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江总书记说:“学校教育德育为首。国家的兴亡发达,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四化’建设的接班人。”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个社会现实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必然使学生的思想、心理产生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新特点,必然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许多新问题,带来许多新困难。这些新特点、新问题、新困难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在马列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所以要在新形势下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必须不断深化德育改革,以改革求实效。

  我校历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九五”期间,学校开展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研究”,“十五”期间,学校开展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同时引发了学生阅读环境、阅读生活、阅读课外书籍的热情。学校引导学生把读书与环境、生活、校园文化、做人等紧密联系起来,在与各种书籍的对话中增长知识,明白事理,提高修养,充实思想,陶冶情操。“十一五”期间学校选择“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研究”,无疑有利于学校文化的积淀,是原有课题研究的深化和延伸。

  学校教育,德育是根本。以往我们的德育教育重说教,重灌输,消泯了学生内心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忽略使学生的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这些都与新时期对人的素质要求以及我们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小学生活泼好动,为此,在教育中我们力求做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他律和自律相结合、明示和暗示相结合、说理教育和品德践行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接班人。

  二、概念界定

  德育的概念表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使受教育者能自觉抵御社会的不良倾向,明辨是非,逐步确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德育的实效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实际成效与结果,它是学校德育管理的灵魂。实效性是相对于“形式”和“低效率”而言,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和实实在在的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理论依据

  《小学德育纲要》中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社会各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李岚清在《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指出:学校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不同年龄段,采取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方式。国内外研究表明:实施德育目的、任务、内容的具体活动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在校内有各科教学、校级活动和班队活动,在校外有家庭教育活动和社会教育活动。

  四、课题内涵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教育目标的重要体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都不完善,他们的可塑性强,他们特别需要成人尤其是教师的循循善诱。本课题研究立足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体验活动,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来优化德育途径,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德育功能的发挥上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探索一些规律。

  五、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对德育实效的内涵、特征的辨证研究,形成具有校本特点的对德育实效性的独特认识。

  2、通过实践研究,逐步确立和形成一个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符合小学德育规律,具有一定特色的,具有实效的学校德育途径方法体系。

  3、在研究进程中,进一步探索德育合力工程,树立德育为首的观念,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培育人文德育和促进德育人才队伍建设。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德育教育活动中强化道德体验,养成良好习惯。

  通过开展符合队员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队员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等各个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培养队员孝敬父母,热爱劳动,自强不息,乐于助人、尊敬师长,热爱学习,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品质及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2、校园文化建设中优化人文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结合学校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特色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创设优美、舒适、整洁、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形成优良的校风、班风,建立积极向上,和谐融洽,团结友爱的人际环境。以校园人文环境的陶冶、才艺熏陶作为提高德育实效的研究内容,组织学生参与环境的创设中陶冶、丰富学生情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

  3、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德育渗透,提高德育实效。

  深刻挖掘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德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风气,健康的生活情趣,文明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增强道德意志,培养品德践行能力,同时通过实际锻炼加深思想道德准则的理解,丰富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

  六、研究方法与原则

  1、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的收集和分析,全面、准确地掌握小学德育新理论,收集有关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前沿资料,坚持批判和继承相结合的原则,吸收消化已有研究的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调查研究法。认真调查分析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对我校德育工作作出评价,找出不足,寻找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比较研究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了解其他学校德育的经验,吸收借鉴其有用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德育实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对提高小学德育实效问题进行历史比较和发展预测,使之符合历史性、科学性、前瞻性的要求。

  行动研究法。小学德育实效的研究过程,既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探索过程,需要研究我们的德育行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活动受到启迪,受到教育;通过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研究,使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实践行为,使实践探索尽快上长升为理论成果,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研究原则。

  内化性的原则。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研究过程中,需要注重应用有效的教育和训练,将外在的东西通过主体转化为内在自觉行动。

  主体性原则。德育过程是一种主体过程。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构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立体性原则。德育是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德育活动。因此,在研究中,积极依靠地方党政领导,调动广大家长的积极性,开发社会上的德育资源,形成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合力,提高教育实效。

