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宝安中学内宿生晚上值班实施方案

宝安中学内宿生晚上值班实施方案

宝安中学内宿生晚上值班实施方案

  一、宿管老师晚上提前到岗位,检查好宿舍的设备,确保学生生活正常。

  二、宿管老师晚上做好考勤,维持纪律,确保学生按时休息,保证学生睡眠。

  三、宿管老师在考勤中,发现缺勤无请假,应该及时和家长或班主任联系,确保学生在家。

  四、宿管老师晚上巡查维持纪律到23:30,方可回宿舍休息。

  五、学校保安每栋楼派一人值班,从23:30至6:10时,负责监看视频,保证学生安全。

  六、宿管老师晚上不得回家,必须在宿舍休息,手机24小时畅通,有事立即赶到现场。

  七、新高中部宿管老师工作量较大,学校应增加生活补助,免费提供晚餐,宿管老师的住房费应该免费提供。

  八、宿管老师目前配备不够,最少增加3人:一女二男。

  九、注意消防安全。宿管老师熟悉本宿舍楼学生住宿的房间分布情况,熟记学生名册;对本宿舍楼的设施设备要详细了解,熟悉消防紧急疏散方案,严防火灾!若发现火种,要做好紧急避险与疏散工作。

  十、夜间学生生病,宿管老师应该及时联系校医与校车,并及时告知家长,同时向班主任和学校领导汇报。病情严重者及时送往医院就诊。

wWw.234fw.com 234范文网

篇2:宝安中学探访西乡敬老院活动方案

  每年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学习雷锋精神的高潮。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为了让同学们传承这样的美德,我校团委将组织学生会学生前往西乡敬老院探访老人,向社会的孤寡老人送上一份关怀和献出一份爱心。

  活动主题:“牵手夕阳红,温暖老人心”

  活动目的:学习雷锋精,发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

  活动时间:3月6日下午14:00--17:00

  活动地点:西乡敬老院

  参加人员:高一学生会学生

  具体活动内容:

  前期准备工作:

  1、车辆安排。

  2、准备横幅。

  内容:“牵手夕阳红,温暖老人心”安宝中学西乡敬老院探访活动

  3、购买活动所需物资。(饮用水、水果)

  4、筹备节目。

  5、参加活动的每个学生干部准备一份礼品。

  活动当天安排

  1、集合地点:新高中校门口,穿着校服

  2、集合时间:14:00

  3、活动流程:

  3.1、参观敬老院

  3.2、帮助老人打扫房间、洗衣服、床单,给老人们剪指甲,陪他们聊天、下棋,给老人读报纸。

  3.3、节目表演。

  3.4、赠送礼物。

  3.5、拍合照。

  3.6、17:00返回学校。

  注意事项:

  1、进入敬老院,见到老人要打招呼,对老人要尊重。

  2、在整个活动中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和老人的安全。

  3、整个活动必须听从指挥,不得大声喧哗,嬉戏打闹。

  活动流程

  14:00在校门口集中

  14:30到达敬老院

  14:30--15:00参观敬老院

  15:00--16:00联欢环节

  节目流程

  一、主持人开场白(z)

  二、学生代表发言

  三、领导致辞

  四、表演节目

  (1).古筝

  (2).舞剑

  (3).街舞

  (4).吉他

  (5). 口琴

  (6).歌曲

  五、合照

  16:30返校

  共有:35人左右

  物资准备:

  饮用水

  横幅

  零食(蛋糕、干果)

  相机

篇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优质课堂构建》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现有的课堂模式制约了教学效益的提高。

  目前,我国教育的教与学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学习负担很重。

  2.教师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的滞后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在升学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仍有许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为提高考试成绩,采取”题内损失题外补”的做法,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牺牲本该属于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时间,这样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出现这种局面最主要的是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不足,对优质课堂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追求课堂教学质量常常侧重于单一成绩(结果) 取向,课堂形式与内容自然比较落后。部分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讲讲、划划,学生读读、背背的现象较为普遍;有讲无练、讲练脱离的现象等大量存在。其次,教师缺乏问题教学的意识和策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到位。教学设计的问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直白表述,假问题教学的现象占有相当比例,即使设计的问题是具有思考价值的“真问题”,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自问自答、即问即答、学生思考时频频点拨,难以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和独立性。

