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衡东一中校长先进事迹材料

衡东一中校长先进事迹材料

衡东一中校长先进事迹材料

  东衡一中校长先进事迹材料

  李z,男,zz人,1962年4月生,*党员,中学特级教师。1983年7月于zz师大数学系毕业,分配至东衡一中工作至今。现任东衡一中校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同志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能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二十多年来,在工作中,能顾大局,识大体,忠于职守,全心育人,长期超负荷工作,辛勤劳作,孜孜以求,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同事评价高,社会效应好。

  该同志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注意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一是,以“纲”为纲,落实“三基”。教学中以大纲(课程标准)为准绳 ,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传授知识注意横纵联系,归纳总结,在落实“三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二是,打破传统,推陈出新,开展“信息环境下‘情境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任课题组副组长),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索为主线,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得到了上级教研、电教部门的肯定。三是,循序渐进,提高素质。参加工作以来,他已担任十多届毕业班数学,有较好的复习指导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形成知识网络;重视知识形成过程,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与应用;具体问题的讲析从以导引、启发,深化、延伸等角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由于他工作勤奋、扎实、教改教研、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教研方面,四次参加了省、市教研部门组织高三复习资料的编写;论文有三篇获市一等奖,一篇获省一等奖(课题阶段性成果),两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教学方面,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奥赛,五人获省二、三等奖,十多人获市一等奖。所教班级数学成绩优异,近十年所教八届高中毕业班毕业会考合格率均为100%,优秀率在50%以上,高考成绩超市平都在10分以上,均居全校前列。所教学生有十多人考入清华、北大、科大、复旦等名校,特别是20**届毕业生谭彦以数学满分150分,总分668分获全省文科状元。

  该同志多年担任班主任,不断更新育人理念,探索了许多富有实效的育人途径与方法,抓班级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坚持以德为先,以人为本,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又发展学生个性特长。首先,他严谨治学,严谨执教,为人师表,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陶冶学生。能致力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主人翁责任感,有效地增强班级凝聚力,创造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同时能做耐心细致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尤其善于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把爱倾注到学生的心田。该同志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学生考核档案,引入考核机制,对学生德能勤绩进行量化考核,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探索了一条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新路子。同时,还建立了每周一次的集体谈话制度,围绕“两心三性”(信心恒心、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养成教育、学习目的及学习方法教育,收到了使学生懂道义、增情趣、长知识、明技巧的效果。除集体谈话外,该同志还注重与学生个别进行心灵沟通,以实现学生心灵的完善。在李老师心目中,从没有“差生”的概念,只要他有一颗强烈的进取心,都是好学生。正是这种科学的学生观,使李老师在师生交流中,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到循循善诱,细致入微,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李老师能够不失时机地通过反省自己所教学生的成长经历,以此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使学生明辨是非,这种自我反省教育,是李老师教书育人的又一成功经验。在日常工作中,他还注重“严”“爱”结合,张驰有度,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该同志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多次被评为学校的示范班级。

  担任副校长几年来,坚持将德育摆在首位,既注重德育科研,不断落实德育措施,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形式为内容服务。在育人管理上,能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新理念,实行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机制。为增强育人实效,该同志能不断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首先,狠抓主渠道建设,督促班主任上好每一堂德育活动课,要求政治老师上好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鼓励科任教师不仅“授业”、“解惑”,还要结合本学科特点,恰到好处地“传道”。其次,突出爱国主义特色,注重对学生进行国耻教育、国情教育和国策教育,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此外,注重德育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靠严明的纪律,二靠营造集体氛围,使德育效果具有明显性、持久性和规范性。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能突出人文特色,体现人文关怀,贯穿潜移默化的原则。几年来,该同志分管的政工、体卫工作成效显著。学校德育课题《校园环境建设与育人关系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获中央教科所二等奖;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文明卫生先进单位、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县“双文明”单位;学校体育特色继续得到发扬,多次被评为省传统项目优秀学校,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五城会”中屡创佳绩,为学校争得殊荣。

