并给与帮助,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2. 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有待加强。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上课被动等待、或者因面子问题养成了不敢当众表达自己意见的习惯,这样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远,师生的互动交流也就存在了障碍。所以以后应该在以下方面注意改进:⑴尽可能在课堂中提出有价值、有针对性、有梯度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⑵真正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