  3.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求唤醒学生的学习及求知欲望;是互动的课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是优质高效的课堂,要求体现诱思、探究的教学思想,提高信息量、思维量和训练量。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培养目标, 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 从结果看, 不仅学生的学习成效、行为表现达到预想结果, 而且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尽可能得到全面、和谐、自由与可持续地发展, 这样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给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改良创新的土壤,新课程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而深受学生喜爱,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则充分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提高课堂效率,创造学习的兴趣化和生活化。

  综上所述,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把化学课堂生活化、兴趣化,是每个化学教师的理想和愿望。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能否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都必须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这个核心问题,也只有把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置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有一个质的转变,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也才能有根本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优质化学课堂建构的研究,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和促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快乐校园的根本要义所在。

  2.通过课题的研究让全体化学教师能意识到优质课堂在现代教育中的决定作用!有了优质课堂才能既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才敢于开展一系列活动,并借此提升学生的素质,达到学习和活动相辅相成的良性互补;没有优质课堂,把学生残忍地一把推进题海里、任由其自生自灭,每日逼迫着学生向自己的极限挑战,比拼的唯一利器就是时间+汗水,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出息的。

  3.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我校化学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有助于提高我校的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并进一步促进我校化学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素养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4.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消解课堂异化和实现学生的优质成长,同时也能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概念的界定

  (一)课堂的理解

  基于对课堂认识的加深, 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不同的学科理论、从不同的视角来透视和理解课堂:有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加以考察, 认为课堂是一个微型社会, 是社会大系统中具有特殊功能的一个小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教师、学生和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发生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 由此促进着课堂的不断变化和学生的不断发展。有研究者从管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 认为“课堂是以教室为活动场所, 通过师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职权、职责的制度化而有计划地协调师生活动,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组织系统”。有研究者从生态学的视角加以理解, 认为“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 课堂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生活于这一特殊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为某种任务而行动”。有研究者从文化学的视角进行分析, 认为课堂既是师生共同学习知识、进行探究与创新活动的一种教育情景, 也是师生交往互动的一个心理空间,更是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和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文化进行激烈地碰撞、对话和整合的社会场。有研究者通过历史的考察和对课堂存在模式与形态的分析, 提出“课堂最少有三种主要的理解:第一种是指课堂教学的场所, 即教室。第二种是指课堂教学, 就是发生在教室里的教学活动。第三种是指课堂综合体, 包括教学环境、教学活动、课程、师生关系等”。有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本质的追问, 认为“课堂不同于教室, 也不同于班级。广而言之, 教室主要是指教学的条件设施, 班级主要是指教学的组织形式, 课堂则是指课程与教学活动系统”。

  综上所述,课堂是一个集教学和课程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课堂文化、课堂关系、课堂组织与管理、课堂环境于一体的具有多种形态和结构的综合体或系统。

  (二) 优质课堂的内涵

  “优质”一词从字面来看, “优”就是指“优秀、好”,“质”就是“质量”。对质量的衡量一是从程度的视角看, 可以用优、差等来描述; 一是从要求的视角看, 质量必须满足给定的需求或期望。优质针对课堂而言, 就意味着课堂需要有一流的育人活动, 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以此来满足家长和社会的需求。然而, 优质课堂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 是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制约的, 是参照一定的对象相比较的结果, 没有超越时空的那种永恒的“优”, 也不存在那种绝对的“优”或孤立的“优”。

  所谓优质课堂就是指能够生成优质课堂文化、形成优质课堂关系、具有优质的课堂组织与教学, 使课堂真正发挥多种功能、完成多重任务, 最终使学生达到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并促进师生共同可持续、和谐地发展。