  该同志年终考核近十年七次获“优秀”,先后被评为县“教学十佳”、市“优秀教师”,20**年被评为省“特级教师”。

234范文网-Www.234fw.com

篇2:口岸中学校长先进事迹介绍

  岸口中学校长先进事迹介绍

  封z,男,1964年生,*党员,江苏省岸口中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曾获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好校长、扬州市优秀团干部、泰州市宣传思想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自1986年大学毕业走上三尺讲台以来,封z就把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多年任教高三,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形成了“学、议、评、讲、练”的教学方法,铸就了“严、细、实、变”的教学风格,并成功地总结出了“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政治教学模式,所教班级高考成绩一直居全市前列。

  20**年12月,封z担任了z省岸口中学校长。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任重道远,也就从这时起,他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师生满意的校长”作为自己的事业信念一步步地贯穿到学校管理的全过程。

  为了牢固树立以教职工为本的治校理念,努力构建和谐型学校。担任学校主要领导期间,他始终以崇高师德为基石,不断熔铸事业精神,努力做一个有口碑的好校长。教师家中凡有红白喜事,他总是登门贺喜或凭吊。教师家属工作难着落,他总是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教师生病住院,他总是及时赶到病床前慰问。尽力关心关爱每一位教师,让教师安心执教,让职工安心服务。20**年他被评为江苏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好校长。

  为了构建现代学校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管理品位。他坚持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的统一。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他坚持校务公开和民主决策,设立校长信箱和建立校长接待日制度,充分听取广大教职工的合理的建议。为了教师的安居乐业,学校为教职工建造了150套商品房,以成本价和优惠价分配给教师,教师住房的成套率和人均住房面积均居全省普通中学前列。在学校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先后通过了《学校章程》、《学校内改实施方案》及各项配套考核细则28项,初步构建了现代学校管理机制。

  为了奋力打造优秀教师群体,不断创新校园文化。他坚持以干部队伍建设为龙头,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他推进目标管理,对全体中层干部推行了学期初的目标过堂会、学期中的目标推进会和学期末的目标达成会,并要求全体中层干部在学期结束进行公开述职和民主测评,将测评结果作为晋升晋级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提高了管理绩效。

  为了切实做到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打造教师成长的平台,学校大力推进了“135青蓝工程”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开办了研究生课程班,为每位学生提供了3000元学费,对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奖励3000元。一批年轻的新秀已经胜任高中循环教学任务,获奖和发表的论文超过了300篇。毛金余老师获泰州市首届十佳青年教师,史海燕老师获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吴小兵老师和张爱霞老师荣获省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在办学理念的树立上,他和班子成员立足学校实际,经过充分研讨和论证,确立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功、成才”的“三成”办学宗旨。提出了“自强、厚德、求是”的校训,作为学校精神的基础。还明确提出了学校的“三化”管理策略。“三化”就是“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其中科学是基础,规范是过程,精细是核心。通过对校园文化精神的明晰,进一步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他把目光始终聚焦在课堂教学的研讨上,建立了“领导干部上示范课,高级教师上优质课,学科带头人上引路课,青年教师上比武课,新教师上汇报课”的良好机制。去年,全校开课人次达291人次。他自己带头上示范课,并且针对高三的两位政治老师都是年轻老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的现状,他不仅为他们上观摩课进行示范,而且指导他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听课评课活动中,去年全校教师听课超过5000节,中层以上干部1152节,他本人听了89节。

  在学校文化的构建中,他进一步确立了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也已成为学校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校长,他坚持“人性化+严格化”的管理理念,致力规范老师的务实工作作风和创新的工作精神。坚持“管理为本,改革为魂,人和为根”的治校出发点,以和谐理念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做师生满意的校长,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篇3:杨浦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先进事迹

  浦杨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先进事迹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坚守与超越:于漪的生命姿态