  垂范性原则。教师、家长的榜样作用对于孩子的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展性原则。学生品德的发展,是不断以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除因素的过程。

  七、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

  为了不断推进学校德育改革,我校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和情感,加强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以活动为依托,让活动成为学生获得道德体验,养成文明习惯的过程;以环境为媒介,形成一个由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互相融合的育人氛围;以课程为载体,使课程学习成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探索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约之以规的德育,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育人能力的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不仅展示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也积累了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鲜活动经验。

  1、通过开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寓目标于活动中,把他们吸引到活动中来,亲身参与其中,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近几年,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从养成教育入手,从每一天的常规入手,进一步完善《三中心小学学生基本礼仪》,进行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并开展了《小学生守则》的知识竞赛。我们继续推行领导班子行政值日、红领巾值岗制度。学校德育处特别对各班的六项常规:“文明礼仪、勤奋学习、遵守纪律、两操活动、清洁卫生、安全秩序”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公布检查分数,每周进行小结,检查考核优胜班级获星级流动红旗。全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我们还开展了“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争当文明小使者”主题教育活动,从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等日常行为入手,狠抓常规管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我们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体验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画廊、红领巾广播、黑板报、晨周会和班队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学雷锋纪念日”、“清明节”、“世界水日、地球日、环境日”、“五一”、“六一”、“奥运年”等重大节日开展有目的主题教育活动。

  在“三八”节到来之际,我们开展了“我让妈妈露笑脸”系列活动。组织全校学生开展“学会感恩体验亲情”的活动,学生为妈妈洗脚、敲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母亲,真正从内心感到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对自己的关爱,体验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

  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开展了“学雷锋,我们在行动”活动,我校高年级的全体同学走出校园,走向街道和社区,用自己的行动体验学习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喜悦。

  我们还结合清明节纪念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系列活动,开展了扫墓活动,请老教师为学生讲述解放中国的历史。利用校园网播放《狼牙山五壮士》、《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优秀影片,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校深入开展了“书香伴成长”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开展“好书伴我成长”中队活动,同学们畅所欲言,共同享受到读书的快乐,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08年我校结合“奥运年”开展了“讲文明,迎奥运,树新风”系列活动。先后举行了校园“十佳故事能手”评比、校园“十佳小歌手”评比、校园“十佳阳光少年”评比、“迎奥运,展风采”绘画作文比赛、现场书法比赛、“迎奥运,道路安全”知识竞赛、广播操会操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激励他们发挥班级小主人的作用,人人为班级增光,不断提高了孩子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08年“5.12”大地震后,我校全体师生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纷纷捐款,我校大部分学生是新昆山人子女,不少孩子租住在车库,家境贫寒,他们将自己几个月的零用钱都捐了出来。5月19日14:28组织全体师生向灾区遇难同胞默哀三分钟,以向遇难者表示深切的悼念。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我们全体师生的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净化,再次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体会到“大灾”显“大爱”的伟大壮举。

  20**年开展了“迎世博,讲礼仪”专题教育活动。学校通过红领巾广播、板报评比、橱窗布置、主题班会等活动,传播世博知识和文化,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综合能力,规范学生的言行,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形成,从而进一步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为了提高德育教育实效,学校对每天十分钟的晨会活动进行了改革,由教师为主的“说教”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活动,每周一精心组织师生国旗下讲话,周二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进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周三安排学生自主晨会,周四由学生主持红领巾广播,周五赏识自我教育。自主晨会上,学生们交流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课余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新闻等;而赏识自我教育,则讨论关于自我的话题,比如:认识自己、增强自信、消除自卑等。每个学生都可以当晨会课的主持人,话题可以自选,形式可以是即兴访谈,也可以是歌舞表演。在这个自主晨会活动“空间站”,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对话,相互交流思想,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

  几年来,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体验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大部分学生积极上进、学习刻苦、思想活跃,具有平等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都得到很好的提高。学生课间井然有序,见到老师立正敬礼问好,上下楼梯靠右行走,纸屑垃圾不随地乱扔,中午用餐安静文明,路队秩序安静有序。进入课堂,同学之间互助合作蔚然成风,班级之间争先创优你追我赶。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正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通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育德能力。