  关于优质课堂教学的涵义目前有三种理解:一是“优化”说, 即指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 使得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达到最优化, 并且各环节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实施优质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是“四高”说, 即指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就是坚持三维目标整合的整体发展观, 秉承注重思维过程、生活经验、开放建构和整体联系的知识观, 倡导主动性、交往性、创新性和体验性学习的学习观, 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走向促进者, 由拥有知识到拥有智慧。优质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优质发展, 而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则需要优质的知识、优质的学习和优质的教师。

  三是“好课”说, 即优质课堂教学也可以认为是一堂“好课”, 是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 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优教优学, 以实现优质、高效的现代课堂教学。实施课堂优质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证明已经取得的质量, 更重要的在于持续不断地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效果, 使学校人才培养活动充分满足社会需要, 实现教学的动态管理。

  (三)优质课堂与高效课堂的对比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追求课堂效益最大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与人们常说的有效教学相比,更强调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高效课堂”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是研究主导和主体及二者的关系。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是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高效课堂”属于“有效课堂”的范畴。“有效课堂”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第一境界,而更高层次追求应该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更符合时代和个体的价值取向,其显性标志是:课堂教学既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又有课程实施安排之上的密度和适度,还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和灵魂。

  所谓优质课堂就是指能够生成优质课堂文化、形成优质课堂关系、具有优质的课堂组织与教学, 使课堂真正发挥多种功能、完成多重任务, 最终使学生达到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并促进师生共同可持续、和谐地发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只是优质课堂的一个必备条件, 处于优质课堂涵义的结果层面。也就是说, 优质课堂一定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并不能等于优质课堂。优质课堂不仅需要高质量的结果, 同时还要考察达成高质量结果的过程及统领过程与结果的理念和价值。优质课堂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 优质课堂一定存在着有效教学, 但有效教学只是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一定程度而言, 有效教学的存在也未必就是优质课堂。另外, 优质课堂将课堂作为一个综合体来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是其研究的一个部分。所以说, 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研究范围来看, 优质课堂研究都超越了以往的有效教学研究。

  综上所述,优质课堂研究的范围比高效课堂研究的范围更广,它不仅需要高质量的结果, 同时还要考察达成高质量结果的过程及统领过程与结果的理念和价值。而高效课堂只是追求课堂效益最大化,而没有注重达成结果的过程及达成结果的理念和价值。

  三、理论依据

  新课程背景下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重点着眼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共振、相辅相成。把课堂教学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并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真正体现主体教育核心课程理念:“以人为本”,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校在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化学优质课堂的建构,追求“自主、合作、探究、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互动;教师适时点拨,精讲多练多探讨,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发展了智力,增长了能力。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教师对课堂的研究更多地体现在:研究学生、研究知识、研究课堂的人际关系、研究自己在教学重的引领作用。并把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及有效性始终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优质课堂的构建理论依据有:

  (一)认识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J.Piaget)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课堂学习理论和原理

  1.行为主义课堂学习观

  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联结起来,学习就发生了。

  (1)学习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

  (2)学习是刺激和反应在时间上的接近

  (3)学习是不断地尝试错误的过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4)学习即强化

  (5)学习是通过观察来进行的-- 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

  2.认知主义课堂学习观

  反对行为主义使学习者被动学习机械、零碎知识,而强调扩展学习者认知结构、培养学生主动求知能力,突破了行为主义学习论者主要以动物的学习特点推及人的学习特点,形成新的学习观。

  (1)学习即”顿悟”

  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学习是知觉(认知)的重组,是构成完形(事物的完整性)的突然领悟式的”顿悟”过程,并非行为主义所说的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S-R联结的过程。产生顿悟的原因:一是由于有机体对当前问题情境的整体性分析;二是由于”心”本身具有组织功能,通过对各种刺激关系的理解而填补缺口进行组织与再组织,帮助有机体不断地形成一个又一个完形。

  (2)学习即对符号意义的认知

  学习的实质--认知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即有机体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地图(认知结构)的过程。并认为学习不一定外显在行为上,它主要发生在内部认知结构上的变化。