  12个年级的全部语文教材和教参,她都字斟句酌地伏案审阅;“语文名师基地”“德育实训基地”,她都呕心沥血地悉心操持;她要进很多课堂,并给予指导;她要读很多论文,并作出评判;她要接很多电话,并给予教师、家长、学生各种帮助......这竟是一个耄耋老人每天的工作状态,她乐此不疲,“我愿意坚守,这是人生的使命”。

  语文的核心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教师的重任在于一肩挑着学生的现在,一肩挑着国家的未来;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这就是一个从教近60年教师不断发展着的教育理念,她始终故我,“我必须超越,这是生命的姿态”。

  她就是于z,上海市阳溧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尽管80高龄,依然“一身正气”地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

  痴迷语文:堂堂都是师生互动的“公开课”

  在近60年的教学生涯中,于漪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她上课的同行,无不为她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近50堂公开课的视频被上传点击,已被奉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于漪的语文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原先看到命题作文就会哭鼻子的学生,在于漪的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有一个学生在听了她的讲课后,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文艺节目剧本。甚至有一位口吃的学生,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成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

  一代名师的成长史就是对正确教育理念的认识史。

  1951年7月,揣着教育系毕业证书跨出复旦大学校门的于漪,来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先是教历史,后又服从需要改行教语文。“非科班出身”的她认真向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每天晚上,更是挑灯夜读到午夜。经过不到三年的时间,她自修了大学语文的全部课程。从那时起她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

  这是于漪的一堂经典公开课,课堂上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场景--正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甲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甲同学猛然醒悟过来,满脸通红,头耷拉下来,垂头丧气地坐下了。

  于漪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

  乙同学站起来答:“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加顺口吧。”

  于漪表扬了乙同学,接着问:“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众生沉默不语。于漪便顺着乙同学的答案总结了一下:“是汉语言的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接着,于漪又问了一句:“那么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大家的目光一齐射向甲同学,对他鼓起掌来。此时,甲同学又抬起了头,有了自信,不再垂头丧气了。

  这个教学案例在上海教学界广为流传。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高超教学机智,加上一颗包容学生的大爱之心,使一个小小的细节显示出了名师真风范、学者大气度、师德高水平。

  谁也无法忘怀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引起大上海万人空巷的场面,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谁也无法忘记于漪长达60年的教学生涯所留下的语文课经典教案和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育思想。

  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了于老师的3000多节语文课。她最深切地感受是,于漪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伴随着这种高难度、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伴随着“一丝儿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的刻苦自学,于漪想而行,行而思,思而说,说而写,提炼成以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为轴心的各类著述。

  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有人感叹:“于漪教书简直着了魔!”

  古稀之年,于漪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要建设港湾。于漪认为,现在的一种常见病是对语文教材本身不认真、深入钻研。一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学生学这篇文章应达到怎样的目的,在阶段学习中应起怎样的作用,常常不甚了了,更谈不上有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而是外围战打得热热闹闹,花样繁多。看起来是学习课文,实际上又脱离课文,究竟学什么,不得而知。

  积累了一生的从教经验,于漪深深懂得:港湾不建设好,怎么开辟航线?通向大海怎能实现?应去除浮躁,扎扎实实研究教材,洞悉底里,发挥语文本身固有的多重育人功能。

  深爱学子:人人都是“有魂有根”的栋梁

  谈起“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的应试教育,于漪总是很忧虑。在她眼里,人是最宝贵的,每个孩子的青春只有一次,把时间耗费在无尽的练习题上,忽略了自由阅读,失去了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就是白白浪费了青春。

  “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爱学生、对学生负责、愿意为学生的发展奔走呐喊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抵挡金钱的诱惑、拒绝官职的相邀,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毕生坚守的信念。