  教师首先是一个德育工作者,广大教师通过参与德育实效性的课题研究,增强了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觉性。大家都清醒地认识到在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是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全体教师都能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用高尚师德影响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都能自己做到。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追求目标,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增强教育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有效性。教师高尚的师德,使学生在富于形象化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3、通过建设品位高雅的校园环境,优化了育人氛围

  校园是师生生活、教学、娱乐和开展各项活动的主要空间。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学校的一切为了育人,首先应创建一个赏心悦目而有充满生机活力的环境氛围。

  (1)科学规划,体现整体性。校园是整体,是一幅科学、精美的画卷。用几何学、美学、教育学相结合的观点,审视校园空间、地形、建筑物体,规划环境设置,使校园环境有一种整体美感。

  (2)布局合理,体现科学性。对校园的室内、外,从地面到墙面、从花草树木的选种到小景点的确定,从校风、校训的设置到名人格言的张贴,从橱窗板报的布置到教育成果的陈列,合理恰当,幽雅充实,既不重复堆砌,又不空泛无物。

  (3)精心设计,体现教育性。校内花草树木上悬挂相关知识介绍,草坪过道旁及布置文明礼仪格言,师生的每一视野无不蕴含教育的寓意特点,有情感的呼唤,有意志的激励,有品格的昭示,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而且引起思索,受到启迪,催人奋进。

  (4)讲究特色,体现艺术性。艺术性愈强,校园文化氛围愈能感染师生,让师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教室、图书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餐厅等,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设置。每一空间构思新颖,选择高雅,比例恰当,色彩调和,呈现出浓郁的育人氛围。

  通过几年来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学校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变。进入校园,随时可以见到环境整洁优美,校园鸟语花香,草坪上、过道旁名人格言、友情提示、知识介绍扑面而来,让你感受到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为学生创设优美、舒适、整洁、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4、通过拓宽德育教育渠道,构建了家校区一体化的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苏州网上家长学校”的作用,以这一“网络平台”为载体,加强与家长的信访力度,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和班级工作的理解和信任,及时了解学生的在家在校时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使学校德育教育涉及面更广,针对性更强,反馈更及时,沟通更便捷,从而很好地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组织二次集体家访活动,指导家长科学地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让家长对学生多鼓励,多指导,少批评,少指责,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让家长了解学校、班级及子女的动态,使家长和老师面对面直接的沟通和交流,为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探索出更多的经验。学校还邀请社区、派出所法制宣传员来校作法制讲座,以生动翔实的案例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意识。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学生法制意识、思想品质、学习习惯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5、通过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推动了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

  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按照“理论辅导--实验研究--研讨交流--成果推广”四个步骤稳步开展工作;每学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得失,交流探讨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也积累了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鲜活经验;学校结合新课改,深化实践性课题研究,推进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四年多来我校教师执教课题研究实践课300余节,其中市级实践课20多节。在昆山市课题研究“双优”评比中先后有两位教师获一等奖,两位教师获二等奖。我校积极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得到升华,四年多来,我校教师结合德育科研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已有6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200多篇论文在省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奖。

  八、研究后的思考

  1、德育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德育活动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把德育活动作为德育的重要形式,应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尝试,但德育活动的内容和评价标准是什么,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活动设计和实施原则,怎样提高活动的育人效益,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2、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实践反思能力还相对较弱,从而直接导致了教科研能力和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的不足。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都对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怎样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德育实际问题,实现日常德育工作和德育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实现德育工作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转化,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3、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直接体现在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上。小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发展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都对我们的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要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必须在德育功能的发挥上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和途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充实。如何与日俱进,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也是今后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及著作目录:

  《小学德育纲要》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编辑:wwW.234fw.Com

篇2:《社区德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研究报告

  《社区德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研究报告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而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为了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这一重要决策,学校从20**年6月起,承担了由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社区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工作,学校科研小组精心组织,不断创新,潜心研究,通过抓好德育“主阵地”--学校,把握德育“大后方”--家庭,拓展德育“练兵场”--社区等“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活动,经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水平,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现将学校子课题《社区德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实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为适应新课程“知识构建”的需要,适应新世纪、新形势下,社会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特对《社区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进行了实践与研究。以往单一的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加之全球化的进程,社会环境复杂化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因素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协调和结合的情况已迫在眉捷地摆在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为了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统筹协调,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增强教育对社区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展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探讨社区德育教育的基本规律,总结、建立社区德育教育理论。指导青少年儿童教育实践,加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提高学校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由单一的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化、形成教育合力。