  (3)学习即认知结构的重组

  这是直接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要有皮亚杰的图式学习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

  皮亚杰的图式学习论认为学习不是只知道对某种特定的刺激作出某种反应,而是在头脑中建构起认知图式(即为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当个体能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把外界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时,就产生同化,此时主体处于认知平衡状态;当个体原由的认知结构不能解释、接受新刺激,而受到新刺激的影响发生改变时,就是顺应过程,此时主体处于非平衡状态。主体认知结构的变化就是主体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中通过同化、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复杂认知过程;学习情境的结构性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同化并形成新认知结构的过程。所谓认知结构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数量、清晰度、组织方式等,是由学生目前能回忆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结构等构成。学习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综合。

  (4)学习即信息加工的过程

  加捏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发生在头脑中的内在活动,输入的信息可以因各种不同方式的外在条件而得到变换、改变和增强。信息加工模式包括三个系统: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

  (三)化学课程新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不应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而“活动导引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四)化学课堂新理念

  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拒绝模式化,但并不拒绝模式。教学模式的提出、实践、探索、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认识和探讨化学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动态地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新课程的视角来衡量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优质高效,首先要看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是否达到了相应的维度;其次要看教学过程是否是真正实现了学习效率的提高;最后要看教与学的过程是否是和谐、灵动、充满生命力的,是否能够体现出教、学双方的相互激励、共同成长。

  (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系统特征及其内外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学生的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时间得到高效利用。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并不等于“最理想的”、“最好的”。最优的是指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程序由以下六个步骤组成:①教学任务的具体化;②选择一定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③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④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以实施选定的教学方案;⑤实施规定的教学计划;⑥根据选择的最优化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使我校化学教师对优质课堂有完整的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2)通过研究形成我校在新课程背景化学优质课堂的教学模式。

  (3)通过研究提升我校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与驾驭课堂的能力。

  (4)通过研究为我校化学教学质量上台阶提供有力的保障。

  (5)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制定出一套相应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估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6)通过课题的研究,优化师生关系,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2.研究内容

  (1)我校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索改善教学行为,实施优质教学的策略,方式和途径。

  (2)化学优质课堂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理论支撑。

  (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优质课堂的要素,形成一定的显性评价指标。

  (4)形成化学科分年级、分课型的优质课堂模式。

  (5)化学优质课堂与提升教学质量相关性分析。

  (6)化学优质课堂的构建途径及方法。

  五、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广泛收集关于建构主义理论,新课程理念,认识心理学,以及教学模式等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并推荐给全校化学教师共同学习。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探索优质课堂的相关要素与评价体系。

  3.对比法:以在校高一、高二学生为样本,分析实施优质课堂后的变化情况,研究优质课堂与教学质量的相关度。

  4.实例研究法: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纲出相应的教师优质课堂教学行为方式。

  5.其他方法:根据需要可采取其他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法,半定量研究法等。

  六、时间安排

  20**年1月~20**年6月,完成课题开题工作,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0**年57月~20**年12月,组织我校化学教师开展理论学习,着手化学优质课堂实践探索。

  20**年1月~20**11年7月,研究优质课堂的显性指标,形成优质课堂的评价表,以及化学学科分年级、分课型的优质课堂范式,汇总化学优质课堂的典型案例与课堂实录。

  20**年8月~20**年12月,将前期对化学优质课堂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并成立专项小组跟踪调查,对研究样本进行对比分析。

  20**年1月~20**年7月,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

  七、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z:全面主持课题组研究工作。

  z:协助主持人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具体负责课题的理论研究及实施方案的制订。

  z:负责课题同总课题的有关联络工作

  z:负责化学优质课堂的具体实施,化学优质课堂的显性指标与评价标准的研究。

  z:协助主持人撰写结题报告。

  z:负责分年级做好研究对象的跟踪调查,数据收集与对比分析。

  z:负责化学科分课型、分年级的化学优质课堂模式的研究,典型课堂实录及典型课堂案例的资料积累。

篇4:惠州一中网络德育导师制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德育转型,破解德育难题,构建和谐德育,为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网络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州惠市中小学“网络德育导师制”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本着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强化教师育人功能,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进一步加强老师、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二、组织领导