  什么是真正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有一年,于漪的儿子患了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发焦,最好的药都用了,依然毫无见效。一天半夜,医生找于漪谈话说明病情的严重性,并提出要输入健康男子的鲜血。那一刻,于漪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她恳请医生一定要救救孩子的命。可是,另一边恰逢所带的高三毕业班紧张复习。孩子多次病危,于漪就陪下半夜,早晨临走,孩子哭着呼唤着“妈妈”不肯放行。那时候,于漪也思想斗争过,儿子这边舍不得,学生那边正关键。结果,咬咬牙,她决定还是去学校。“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那时的于漪第一次体悟到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它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从此以后的几十年里,于漪除非自己生病住院,为了家里事,却从没有脱过一节课,请过一次假。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是责任,更是她的快乐。

  每个熟悉于漪的人都知道,再乱的班级、再差的学生,只要一到于老师手上,都会“脱胎换骨”。1975年,她带了全校最乱的年级,11个班级,几乎班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经过于漪和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年级面貌发生根本改变。1977年,这个年级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的高考录取率达100%。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她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上世纪80年代,于漪又被委以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重任。当时,学校百废待兴,要恢复正常的管理和教学秩序,难度很大。她制订规章制度,整顿教学秩序,在教育经费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带领师生在校园里种植绿化,美化环境。她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针对学生浪费食物的情况,她亲手从泔脚缸里捞出学生丢弃的馒头、米饭带到一个个班级,苦口婆心地讲道理,使他们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年后,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

  对学生的热爱,使于漪不断从研究学生出发调整和改良更好的教学方法。有人质疑于漪的那套带班经验过时了,其实不然。针对时下不少教师感慨“孩子越来越难教、老师越来越难当”的现状,于漪依然坚信研究学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于漪坦言,从教几十年来,孩子的口味“日新月异”,从最初港台的“靡靡之音”,到时下周杰伦为代表的歌曲风靡一时,她有时跟许多教师一样觉得“欣赏不了”“难以理解”。然而,与许多教师不一样的是,80岁的于漪并未简单批评孩子,而是“赶时髦”买来周杰伦专辑,逐一试听。听罢,她终于找到了周杰伦吸引孩子的原因:不少歌词从诗经等古典名章中找灵感,这样包装传统文化元素,让孩子乐意亲近;现代独生子女独处一室无人倾诉,烦闷时哼哼周杰伦的说唱音乐,如泣如诉也是种很好的宣泄。许多学生得到了于老师的理解,高兴地半开玩笑:“再告诉您第三个原因,周杰伦的歌,好就好在学不像!”老少师生笑成一团。此时,谁还敢说,80岁的于漪与孩子们有代沟?谁还敢说,这样的老师学生会不喜欢?

  育人先育己。教育学生的工作要收到实效,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育人的真本领。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于漪认为,言教重要,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但身教更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强大的“影响源”,既广且深,潜移默化。因而,教师必须有崇高的人生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的人格魅力。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于漪深表认同。她说,这是对急功近利教育行为的有力回击,将会起到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

  甘当人梯:个个都是“薪火相传”的希望

  正值2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于漪把世博纳入教学计划,设计了《金色的记忆,灿烂的前景》教案。动感版《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特色,以及延伸开去的人物活动、城市化进程,都可以给学生带去丰富的感悟和思考。她认为,带领学生参观世博,在家门口亲密接触,是百年难逢的机缘。“慢慢走,欣赏啊”,张开灵敏的感官,调动思维的器官,吸取人类智慧的营养。

  “活到老,学到老。”60年的教育生涯,60的艰苦探索,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已发表几百万字的教学研究文章和专着,留下了“学做教师”的探索印迹。

  “我宣誓,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已记不清是第几次,每年教师节,于漪总是带领数千名上海新教师庄严宣誓,在共和国的旗帜下作出一位“为教育而生”的师者表率。“每一次宣誓,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都会让我重温初为人师的承诺,教师的青春智慧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于漪告诉记者。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于漪用这句话不仅鞭策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今天怎样当教师”--许多青年教师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