  二、实践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主要内容与方法:社会德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主要是了解反映学校德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现状及三者之间协调和结合的情况,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即边研究边实践,在实践中应用研究现状,并通过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结论,争取研究结论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效应。

  三、有利条件与设想

  1、有利条件:

  总课题指导有专家,社会上有关协、部门有家教中心、社区有专人负责、学校有家长学校、各方协调统一、形成合力。

  2、设想:课题研究设想从教育三位一体的网络着眼:即抓好德育的主阵地--学校,把握德育的大后方--家庭,拓展教育的练兵场--社区,在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上下功夫。设想如下:

  教育网络(三位一体)

  网络

  设想

  学校(主阵地)

  家庭(大后方)

  社区(练兵场)

  目的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孩子养成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展示的场所

  内容

  1、“五爱”教育

  2、养成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遵纪守法教育

  5、从小爱科学教育

  6、前途理想教育

  1、仁爱教育

  2、忠孝教育

  3、勤劳教育

  4、养成教育

  5、爱学习教育

  6、待人接物教育

  1、参与意识

  2、集体意识

  3、分辨是非意识

  4、正义感意识

  5、和睦相处意识

  6、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意识

  途径

  1、少先队活动

  2、班级活动

  3、基地活动(三大基地:

  即传统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

  4、阵地活动(黑板报、广播台、橱窗、升旗仪式、主体*、办小报等)

  1、探亲访友

  2、学做家务

  3、接待来客(主要是小朋友)

  4、做家里的小主人

  5、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参加社区义务劳动

  2、参加社区集体活动

  3、听取并分辨社区成员的议论

  4、能适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5、融入社区

  情感

  1、自觉地在言行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2、崇尚并养成文明礼貌习惯

  3、注重养成教育

  4、崇尚并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5、以遵纪守法为荣

  1、以不挑吃穿为荣

  2、自觉完成作业,不要家长操心

  3、每做好一件家务,心里有愉悦感

  4、在小朋友面前,有小大人,小主人之感

  5、以能正确待人接物自豪

  1、以能参加社区活动为荣

  2、有“我离不开社区”的感觉

  3、有“社区活动时好像少了一个我”而自豪

  4、自觉参加社区活动

  5、社区受到表扬我光荣,社区受到批评或别人道是非而羞愧

  评价

  1、个人测评

  2、同学测评

  3、教师测评

  4、学校测评

  1、家庭测评

  2、自我测评

  3、亲友测评

  4、小朋友测评

  1、社区测评

  2、自我测评

  3、社区成人测评

  4、父母测评

  四、实验过程及措施

  学校《社区德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子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年12月--20**年12月)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课题实验准备阶段(20**年12月-20**年6月)

  为了搞好该课题的实践,我们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

  1、成立子课题研究班子。在争取到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社区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研究任务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世斌同志亲自担任课题组长,并选派学校多年从事小学品德教育、具有丰富思想品德教育经验的思想品德学科组长吴凤同志担任课题具体负责人,同时,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龙头,带动全校相关教师,以及社区负责人、管段民警、相关居委会负责人员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学校政教副校长陈继九、教务副校长徐志先同志积极参与活动。

  2、统一思想,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由于该课题研究涉及面广,牵扯的人多,刚开始时,不少人认为只要搞好学校教育就行了,因此,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也就摆在了课题研究的议事日程上来。课题组经过学习,讨论,最后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对课题研究重要性认识的合力。

  3、确定研究对象。学校本着对各社区近开展工作远开展联络的社会德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方法,就是积极主动和学校各处文峰社区进行联系,积极参与和组织社区开展的一些活动,让调查与研究落到实处。