  成立“网络德育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z

  副组长:z

  成 员:z

  下设办公室,设在德育处

  办公室主任:z

  成员:中层以上干部、 心理老师、 各班主任、班主任、全体老师。

  三、工作内容

  1、网上心理解惑

  学校心理教师开通个人QQ、网络信箱和博客向全校师生公开,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可向心理教师写信咨询,心理教师收到信后三天内给学生回信解答心理疑惑。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学校安排一位心理教师利用博客在线与学生交流心理问题。

  2、召开网络班会,布置网上作业

  成立班级QQ群和班级博客,班主任每月召开一次网络班会,针对班级管理让学生自由发言,发挥学生班级管理自主性。各科任教师利用QQ群和班级博客,每月和学生在线交流一次,解答学生提出生活和学习问题,并根据学生实际布置作业。

  3、学校领导在线交流

  设立并公开校长网络信箱,定期或不定期解答学生来信提出的问题。学校校长或主管德育的副校长每学期要上线一次与全校师生交流学校管理情况,解释学校重大决策出台背景,针对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作出解释,从而营造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的良好网络氛围。

  4、全面开通“家校网络直通车”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与全班学生家长建立QQ好友群,加强教师和家长的网上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5、实施网络德育导师制

  实行全员德育、全程德育,每位教师有针对性联系自己所教的3-5个学习或行为后进的学生,通过网络信箱、校园论坛、QQ和博客与学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对家庭贫困、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家庭环境不良的学生施以全员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

  四、工作原则

  1、发展性原则。网络德育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

  2、个性化原则。网络德育导师要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保密性原则。网络德育导师在施导过程中,要尊重受导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漏、评价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4、疏导性原则。网络德育导师在网上施导过程中,要有耐心和爱心,不论其学业、个性、品行、不良行为如何,都要无条件地接纳,要给学生充足的表达时间,用心倾听学生的诉说,在学生诉说的过程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探究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而寻求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加以疏导。

  5、人本化原则。网络德育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真诚关爱受导学生,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

  五、工作制度

  1、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制度。网络德育导师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庭详细情况、实施网络德育导师制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行为转变情况、导师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情况、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等。导师根据学生的记录档案,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对症下药,与家长共同努力实施有效的帮教,对受导学生全程跟踪。

  2、建立网上家访联络制度。网络德育导师要得到家长的高度信任,并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网络德育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

  3、建立师生网上谈心制度。网络德育导师坚持以实际需要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要取得学生的高度信任,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成为好朋友,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建立导师工作活动手册,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4、建立导师工作分析制度。学校每月按年级、班级、小组等不同层次召开网络德育导师工作分析会议,对每一位导师的工作开展情况,对学生的指导效果、存在问题等进行总结,不断改进导师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学校成立实施网络德育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分工,建立导师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

  2、加强导师培训,确保施导效果。要切实加强对导师队伍的选定和培训工作,根据导师的实际情况,科学分配受导对象,全面开通“家校直通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位导师。

  开设“师生交流”专栏,建立“师生交流”QQ群,选取本校的名教师、名班主任、专职心理教师等,将他们个人QQ、网络信箱和博客向全校师生公开,并附教师个人风采简介,开发校园论坛,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在网上自由选择教师进行交流。学生可采用实名或“网名”,或写私信或公开地向学校的名教师、名班主任、专职心理教师等咨询或留言所遇到的心理、学习等问题及困惑。教师在收到信或留言后,可采取“点对点”(一对一)、“点对面”(一对多)或“面对面”(群体交流)形式,及时给学生回信解惑。

  3、加强组织协调,形成施导合力。各学校实施网络德育导师制要取得老师、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通过召开师生动员会、主题班会、家长会、家访等与家长做好充分的沟通。