  在第二师范学校任教时,于漪第一次走上讲台非常紧张,组长徐老师来听她上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课后,徐老师对于漪说:“你虽然在教学上有许多优点,但语文教学的这扇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听了这话,于漪觉得像五雷轰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门还没找到,不是不合格了?从此,于漪下定决心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还要登堂入室,成为行家。于是,她学着用尺子去量别人的长处--白天,她站在窗外,看其他教师是怎么上课的;晚上,她啃着从图书馆里搬来的一厚叠参考书仔细琢磨。教研组里共有18位教师,渐渐地,于漪就把其他17位老师的长处都学来了。

  于漪的另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于漪努力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她明白当自己讲课最含糊的时候,就是废话最多的时候。教师废话一多,学生就如坠云里雾中,于是她每次都给自己留下“废话记录”。也有时候,学生能够超水平发挥,提出一些超出备课时想象的问题,于漪也都把它们一一记下,记下解答后的感悟,记下解答留下的遗憾。

  于漪喜欢给班主任交心,在一次给新班主任的讲座中,她满怀深情地说:“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班主任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在60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曾一次次超越自我:不顾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一位高烧学生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而支撑她的是始终充盈胸怀的师爱。“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在教育实践中,爱和严似乎是一对矛盾。于漪告诫青年班主任,严出于爱,严要严在理上。班主任要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这个主心骨,要敢于碰硬,是是非非要向学生说清楚。而要对是非做出正确判断,班主任必须研究学生的生活。严还要讲究艺术。于漪说,板起面孔训斥学生、甚至挖苦学生不是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是真正的严,这是教育艺术。“每个孩子都是活泼的生命体,教师要维护他们的自尊,激励他们的自信,并让他们学会自控。”

  这些年来,有多少人听过于漪的讲学,又有多少人向她求教,没有人作过统计,但她始终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位“不速之客”。于漪让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不仅要走进孩子的知识世界,还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把课上到孩子心中,对孩子心灵产生震撼作用,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融化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啊。”

  如今,无论是“语文名师基地”还是“德育实训基地”,于漪甘当人梯,让一个个爱徒从她的肩膀上攀登。她常对“徒弟”们说,“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学识渊博、敬业爱岗、为学生鞠躬尽瘁,这不仅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品格,更是一个人在追求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历程中所进入的真实的精神境界。如今越来越多的“徒弟”体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层含义,当他们纷纷获得特级教师称号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说:“如果下辈子还让我选择职业,我依然选择教育这片多情的土地,选择可爱的学生,选择永远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于漪学的是教育,教育学给了她思考的头脑;教过历史,历史学给了她辩证的思维;改行教语文,文学给了她丰富的心灵;后来当校长,管理给了她更多的使命和责任。她有太多的头衔和荣誉: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多所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但她最喜欢大家称她为“老师”,听到这个词,她会感受良知、她会感到高尚。近年来,课标编制、教材审定、德育“两纲“、听课评课......太多的事等着她,而在她的字典里永远没有“不”。或许,于漪是在给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完满的解答,但是她却用自己的信仰、力量传递给更多青年教师事业的能量;她用自己的坚守与超越,带给更多青年教师追求的希望。

篇4:一中校长先进事迹简介:甘为杏园添绿色一心教育一世情

  一中校长先进事迹简介:甘为杏园添绿色 一心教育一世情

  王z,男,1962年10月出生,大学本科,*党员,中学地理高级教师,株洲市教育学理事会理事,20**年8月起任县攸一中校长。1984年7月从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分配到县攸三中任教。1995年起历任县攸五中副校长、县攸励德中学副校长和县攸一中副校长。担任校长以前,一直兼任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并多年担任班主任,管理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1995年获评县“十佳青年”,1996年记二等功,20**年获评县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并记三等功。20**年荣获株洲市“十佳校长”称号。所撰写的教育论文《转变教学方式强化三种意识》发表在《教育论坛》上,《加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尝试》发表在《中外教学研究》上,《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获省二等奖并发表在《当代教育论坛》杂志上,《树校本培训特色,促学校内涵发展》发表在《教师》杂志上,《务本务实,尚勤尚新》发表在《中国德育》杂志上。