  4、对社区德育活动进行了一些情况调查,了解学生在社区德育活动中的状况及活动对小学生的影响。

  5、调查学生对社区文化的热衷程度及学生家庭对孩子参与社区活动的心理,情感及评价。

  调查表明,社区德育深深地吸引着、并教育着和影响着孩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社区德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

  6、以总课题为中心,根据学校对社区的调查和准备的具体情况,确立了《社区德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子课题。

  (二)课题实验实施阶段(20**.7-20**.12)

  实验子课题确定之后,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实验研究。

  1、研究社区现状,挖掘社区德育资源。值此信息化时代,对学生德育进行社区德育现状调查迫在眉睫。在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形态正在逐步发生变化,社区的作用越来越大,社区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组织功能。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是社区中的自然人,是社区中的一份子。相对而言,一个社区,就是学生的一个小社会,作为生在社区、长在社区的孩子们,不能也不可能对社区活动不闻不问。而恰恰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他们耳闻目睹了社区的变化,深受社区文化的影响。因此,对于社区德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显得尢为重要。加上社区教育的特征又集中体现在“三全”上,即“全员”、“全程”和“全面”。“全员”,即以全体社区成为教育对象。“全程”是指每个社区成员从出生到整个生命过程中,社区都在不断地提供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全面”是指社区教育的内容涉及人的素质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知识、能力和技术,道德品质、个性特征、身体健康、文化习俗等等。社区德育是孩子乃至于每个社会公民终身教育的重要形成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而,进行社区德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迫在眉睫。

  2、树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观,以儿童品德发展和个性形成的角度看,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提高整体效益,取得良好效果。否则就会出现教育效果互相抵消,产生“学校千日功,不抵社一阵风”和“五加二等于零”等现象,使德育过程呈现低效和无效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客观调控和统筹协调,努力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优化教育环境,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实效。

  3、调查了解社区德育现状与研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少年儿童是在社区而不是在真空中长大,社区精神文明的提升与沉沦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观。所以了解社区德育现状既是了解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社区开展的德育过程即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校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辐射源和重要基地,对社区精神文明产生影响,社区精神文明过程是学校、家庭与社区精神文明的互动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发展与社区发展的互相促进的过程。

  (三)课题实验总结阶段(20**.1-20**.12)

  本阶段重点是整理各项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实验成果,认真做好结题验收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了解社区德育信息

  随着新世纪新形势下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往单一的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加之全球化的进程,社会环境复杂化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因素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了解社区德育现状信息,已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因此,我们了解社区德育现状信息,主要做了如下几点:

  1、了解社区德育优势信息

  在每个社区文化群体中,社区德育无疑在正面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社区组织“学雷锋,做好事月”,对于学生的教育无疑是受益非浅。三月五日这天,我们学校所属的京山城关会仙桥社区组织区内单位职工,首先进行了颇具声势的开幕式、挑应战、表决心。歌曲声声,鼓声阵阵,让人满腔热忱,热血沸腾,接着进行了清除被卫生遗忘的角落,让社区街道焕然一新的活动,社区的人们干得汗流满面,热火朝气天。此情此景,无疑是对学生的一个巨大鼓舞。由于我们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的综合的联络网点,组建了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及时了解社区德育这一优势信息,我们让学生融入这一社区洪流中,让学生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受到了学校受不到的教育,从而在学生心灵上形成了“学雷锋、树新风、讲文明、做好事”的动力定势。

  2、了解社区德育群体信息。

  社区作为一个人们活动的群体,必须会反映出这一群体的公德素质。我们社区,所属下岗人员多,工厂工人多,无业人员多,公德素质相应较低,他们或对社会怨声载道,或“出口成脏”,打声、骂声习以为常,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有的甚至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各敲各的鼓,各唱各的调,社会风气低劣。在这样社区生活的学生,由于受社区德育氛围的影响,最容易出现“学校十分钟,不如社会一分钟”的现象。我们把这一群体戏称为“负面群体”。但是在社区内,同时生活着另一类群体,如知识分子、政府公务员等比较集中,公德德育素质较高,说的是大好形势,讲的是文明语言,人们相互谦让,邻里和睦相处,大家尊老爱。

  湖北省京山县实验小学吴凤 李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