篇5:惠州一中励志教育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磨练意志,刻苦学习,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根据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结合学校实践,决定在校开展励志教育活动。为使活动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励志教育,就是要在学校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富有激励性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都能受到熏陶和激励,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人生规划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主动、自觉、勤奋、踏实的优秀品质,获得心灵的完美,完成人格的升华。通过励志教育,勉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正确对待挫折,积极自我暗示,自立自强自信,发扬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实现学生学习上由“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品行上由“不敢犯错”到“不愿犯错”的转变,管理上从“我被管理”到“我管自己”的转变,发展上由“要我成才”到“我要成才”的转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秀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活动主题

  健康成长、励志成才。

  三、活动对象

  全校学生

  四、组织领导

  成立诚信教育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z

  副组长:z

  成 员:z

  下设办公室,设在德育处,

  办公室主任:付存喜

  成员:中层以上干部、各班主任、班主任、全体老师。

  五、活动内容

  1、树立励志教育的榜样。各年级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广大同学“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如州惠八中陈斌同学20**年被查出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到20**年,已经完全无法行走。靠妈妈李惠云每天用三轮车接送上学,走过了7年艰难的岁月。陈斌同学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并先后获省“三好学生”、省“宋庆龄奖学金”、市未成年人品德优秀“旭日奖”(三届)、“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三等奖等多项殊荣。在今年的高考中总成绩达634分,被中山大学心理学专业录取。陈斌同学以顽强的斗志,奏响生命的乐章,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陈斌同学的事迹引起了《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州惠电视台、《州惠日报》、《东江时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关注,被亲切地称为“励志斌”。“励志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2、创设励志校园文化氛围。各年级要加强励志教育工作宣传,营造励志教育氛围,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电视、广播、宣传橱窗等,通过印发励志倡议书,出版励志板报,举行励志教育国旗下讲话,观看励志影视片等系列活动,结合班级管理日常活动和共青团、学生会等团队活动,组织引导学生收集、自编、交流励志名言,读励志诗歌,唱励志歌曲,讲励志故事等等,宣传励志事迹,树立励志典型,张扬励志理念,弘扬励志文化,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墙壁都富有教育意义,真正发挥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作用。

  3、开展明礼励志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各年级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校“道德讲堂”、“网络德育导师制”和“教育义工团”工作,积极开展以明礼励志为主题的系列读书活动,为学生列出必读励志修身书目。召开励志故事推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见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古往今来人生成功从励志开始的道理,学会制订个人成长规划,学会有计划有目标地生活,挖掘自身潜力,确立志向,自我激励,提高心理品质,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要定期举办励志教育系列专题报告,有针对性的开展集中专题讲座,教育和激励学生立志成人成才。

  4、开展磨练学生意志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磨练意志为目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磨练意志,培养学生对自我规划的执行力,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品行。高一年级要组织好新生军训工作,提高军训质量。要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和德育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励志演讲团、立志长跑队、励志记者团等学生励志社团,鼓励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励志,从兴趣爱好中励志。

  5、创建学生自我管理的励志教育模式。要建立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省、自我管理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励志,在励志中生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相信自我、依靠自我”的信心。各年级可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增加“励志成长”内容,认真记录个人每一天的成长过程,指导每一位学生把每一天的生活当作励志的平台,每天反思自己,激励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习惯,从而做到“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好。”各年级要结合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举行“发扬一个优点,改正一个缺点,追求一个目标”和“我承诺,我追求”等主题班会和团队活动。

  六、活动要求

  开展励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使学生树立人生志向,磨练意志,发奋学习,健康成长。各班开展励志教育活动,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潜能发挥,立足于学生的成功成长,立足于学生的心理需求。要加强励志教育与学生良好品德养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探索和构建适合中学生实际的励志教育内容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励志教育的实践模式。要科学设计各项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励志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让励志教育真正贴近学生的发展需要,真正得到家长支持。通过励志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班班奋发向上,人人刻苦奋进,真正使励志教育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