  一、立足长远,抓实学校管理

  1、明晰办学理念。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以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心理、学习等成长需要为核心,形成了后勤服务于前勤,教辅服务于教学,教工服务于学生,学校服务于社会的格局。明确了实施人文智育、快乐德育和阳光体育的发展途径,大力弘扬了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研究学习、团结协作的风气,强化了忧患意识、超越意识、团队意识、教育智慧意识、主动反思意识等五个意识,做实了目标定位、“四情”把握、课堂教学、分类指导、督查反馈、整改落实等六个环节,积极开拓内涵发展之路,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制度建设。王z同志作为一校之长,始终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积极推进管理精细化和制度化。五年来,亲自主导或指导探索推行了《县攸一中工作预案限结制》和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教师行为“十不准”》、《教师职工月考核制度》、《教师配置末位不升方案》、完善实施了《县攸一中骨干教师、明星班主任管理制度》、《县攸一中课堂实施意见》、《县攸一中艺体队伍规范管理方案》、《处室、年级考核方案》、《行政干部高三蹲点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全校推行“督导-整改”联动机制,保证了有规可依、违规必究,有力保证了常规工作的落实。

  3、狠抓业务培训。王z同志认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他始终对教师培训十分重视。倡导集中学习与常规研习结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常研习”等形式,开展校内外结合、多向合作的教师和班主任培训,做实了全员培训。对新进入一中的教师及年轻老师,实施以考促学,以考促训,定期举行教师业务考试,取得了很好效果,做好了重点培训。通过推进“青蓝工程”,定人定期进行师徒传帮活动。同时,推进“名师工程”,连续四届选出县攸一中学科带头人和明星班主任,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二、科学施教,提升教学质量

  1、抓实“四情研究”,落实目标管理。首倡“七好学生”教育理念,并围绕这个理念科学定位教育目标,将任务与责任分解到每个年级每个教师。同时,要求各年级均以学月为单位加强对“班情、学情、教情、考情”的“四情研究”,把“五会”(即主题班会、班研会、教研会、教师月例会、学生学月总结会)作为“四情研究”的常规平台,切实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落实目标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2、实施差异教育,促进均衡发展。组织全体行政干部深入调研和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在全校启动了差异教育,实施分类培育,分层施教,分别辅导。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推行分层次教学,实施特色培养战略,切实加强对四类学生的对口辅导,立足全面和谐发展,各有侧重,兑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承诺。对于学优生:侧重学科成绩上台阶,心理品行上档次。对于学困生:教师包干到人,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全方位关注学困生的情况,运用目标引领,帮助夯实基础,促其进步,在提高兴趣、提高成绩中提振信心。对于临界生:因材施教,多渠道,多方位实施临界生辅导,帮助补足弱科,促进全面发展。异常生的情况更为复杂,倡导全校教师给予更多更特殊的关爱。对贫困学生,一是充分尊重,做好“精神扶贫”;二是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扶贫助学资金。

  3、构建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益。组织召开行政会议专题研究,达成了课堂必须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共同提高的共识,提炼出了“三五”课堂模式。“三”是指三种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主旨。“五”是指“学、展、点、练、延”五个课堂环节。以东山杯教学竞赛为契机,要求每个教师根据“三五”课堂模式上一堂公开课,人人参与,强势推进。从学习学校的“三五”课堂模式,到结合本学科特点创建合适课模,再到各个教师组内展示课模,然后派优秀教师参加学校竞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每届大赛都规模大、人数多、参与面广,展示了各组创建的最佳课堂模式,也展示了我校教师的良好素质和创新精神,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课改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以生为本,提高育人水平

  一方面,积极实施“快乐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倡导“快乐德育”理念,以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等为抓手,促进学生快乐参与、快乐体悟、快乐成长。内容上,高扬公民教育的大旗,继续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国情教育和常识教育,突出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归属感、责任感以及谅解、宽容等公民美德,突出权利与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纪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科研意识和服务意识等。达成途径上,发扬创新精神,变居高临下为平等尊重,变灌输说教为有机渗透,变重理论轻实践为知行合一、重体验,变专门负责为全员参与形成合力。

  另一方面,积极实施阳光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从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愿望出发,在全校力推阳光体育,并对其作出如下界定:内容上,尊重个性,有利发展;形式上,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培养功能上,学生能沐浴阳光,强体质,健心智,感悟生活促成长;放射效应上,作为窗口,带动艺术、科技等才艺发展。全校每年按计划举办了校园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拔河比赛、广播体操团体比赛和“毕业杯”篮球赛等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在此基础上,尝试创新了“大课间运动”,在保证全校统一参加升旗仪式、整体完成广播操质量的前提下,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精、气、神。

  五年来,在王z同志的团结带领下,学校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效。20**年高考二本一次性上线突破500人大关,其中z同学参加少年班考试,以643分获得全省同类考生第一名,并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20**年高考再夺辉煌,872人参考,二本一次性上线611人,其中一本录取了196人(含艺体类),600分以上考生69人,理科高分段学生是株洲市最多的学校。20**年高考一次性二本上线达到了651人,二本升学率达74.23%,一本上线达272人(不含艺体类),其中沈其同学以高分考取北京大学理科实验班飞行员班。20**年高考一次性二本以上上线739人,上线率71.5%,其中5人考取飞行员,再创历史新高,完全兑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社会承诺。学校先后获株洲市“十佳美丽学校”、“株洲市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单位”、“株洲市学业水平考试先进单位”、“株洲市普通高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校”、市“快乐德育”示范校、“课程改革样板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的内涵得到了切实提高,教师们的热情重新得以焕发,学校走上了蓬勃发展之路,《湖南教育》以《我们的未来是合格公民》对我校进行了重点介绍,市电视台以《闪耀在湘东的教育明珠》为题对我校进行了专题报道,株洲日报也以《办特色鲜明的三湘名校--解读县攸一中成功之路》为题,对我校作了连续的专题报道。

篇5:太湖高中副校长先进事迹材料

  湖太高中副校长先进事迹材料

  郁z,男,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现任江苏省湖太高级中学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艺术、体育工作。1996年评为无锡市师德高尚好园丁,20**年评为滨湖区学术技术带头人,20**年无锡市知识型职工标兵,20**年成为无锡市名师。

  从教二十多年,一直致力于化学学科教学与研究和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长期分管学校教学,不断创新,为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发了二十多门校本选修课程,并与教师一起编制了《太高心泉》《古代诗歌欣赏》《三门球运动》等八本校本选修教材。探究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本校实际,实施“三单·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校教学质量大幅提高,近几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一次性合格率均超99%,20**年高考,各科教学成绩均分显著提高,本二进线出口进口比高达151%。

  不断探索建设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品牌,并积极推广和普及。首次实行艺术专业教师“挂牌上课”,推行师生双选,既满足学生的需求自主选择教师,又大大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收到良好效果。

  同时指导艺术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自编教材,实施专业课教学。并开展各类艺术兴趣小组、书法、素描、大合唱等。学校近年来有二千多人次在国际国内书画比赛中获奖,学校大合唱曾获全国中小学合唱比赛一等奖。学校也评为江苏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艺术高考本科进线率历年超90%,更有一批被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顶尖艺术高校录取。

  分管体育工作,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培养,于20**年率先实行选课制,试行学生选项教学,打破教学行政班。开展各项体育兴趣活动,成为无锡市体育传统学校。三门球运动是学校特色多次参加省三门球比赛,曾获男子第一名,女子第三名,学校健美操队参加无锡市健美操比赛一等奖,乒乓球队曾获无锡市男子团体冠军女子第四名,滨湖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一直蝉联团体总分第一名。

  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很强的科研能力,是学校多项省市级课题的领题人和主要参与者,先后有八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并主编参编五本化学教辅用书。指导学生参加省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连续多年,多人次获贰等、叁等奖。